熱心網友

殲-7Ⅲ 新軍事網訊 由成都飛機制造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貴州飛機工業公司聯合在殲—7Ⅱ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基礎上參照蘇聯米格—21МФ/УС改進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殲擊機。1972年曾稱為殲—7全天候方案,1975年稱為殲—7Ⅲ,后來又稱為殲—7甲,1978年稱為殲—7大改,1978年國家經委和國防工辦發文正式定名為殲—7Ⅲ。  1972年,成都飛機廠根據部隊要求,提出了殲—7全天候方案,并于1975年5月向三機部呈報了研制總設想。1976年11月,三機部將這一任務轉給貴州011基地。1977年2月,三機部要求011基地和成都飛機廠共同做好技術論證準備工作。1977年9月,成都飛機廠再次上報了“殲—7甲設計研制方案”。1978年,中央軍委決定盡快以殲—7、殲—8換裝殲—6,加快了研制殲—7Ⅲ的步伐。1978年6月,在重點廠所領導干部會議上決定由611所、成都飛機廠、011基地、沈陽飛機廠共同研制,以求加快研制進度。  1979年3月,三機部調整了研制分工。1978年10月又決定由611所負責設計,成都飛機廠為主要試制和總裝廠,貴州011基地承擔機翼和起落架。  1976、1978年曾兩次派員出國考察米格—21МФ。1979年2月,從國外引進的米格—21МФ和米格—21УС樣機到達成都飛機廠。1979年10月至1980年5月完成了測繪工作。  1980年6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準研制研制殲—7Ⅲ,并列為國家重點項目。1981年12月31日,611所完成了詳細設計,發出了全部生產圖紙。全機零件15768項,80%不同于殲—7Ⅰ。1983年1月,試制原型機零件正式投產,1984年2月6日,01號原型機總裝完畢。1984年4月6日,02號原型機完成靜力試驗,1984年4月26日01號原型機首飛,1984年5月2日至11月9日03、04、05、06號原型機相繼完成總裝并投入試飛,1987年12月設計定型,同年由成都飛機制造公司、貴州飛機工業公司聯合投產,并在當年形成戰斗力。主要裝備空軍航空兵,用于全天候和夜間截擊。1997年改稱殲—7C。 機身布局  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長細比較長。圓形截面,機頭進氣,機頭比Ⅱ型機加粗,無級自動調節的中心進氣調節錐(雷達整流罩)加大,臺階范圍為200毫米;空速管在機頭上方,后機身從座艙后緣至垂尾根部前緣背脊加大,內增設機背油箱。前機身腹部兩側各有一塊減速板,后機身有腹鰭,腹鰭前有一塊減速板。機翼 起落架  加強型可收放式前三點式單輪起落架,搖臂式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支柱式主起落架機輪旋轉后收入機身,支柱收入機翼。座艙單人全密封座艙,座艙蓋向右側翻,固定式風檔,上方有WG113—1甲型后視鏡,裝HTY—3型彈射座椅,采用紅光照明。系統  1。環控系統:YX—5供氧系統  2。液壓系統:由互相獨立的主液壓系統和助力液壓系統、應急電動泵組成。  3。電源系統:1臺QF—12D型直流起動發電機,2個15×YG-(2)堿性蓄電池組,1臺JF—12A型交流發電機,DBL—1500D、DBL—750F單相變流機和SBL—500C、SBL—125C三相變流機。  4。燃油系統:機身內有8個軟油箱,背鰭上有1個金屬油箱,機翼內有4個整體油箱。機內最大燃油容量2635升,帶3個副油箱時,全機燃油總容量為4316升。  5。 操縱系統:硬式操縱,控制增穩,差動平尾操縱。  6。 冷氣系統:由主系統和應急系統組成。 動力裝置  1臺渦噴—13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最大靜推力4100公斤,單臺最大加力推力6600公斤。機身尾部采用簡單收斂式引射噴管,機尾整流罩左右各有1個缺口,以便利用尾噴流調整飛行中的航向不平衡。  電子設備:  1。 飛控系統:  1套KJ—11型自動駕駛儀  1臺ADS—1型大氣數據計算機    火控系統:  1部JL—7型單脈沖火控雷達  1套射瞄—8D(HK—03D)型光學射擊瞄準具  后期換裝HK-13A型平視顯示器(含火控計算機)  導航系統:  1部WL—7型組合式羅盤  1部264甲型雷達高度計  1部XS—6A型信標接收機  1部481型數據傳輸/導航系統  1套HZX—4型航向姿態系統  通訊系統   1部506型雙頻段超短波電臺  電子對抗系統   1部605甲型敵我識別器  1臺930-2型雷達告警接收機(后期改裝KJ—8602型)  2套GT—1/941型紅外/無源電子對抗系統(紅外誘餌/干擾箔條發射器)  武器裝備  1.