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對殲-10的報道越來越多!殲-10真的有難么神秘嗎?件事到底有什么厲害的?

熱心網友

殲-10戰斗機是近年來流傳在廣大軍事愛好者中的“不滅傳說”。近日又有消息稱,殲-10戰斗機將在11月4日第四屆珠海航展上亮相,但是主辦方并未證實,殲-10戰斗機何時揭開神秘面紗仍是問號。  臥薪嘗膽,奮起直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相繼研發出殲-7、殲-8等戰機,走出自行研發第一步,縮短了與先進國家間的技術差距。但應世界局勢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現役戰機不能完全滿足要求,必須發展一種看齊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在將航空工業列入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背景下,中國航空工業挑起重擔,研發新機,這就是外界議論頗多的殲-10新型戰機。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機,認為它將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預計2010年以前投入現役。  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采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在設計研制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征,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幼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幼獅”的中國翻版。  氣動先進,性能優異  外界根據資料和設想圖判斷推測,殲-10是一種單發單垂尾10噸級輕型空中優勢多用途戰機,采用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機腹進氣、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其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斗的機動性并大幅縮短起降距離。這些推測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幼獅”有所不同:“幼獅”采用下單翼和固定式進氣道,以戰場遮斷為主,奪取制空權為輔;而殲-10則是中單翼,帶中心激波錐的二元可調進氣道,強調低空空戰格斗性能和高空高速的機動性,并兼有對地攻擊性能。而且因為進氣口前移,進氣道略帶S形(渦輪葉片不至于一覽無遺,可以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翼身融合體更加飽滿,所以殲-10的隱身性能和內部油箱容量也更佳。推測認為,殲-10前起落架為雙輪,考慮了粗暴著陸的需求。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方空間,便于攜帶更多外掛武器,預計外掛點可達到11個。  殲-10性能參數估計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推力122千牛頓,最大速度2。0馬赫,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于1。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斗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內功深厚,蓄勢待發  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四代戰機一樣,采用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使用四重系統而非三重系統的好處是可以允許戰機在執行任務時出現兩次故障。如果出現第二次故障,對于三重系統來說,將會出現好壞各一的局面,萬一好的系統要向左轉,壞的系統要向右飛,飛機將無所適從。但若是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好壞系統的比例仍是2比1,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飛機仍可正常飛行。殲-10的多個獨立翼面,若皆由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控制,那么當這些控制面協調動作完成機身轉向時,可以讓飛機在沒有俯仰、傾斜的狀態下上下左右轉換方向。  由于需控制的翼面較多,已不可能再用人力和機械傳動系統來控制,殲-10也可能相應地采用先進的四余度電傳控制,通過傳感器感受手對操縱桿的壓力,轉為電信號送往控制電腦,由電腦根據飛機實時情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并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余度和生存能力。  雷達方面,預計將采用國產脈沖多普勒JL-10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并選定4個加以鎖定摧毀;遠期將采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或俄羅斯“甲蟲”、“珍珠”雷達。據悉,殲-10采用了俄制AL-31F渦扇噴氣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2260千牛,自身推重比在8左右,其優越表現在國際上頗有口碑,可說是中國軍機使用過的最好的發動機,這為殲-10的機動性超越同類機型提供了有力保證。中國可能還將從俄羅斯引進AL-37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進一步加強殲-10的實力。  火控系統與武器方面,機炮可能是國產6管23mm加特林炮或23-3雙管機炮;空空武器包括霹靂-8、霹靂-11等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露面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準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中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基本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如R-73、R-77等俄制空空導彈及C-801、Kh-41反艦導彈等。殲-10如若順利研制成功,將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入21世紀的主要裝備,也將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殲-10應當有著較殲-7、殲-8優良的作戰性能,可以和殲-8Ⅱ、FC-1、蘇-27SMK、蘇-30及防空導彈系統高低搭配,構成大密度、大縱深、高中低空互為重疊的立體防空網,滿足21世紀空戰要求,為國防做出重大貢獻。。

