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法,當看到啟明星時而頓悟菩提本心。禪詩“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不是指樹木的意思。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里的話。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禪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講的就是“菩提”即真實本心如來藏。而六祖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要高明得多。因為“菩提”確實有空的體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覺無知的,是“諸入不會”的。所以,并無菩提樹、明鏡臺等實物可供人“勤拂試”。但佛法不是如虛空一樣的空,不是斷滅空,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的。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邊,而亦空有二邊的。所以說,這禪詩是在六祖親證菩提之前的詩,并不代表他后來親證菩提后,對佛法的正確認識。
熱心網友
這句話出自《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家以前在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寺廟打工。當時,五祖為了選拔繼承禪宗衣缽的人,讓門人弟子各做一首偈子來表達自己對于“禪宗根本見地”的悟境(請注意這里!五祖的目的是讓弟子表達對禪宗區別于其他宗派的思想方法的根本認識,而不是表達一般的佛教知識、經驗)。當時,弘忍座下的首席大弟子神秀法師,做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用了比興的手法。菩提樹本來是指菩提道場(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點)的那顆樹,明鏡臺本指釋迦牟尼佛悟道時的座位。通過比喻,神秀大師說明人人可以成佛悟道,不需要外在的蔭庇與座位,而是不離身心--只要時時掃卻身心中的種種煩惱惡行,就可以即身成佛。弘忍大師看后,認為神秀這首偈子的主觀愿望雖然是好的,對一般信眾也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卻沒有表達出禪宗的根本見地,從而認為神秀“只到門外”,尚不具備繼承禪宗衣缽的資格。后來,這首偈子被慧能看到了,他看出這首偈子沒有了義,于是也做了一首附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粗淺通俗地解釋,大意是說:佛的覺悟(菩提)的根本并不依靠物相(兼指菩提道場的菩提樹和神秀偈中的身),明鏡(這里是借神秀的比喻指心)--心也不是可以停住(臺指靜止、穩定的形相)、可以把握的,既然菩提無相、心無住什么能夠受染污,又有什么能夠被“拂拭”。慧能的這種見地,被弘忍認可了,因而得到了禪宗衣缽的傳承。禪宗認為,如果眾生不悟入“空”的智慧--即不能超越現象世界的染污與清凈而體認不垢不凈的“真如”的話,再美好善良的愿望也是空想;人之所以想做而做不到神秀所說的那種“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善行,就是因為對于善惡、染凈等現象的執著不能從內心深處破除,于是因分別善惡而起惡行,因執著染凈而起染污,結果是“處處惹塵埃”,不但自己無法解脫,也度不了別人。。
熱心網友
世事本空,但有法行于其上。
熱心網友
這是講我們的真如本性,寂靜常然,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菩提是證道覺悟的意思,并不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