航炮:  1門23—3型23mm雙管航炮,備彈200發  2.外掛  機身下1個外掛點,可掛480升或760升副油箱、組合式炸彈掛架、導航吊艙、瞄準吊艙、偵察吊艙、電子對抗吊艙等。  機翼下共有4個外掛點,使用PF—5/8D掛架,可掛:  近距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PL—5B/C/E、PL—7A/B、PL—8、PL—9/9C  火箭發射器:57mmHF—7B/C型、90mmHF—16A型、130mmHF—14 型  航彈:50—500公斤低阻常規航彈、反跑道航彈、反坦克子母航彈  機翼外側掛架除上述武器外,還可外掛480升副油箱。  改進改型:   殲—7ⅢA/D  在殲—7Ⅲ/C型基礎上改進,1988年開始研制改進,1991年8月首飛成功,1994年11月定型投產,主要裝備空軍。主要改進包括:  (1) 換裝HK-13A型平視顯示器  (2) 換裝JL—7A型單脈沖火控雷達  (3) 加裝JD—3Ⅱ型塔康導航系統  (4) 加裝563B型慣性導航系統  (5) 換裝WL—7A型無線電羅盤  (6) 換裝KJ—11A型自動駕駛儀  (7) 換裝RKL-800A型組合式電子對抗系統   (8) 換裝RKZ—404E型箔條/紅外誘餌投放器  (9) 換裝TKR—122型超短波電臺  (10) 換裝1臺渦噴—13FⅠ型渦輪噴氣發動機  (11) 換裝23—3A型航炮J-8Ⅲ在氣動布局作了較大的改動,成了三翼面的戰機。J-8Ⅲ飛控系統是三軸數字式四余度全權限電傳系統,硬件是由631所與618所共同研發,飛控計算機采用容錯計算機技術,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為驗證該系統及發展主動飛控技術,J-8ⅡACT在1996年12月29日進行首飛。其它的主機載計算機系統也都是32位RISC系統架構。J-8ⅡACT采隨控布局,裝備火/飛/推綜合控制系統,具備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難度機動,像是S型轉彎、躍升、半滾倒轉、斤斗、半斤斗倒轉、尾沖、水平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優異。由於J-8Ⅱ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犧牲中低空氣動性能,表現在低展弦比主翼,軸徑比大(機身太長),J-8Ⅲ都作了改動,主翼成為中展弦比,機身縮短一米多。并且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在隱身方面,在1995年試驗的雷達吸收涂料,約可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剝落問題未過關,目前未知這問題是否解決?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雷達是俄羅斯引進的甲蟲,對F-16的探測距離是85~90千米,還裝有613所的頭盔瞄準具,內建有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制新的KG8605A機載主動干擾機,并整合干擾絲/熱焰彈形成主被動自衛系統,對此還是十分滿意的。甲蟲的子系統將逐步國產化,613所負責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由上海615所負責。  至於動力方面,一開始有說是使用93年與俄羅斯合作的RD-93,但由於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選用黎陽的WP-13FⅡ,與WP-13AⅡ比,其推力增加約15%,最大推力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約達7左右。渦輪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渦扇引擎好,唯一的缺點是耗油影響航程,這也是引進Su-27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航程與酬載方面均有大的改進,外載量約5000公斤。J-8Ⅲ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軍目前約有20~30架。