熱心網友

都復制別人發表過的文章,沒一點自己的見解,沒意思

熱心網友

殲-10是中國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高性能戰斗機。美國海軍情報局96年初的一份報告指出,殲-10將擁有“特別好的”機動性("particularlygood"agility),預計2003年左右服役。目前已公開的主要是香港《廣角鏡》雜志上的一張飛機模型照片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的用計算機根據衛星照片繪制的三面圖,以及一些零星資料。兩張照片不太一樣,但一般認為,殲-10是一架單發單座多用途戰斗機,單垂尾,采用機腹進氣和無尾三角翼加近耦合全動鴨式前翼的氣動布局,外形和以色列的“獅”(Lavi)相似。以色列和俄羅斯提供了技術援助,以致西方有人大聲疾呼,殲-10是“獅”的翻版,美國技術誤落敵手。其實不盡然,“獅”是下單翼,殲-10是中單翼;“獅”是固定式進氣道,殲-10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元可調進氣道;“獅”用美制PW1120渦噴發動機(F-15上用的F-100發動機的渦噴型),推力91。7千牛頓(約9000公斤),空戰推重比勉強超過1。0;殲-10用俄制或引進制造的與蘇-27相同的AL-31渦扇發動機,推力122千牛頓(約12000公斤),空戰推重比大大超過1。0;如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照片為準,差別更大。最重要的是,“獅”以對地攻擊為主,制空為輔;殲-10以制空為主,對地攻擊為輔。退一步講,在沈飛-格魯曼的“和平典范”計劃破滅后,中國恐怕無人再會蠢到依賴美國技術來實現國防現代化。說道中央情報局的照片,顯示的殲-10似乎隱身性能更好。進氣口前移,進氣道略帶S形(渦輪葉片不至于一覽無遺,隱身性較好);機頭尺寸較大,略下勾,有點像蘇-27;翼身融合體更加飽滿,機翼內段后掠增加,形成雙三角翼,有點像法國“陣風”。“廣角鏡”上的照片更接近“獅”。若以“獅”為參照,殲-10的最大起飛重量應在18噸左右,載彈量7噸左右,帶1。5噸炸彈和導彈時,高-低-高作戰半徑可達1000公里以上。關于殲-10的雷達和武器系統,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最可能的有幾種:以色列的Elta2032雷達帶Rafael的正在研制的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俄羅斯的PhazotronZhuk(甲蟲)或更新更強的Zhemchoug(珍珠)雷達和VympelR-27半主動或R-77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及國產JL-10雷達和PL-11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以色列的系統原為“獅”所研制,集西方技術和以色列的實戰經驗之大成,系統小巧,可靠性好,空地性能兼顧,自帶一體化的電子戰能力。但遠程性能不足,交貨和備件供應易受國際政治影響。以色列空軍已決定用這一系統替換F-16C/D上的APG-68雷達。俄羅斯系統的工藝和制作可能粗糙一點,但整體功能強,尤其是遠程性能,抗干擾性和多目標交戰性能出色。與空空性能相比,空地性能稍差,可靠性也可能有點問題。隨著中國引進蘇-27戰斗機和R-27空空導彈,中國已有此類系統的使用經驗。外界對JL-10雷達所知甚少,只知道是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下視下射能力,探測距離約50-60公里。LY-60(地空型的PL-11)的模型在這此珠海航展中展出,但無具體技術數據,只知道它是基于意大利由美國“麻雀”改進而來的Aspide半主狀鎦頻賈諧炭湛盞嫉?br。考慮到國內技術現狀,國產新系統在技術水平上可能尚不及以色列和俄羅斯的系統成熟,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不受制于人倒不失為一大優越性。權衡利弊,最終系統可能是三者的某種組合,甚至可達成某種互換性,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環境。但不管怎么樣,最終系統必須與R-27,R-77和PL-11兼容。 當然,殲-10不能直接上艦,需要經過前面提到的上艦改裝。 殲-10作為艦載戰斗機也有不利之處。殲-10的載彈量和航程都不及蘇-27。