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一、九原是中國最早設置的郡縣周代,今包頭九原區麻池一帶稱太原,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趙武靈王占據九原后,始派吏攜奴戍邊。此史實是《史記》趙世泉記載的。《史記》成書在漢代,是追述趙武靈王至漢代的九原,趙時并未有九原郡,只有云中郡。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國始建36個郡統縣的行政機構,同年,秦始皇派蒙恬統30萬大軍占河南地(今伊克昭盟),至高厥(固陽梅令山),設九原郡,治所九原縣。其轄境北至陰山,南至今榆林、神木,西至秦長城,來至今五當河一線。九原郡、縣成為我國最早的郡統縣的行政建制之一。 九原并不是有九個"原","九"是泛指,是一吉數。改革開放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郊區改名為九原區,使人們早已忘卻的九原又回來了,尋覓古代九原文明歷史。它位于陰山南麓、黃河北岸、土默特平原與河套平原結合部,環抱草原鋼城—包頭市。 二、五原,地處河套平原腹地,是一顆有著兩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塞上明珠。戰國之前,五原地區是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場所之一,到了公元前301年,趙武靈王置云中郡,九原是云中郡的屬縣,五原為九原郡的西部地,自此,五原始有隸屬。戰國末年,河套地區被匈奴所占。秦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九原升為九原郡,五原為九原郡西部地。到漢武帝時,九原郡被一分為二,東部地區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區稱朔方郡。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套地區被北方游牧民族爭雄割據。公元581年,隋文帝纂周滅陳,統一宇內,建立了隋王朝,廢郡置州,五原屬豐州,后又改州為郡,五原屬五原郡。唐初,五原又為突厥所據。自12世紀始,蒙古部落日趨強盛,五原屬中書省大同路云內州西部地。明代270多年間,蒙古草原兵連禍結,戰亂不斷,五原歸屬或此或彼。清朝建立后,五原屬鄂爾多斯伊克昭盟左翼后旗,乾隆25年,改薩拉齊為理事通列廳,五原屬薩拉齊西部地。光緒29年設五原廳。民國元年改五原廳為五原縣。 在近代史上,王同春修渠治水,墾荒置田,首開河套大規模發展農業之先河;馮玉祥將軍響應北伐,在五原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五原誓師”;愛國將領傅作義高舉抗日大旗,率領軍民痛擊日寇,取得了令敵喪膽的“五原大捷”。 現今的五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居河套平原腹部,是巴彥淖爾盟所轄旗縣之一。縣境東西最長82公里,總面積2492。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