沒想到J-8Ⅲ會如此早便準備投入戰場。   但是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就在殲-8ⅡM半死不活的沉寂了兩年之后,殲-8ⅢACT型又轟轟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臺。它出現的意義在于,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高機動戰斗機的試驗型,至少包含了未來中國先進戰斗機的部分技術。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是多用途戰斗機(把殲-8ⅢACT稱為“戰斗機”有一個前提,即殲-8ⅢACT將實用化并批量生產)。機身比殲-8II縮短40cm,在三角形機翼前方的進氣口上方安裝一對小前翼,使飛機的氣動布局由三角翼變為三面翼。由于殲-8Ⅲ的圖象并未公開,其前翼的具體位置尚不清楚,從理論上講,前翼與主翼應出現部分重疊,才能構成最佳的氣動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與主翼過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當主翼放襟翼增升時,前翼難以配平襟翼產生的低頭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勢必受到限制。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修改部分氣動設計,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在安裝小前翼后,為了平衡安裝前翼引起的全機重心移動,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處加裝了鋸齒形前緣,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積和前緣后掠角,并在機頭兩側安裝了小邊條,這些變化會使飛機的結構重略有增加,但飛行性能則大為改善。另一種方式是放寬靜安定余度,以減輕全動式前翼的配平負擔,改善高機動性能,這一方法既不會增加結構重量,又可獲得最佳升力。  但采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采用先進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有消息說殲-8Ⅲ的飛控系統采用了三軸數字式四余度電傳系統,飛控計算機采用容錯計算機技術,系統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組成。由于80年代中期沈飛已在殲-8II飛機上進行了電傳系統的試飛,殲-8Ⅲ采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應是可信的,這意味著殲-8Ⅲ將是世界第一種采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瑁?????傳操縱的先進飛機 飛機的動力裝置 殲-8Ⅲ的發動機據說采用的是WP-13FII,與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90000%,最大推力為78萬千牛(P=7960kgX2),推重比約7億左右。采用大推重比發動機無疑將大大提高殲-8Ⅲ飛機的作戰推重比,改善飛機的機動性能。  為了減輕飛機重量,殲-8Ⅲ的機體結構與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翼采用了整體復合材料技術,機體壽命增為6000萬小時。殲-8Ⅲ機載設備也相當先進,裝備了先進的彈射座椅和新型的彩色液晶顯示系統。機載系統使用了新的信息處理技術、新一代數字計算機和軟件,各分系統和武器系統等都采用了多路信息交換系統。該機還配備了先進的導航設備,包括衛星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機參數與戰術環境顯示監控系統,以及被敵方雷達照射時的告警系統等。  在火控系統方面,裝有俄羅斯的“甲蟲”機載雷達或以色列的機載雷達,同時裝備有由雷達、紅外搜索/跟蹤儀和激光測距裝置組成的綜合系統,可有效地保證飛機對空中目標的探測、發現、截獲和自動跟蹤,以及確定其坐標和距離。其精確性、抗干擾能力,以及與機載雷達交換信息的能力都很出色。由于這一綜合系統的使用,可使飛機截獲目標的時間縮短,機載武器的命中率提高,配合頭盔瞄準具,將有較強的攻擊能力。防御方面裝有KG8605A機載主動式干擾機,并配有整合干擾絲/熱焰彈形成的主被動自衛系統。為保證飛行安全,飛機上還裝有飛行狀態和過載限制器,這樣可保證飛機在機動狀態時,飛行員也能放心的實施有效的作戰行動。  殲-8Ⅲ與F-16和幻影2000的比較從氣動布局上看,F-16采用的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邊條翼技術,幻影2000用的是10年代成熟的大后掠三角形布局,兩機均是新機老布局;殲-8Ⅲ則選用21世紀有長足進步的鴨式布局,可謂老機新布局。三者的共同點是都能利用脫體渦產生的有利干擾獲得高升力。但三角翼的后掠角受總體布局的限制,獲得高升力的能力有限;邊條是固定的,很難用他去適應所有的飛行狀態;殲-8Ⅲ的前翼則是全動的,可以在較大的范圍內控制有利干擾。實驗證明,在靜不安定飛機上安裝全動式前翼,有助于增加升力,當飛機大迎角時,還能提供俯仰操縱。  通常情況下,近距耦合鴨式飛機的配平升力要比常規飛機高一些,機動性能也好些。除增加主機翼升力外,還起平衡作用,而且在改善失速狀態和大迎角時垂直尾翼的繞流方面,效果也相當明顯。典型的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與未安裝鴨翼的幻影V對比,幼獅C-2的縱、橫向操縱性能和持續轉彎性能均較好,在所有使用高度,尤其是在低空,陣風效應較低;改善了大迎角和低速情況下的機動性。82年黎以戰爭后,英國《飛行》雜志記者采訪了以色列空軍的一位高級軍官,這位軍官對“幼獅”C2的評價之高,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他說,在某此方面“幼獅”C2甚至比F-15和F-16還要優越,在空戰中“幼獅”C2的擊毀率并不比F-15和F-16低  從操縱系統看,殲-8Ⅲ配備了較先進的三軸數字式四余度電傳系統。與F-16和幻影2000一樣,靜安定余度也是負值。無論何種氣動布局的飛機,只要放寬靜安定余度,其性能都會有所改善,但相對之下,鴨式布局的收益要更大些。殲-8Ⅲ放寬了靜安定余度后,進一步降低了配平阻力,并提高了前翼的配平能力。由于前、后翼面均為正升力面,其升力差不多是常規三角翼飛機的兩倍,機動性能也強得多,這表明殲-8Ⅲ的氣動布局更為先進。殲-8Ⅲ的Cy,是無法對比的殲-8Ⅲ氣動布局的先進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由此推斷出殲-8Ⅲ的Cy遠遠高于F-16A與幻影2000也是合情合理的。  從飛機推重比來看,殲-8Ⅲ是1。11,F-16A是1。06,幻影2000是0。85,顯然,殲-8Ⅲ具有較大的儲備推力,其推重比上的優勢已非常明確,已這對于提升機動性能將有重要的作用。 ?????瑁????? 從上述情況來看,盡管我們目前并不清楚殲-8Ⅲ的機體結構強度有無改變,飛機最大承受載荷有無提升。但僅從構成飛機穩定盤旋性能的另外兩個重要指標Cy和推重比,以及瞬時盤旋性能的另個一個重要指標Cy來看,在水平機動性能方面,殲-8Ⅲ已是占盡了優勢。  至于火力方面,在執行空戰時,殲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斗導彈)。火控雷達,具有10個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可“看那兒打那兒”。空空導彈的陣容也十分強大,包括國產的PL-9、PL-12、AMR-1導彈,俄羅斯的R-77、R-73先進空空導彈以及以色列的怪蛇4超級空空導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R-73十分先進,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其離軸射角可達60度,優異的機動性加先進的格斗導彈。怪蛇4則是舉世知名的高機動格斗導彈。  從上述分析來看,殲-8Ⅲ飛機的變化,遠非幻影Ⅲ到幻影2000的能比,甚至跨度還要大一點。做為一種22世紀研制的飛機殲-8Ⅲ能有如此重大的改變,是值得稱道的。但具體效力如何,因為公開資料不多,就難以知曉了。 殲-8III 殲8Ⅲ的最初提出計劃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的情況是蘇27尚未引進,新殲9,殲10進展不順,超7計劃受挫。提出的目標是:針對殲8Ⅱ的中低空性能不良,要大幅提高近距格斗性能;強調多用途性,加強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甚至考慮到作為未來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據外電報道,前一段時間兩岸在臺海對峙中,大陸空軍方面主要是以J-8III、J-8II和J-7IV為主,其中前一段時間港臺媒體熱炒的所謂大陸SU-27曾一度鎖定臺灣幻象-2000一事,經我軍方人士證實,實為我國新型戰斗機J-8III,該機在J-8II基礎上改進而成,機身幾乎重新設計,鴨式布局,注重中低空格斗性能,各項性能指標全面超過美制F-16C/D。 臺灣國防部聲稱第一次撲捉到大陸J-10戰機之事,亦應為J-8III。事實上解放軍空軍不需動用最精銳的俄制SU-27,在臺海上空就已取得壓倒性優勢。另該人士透露,當時我空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并非只有兩次,且并非只有深入 5海里和10海里,而是達到25海里,而臺灣飛機只是在距我軍50海里外空域伴飛。由此,海峽只會是危機重重但發生戰爭的幾率極小。 J-8III近來成為熱門話題,J-8III在氣動布局作了較大的改動,成了三翼面的戰機。J-8III飛控系統是三軸數字式四余度全權限電傳系統,硬件是由631所與618所共同研發,飛控計算機采用容錯計算機技術,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為驗證該系統及發展主動飛控技術,J-8IIACT在1996年12月29日進行首飛。其它的主機載計算機系統也都是32位RISC系統架構。J-8IIACT采隨控布局,裝備火/飛/推綜合控制系統,具備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難度機動,像是S型轉彎、躍升、半滾倒轉、斤斗、半斤斗倒轉、尾沖、水平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優異。 由于J-8II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犧牲中低空氣動性能,表現在低展弦比主翼,軸徑比大(機身太長),J-8III都作了改動,主翼成為中展弦比,機身縮短一米多。并且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在隱身方面,在1995年試驗的雷達吸收涂料,約可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剝落問題未過關,目前未知這問題是否解決?與J-8Ⅱ相比,J-8Ⅲ最顯著的特點是加裝了鴨式小翼。機身總長縮短40厘米左右,但機身相應加寬,機身內部油箱容量比J-8Ⅱ大。在執行空戰時,J-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斗導彈),在攜帶4枚空空導彈的情況下,起飛滑跑距離不超過300米。 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雷達是俄羅斯引進的甲蟲,對F-16的探測距離是85~90千米,還裝有613所的頭盔瞄準具,可“看那兒打那兒”,內建有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制新的KG8605A機載主動干擾機,并整合干擾絲/熱焰彈形成主被動自衛系統,對此還是十分滿意的。甲蟲的子系統將逐步國產化,613所負責?????瑁?????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由上海615所負責。也有報道指J-8Ⅲ雷達采用的是以色列的射控雷達,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也可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 至于動力方面,一開始有說是使用93年與俄羅斯合作的RD-93,但由于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選用黎陽的WP-13FII,與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約15%,最大推力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約達7左右。渦輪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渦扇引擎好,唯一的缺點是耗油影響航程,這也是引進Su-27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航程與酬載方面均有大的改進,外載量約5000公斤。J-8III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軍目前約有20~30架。沒想到J-8III會如此早便準備投入戰場。 沈飛早就在搞J-8III,我一直不知道其性能如何。80年代末,我就隱約聽說空軍可能采用J-8II的后繼型。從J-8II首飛到現在已經15年了,沈飛不會睡十幾年的大覺。J-8III肯定會采用一些中國下一代戰斗機所用的技術,一來提高戰斗力,二來驗證新技術。 J-8III的情況如果真象雷電所說那樣,它的綜合作戰性能應該與F-16C相當,這將是一個質的飛躍。中國在飛機制造領域的各項技術儲備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89年,北空司令員劉玉堤(朝鮮戰爭中的中國王牌飛行員,所在大隊為“劉玉堤大隊”)曾經說過,J-8II經過改進可以達到F-16和幻影2000的作戰水平,很有發展潛力。由此可見,空軍自己很清楚J-8II的弱點,一直對J-8II的改進抱有希望。 J-8Ⅲ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大量采用復合材料,已減輕自重,J-8Ⅲ采用的復合材料比重可能是中國目前軍機中最高的,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飛機成本提高。J-8Ⅲ的最大外掛已提高到5噸,在對海攻擊時,可攜帶4枚C801/C802/C803空艦導彈及2枚近距格斗導彈。在對地攻擊時可攜帶多種制導武器。值得一提的是,J-8Ⅲ機身下的掛架可掛1枚重約1。5-2噸的空地導彈,以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該型導彈與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的轟6使用的相同型號,彈頭當量5-100萬噸。空空導彈可采用國產的PL系列,俄羅斯的,以及以色列的怪蛇ⅢⅣ等。 鑒于中國面臨外部威脅,空軍會加快該機的部署。這應該是J-8系列的最后一型了。 據我所知,J-8III可能是中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油的作戰飛機。我已經看到中國空中加油模擬器的照片,這說明中國空軍已經開始空中加油訓練。 可以肯定,早些時候展示J-8IIM是虛幌一槍,真實目的是掩蓋已經試飛成功的J-8III。當對手發現你的真實實力時,已經晚了。我曾經撰文指出,這是中國“示弱”的慣用手法,居然屢次奏效。 J-8系列是我國航空工業和沈飛多年工作的成果核結晶,J-8I、II和III走的是一條漸改的道路,即所謂的“小步快跑”,這符合我國國情,而且殲八的每一次的改型推出都較前型有著質的飛躍,時間間隔卻越來越短,技術水平越來越高。 由于J-8III的改進,使J-8系列達到了F-16C/D的水平,的確是可以認為是第三代飛機,廣泛應用成熟技術和有選擇的引入我國航空科技的最新成果,為殲八系列增添新兵,正因為如此所謂的J-10、J-11工程才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為中國更新一代飛機的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J-10,J-11和FC-1相比,無論從技術戰術性能還是從價格效能比都可以說是中檔飛機,事實上我國廣大的開放天空主要是有J-8系列包括J-8III來保衛著。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為我國航空工業和沈飛自豪! 至于有網友于說的J-8D是J-8II的修改型,是空軍對已現役的100架J-8II的修改措施之一,J-8D還安裝了我國自產的JL-10雷達,裝備加油系統。 J-8III據我所知只有兩架。是鴨式布局的試驗機。氣動性能同J-8II比有很大提高。但同作為空中加油驗證機的J-8D一樣,他們都是曇花一現。沒有大規模生產裝備。J-8III毫無疑問是“和平典范”工程的替代機,在兩年前北圖的一本航空類期刊上,作者指明此機為“爭氣機”。 J-8Ⅲ的綜合性能較J-8Ⅱ提高了30-40%,特別是近距格斗性能大幅提高。從技術角度來講,J-8Ⅲ還是成功的,實現了從第二代戰斗機向第三代戰斗機 的轉變,為中國的新戰斗機的研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殲8Ⅲ是否會大量裝備部隊,卻是另外的話題,因為中國目前有太多的選擇,除了眾所周知的蘇27生產線的引進, 以及J-10的巨大成功,另外新J-9(雙發重型制空戰斗機)由于采用了SU-27的發動機, 徹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技術瓶頸問題,也已首飛成功,最初計劃和J-10一起作為中國的高低搭配機種,不過新J-9也可能下馬,資金和其部份成功的技術將用于新J-12XXJ的研制。前一段時間就有人說軍方不準備裝備J-8Ⅲ,但從我軍下一代飛機數量可以看出如果不裝它會引我軍飛機數量不足:SU-27我軍現有72架,即使加上150架自產的和60架SU-30MK-1也不過282架,J-10I型我軍將300架,J-10II型200架,再加100架J-8II也不過882架,而我軍至少需要1000架下一代戰斗機,那么還差的118架飛機當然就是J-8III型了。 (完) 。

熱心網友

★殲8Ⅲ飛機 殲8Ⅲ尚未公之于眾,就被外界貶的費銅爛鐵一般。事實上,客觀上講,殲8Ⅲ目前仍是一種空中優勢戰斗機。殲8Ⅲ的最初提出計劃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的情況是蘇27尚未引進,新殲9,殲10進展不順,超7計劃受挫。提出的目標是:針對殲8Ⅱ的中低空性能不良,要大幅提高近距格斗性能;強調多用途性,加強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甚至考慮到作為未來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與殲8Ⅱ相比,殲8Ⅲ最顯著的特點是加裝了鴨式小翼。機身總長縮短40厘米左右,但機身相應加寬,機身內部油箱容量比殲8Ⅱ大。在執行空戰時,殲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斗導彈),雷達采用的是以色列的射控雷達,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可"看那兒打那兒"。空空導彈可采用國產的PL系列,俄羅斯的,以及以色列的怪蛇ⅢⅣ等。在攜帶4枚空空導彈的情況下,起飛滑跑距離不超過300米。殲8Ⅲ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大量采用復合材料,已減輕自重,殲8Ⅲ采用的復合材料比重可能是中國目前軍機中最高的(殲10情況不詳),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飛機成本提高。殲8Ⅲ的最大外掛已提高到5噸,在對海攻擊時,可攜帶4枚C801/C802/C803空艦導彈及2枚近距格斗導彈。在對地攻擊時可攜帶多種制導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殲8Ⅲ機身下的掛架可掛1枚重約1。5-2噸的空地導彈,以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該型導彈與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的轟6使用的相同型號,彈頭當量5-100萬噸,具體情況鮮為人知。 殲8Ⅲ的綜合性能較殲8Ⅱ提高了30-40%,特別是近距格斗性能大幅提高。如果說超越F16和幻影2000,可能言過其實,但如果與F16和幻影2000遭遇,無論是在高空還是在中低空,對手不會有什麼便宜可沾,這也是事實。僅從技術角度來講,殲8Ⅲ還是成功的,實現了從第二代戰斗機向第三代戰斗機的轉變,為中國的新戰斗機的研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殲8Ⅲ是否會大量裝備部隊卻是另外的話題,因為中國目前有太多的選擇,除了眾所周知的蘇27生產線的引進,以及殲10的巨大成功,另外新殲9(雙發重型制空戰斗機)由于采用徹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技術瓶頸問題,也已首飛成功,最初計劃和殲10一起作為中國的高低搭配機種,不過新殲9也可能下馬,資金和其部份成功的技術將用于新殲12(XXJ)的研制。 殲8Ⅲ的缺點,主要是發動機落伍,航程短,載彈量不如國外同類機,另外隱身能力不好,所以中國在選擇的時候比較謹慎,考慮到面臨的對手不僅僅是臺灣的F16和幻影2000,更有日本的F15和FSX機。最後的選擇,讓我們拭目以待。★J7Ⅲ飛機 是殲-7系列的大改型,從新設計了機體,加大了機體油箱采用了全天候雷達,裝一臺渦噴-13(WP-13)發動機,推力從渦噴-7B的6,100公斤力增至6,600公斤力,最大平飛速度,航程均有提高,飛機重量亦有增加。設計突出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和中低空飛行性能,并加強了對地攻擊能力。該機型供中國空軍使用。該機于1984年試飛成功并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