雷達受機頭尺寸限制,性能可能也不及蘇-27。單發動機一旦在起飛時或飛行中停車,極易失事。但單發戰斗機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國的A-4,A-7和F-8及法國的“超軍旗”等。殲-10作為全新設計,研制進度和技術可靠程度都有風險。但不是不可克服的。 ------------------------------------------------------------ 殲—10先睹為快 我國空軍現裝備的殲擊機主要為殲-6、殲-7、殲-8系列機型。這些機型多采用了五六十年代的技術,后雖經不斷地改進,使飛機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但并不能完全滿足未來國土防空的需要。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國除從國外購進一批先進戰機外,還一直在進行新型殲擊機的研制工作。其中一種命名為殲-10的戰機極有可能于1999年國慶50周年之際公之于世。在此根據我手頭的資料,讓大家先來一睹新機的風采。 殲-10的研制工作由擅長輕型殲擊機設計的成都飛機制造公司負責。與以往自研戰機不同,殲-10采用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說到這里,有必要提一下以色列的“獅”式戰斗機。“獅”式戰斗機雖然是80年代以色列在美制F-16基礎上研制的以對地攻擊為主要任務的低成本多用途戰斗機,但實際其原型機的部分性能已達到了三代半戰斗機的水平。 可惜后來在美國阻撓下,以色列中止了“獅”式戰機的研制。據外電報道,在80年代末,中以兩國達成協議,在“獅”式戰機基礎上研制中國下一代輕型殲擊機殲-10。90年代,殲—10又吸收了部分俄羅斯的航空科技,成為集三國科技精華于一身的新型戰鷹。 根據手頭擁有的殲-10原型機的實體模型照片和美國中情局根據衛星圖片用計算機繪制的殲-10三面圖判斷,殲-10是一種單座單發動機十噸級輕型空中優勢戰斗機。與“獅”式的設計重點不同,殲—10著重于低空空戰格斗性能并兼有對地攻擊性能,與空軍的殲-11(蘇-27的國產版)形成高低搭配。 在氣動外型上,殲—10采用了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布局。這種布局的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在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在中低空亞音速格斗的機動性并大幅縮短起降距離。從計算機模擬圖看,殲—10的主翼似乎大于“獅”式,且后掠角較小,有利于空戰纏斗;有與F-16近似的翼身融合體,利于隱身和提高內部油箱的容量;進氣道位于機腹部,其中有一進氣錐,這種布局可改善在大迎角機動時飛機發動機的進氣效率。 由于采用了放寬靜穩度設計和鴨式布局,需控制的翼面較多,已不可能再用人力和機械傳動系統來控制,殲—10采用了先進的四余度電傳控制,通過傳感器感受手對操縱桿的壓力,轉為電信號送往控制電腦,由電腦根據飛機實時情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并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余度和生存能力。 發動機差曾是過去中國軍機的通病。殲—10采用了俄制AL-31F渦扇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2260千牛,自身推重比在8左右,其優越表現在國際上頗有口碑,可以說是中國軍機所使用過的最好的發動機。這為殲—10的機動性超越同類機型提供了有力保證。當AL-31F的國產型號渦扇12投產后可與空海軍未來主要裝備轟-7A、殲-11(國產蘇-27)實現發動機的統一,有利于后勤保障。據聞我國還將從俄羅斯引進AL-37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這將進一步加強殲—10的實力。 在武器及射控系統方面,現已知殲—10采用6管23mm機炮,可攜國產近距格斗導彈和先進中程攔射導彈,并與頭盔瞄準具互聯,也可攜各種對地、對海武器系統。從’97北京航展傳出消息:俄羅斯和以色列正在為殲—10提供射控武器系統而展開競爭,雙方皆提供了先進的產品如R77、怪蛇4導彈等。殲—10的雷達采用了相控陣體制,作用距離較遠,電子戰能力強,并有多目標接戰能力。除此之外,殲—10還能加掛多種輔助吊艙以加強作戰能力。 殲—10計劃對于中國十分重要,它是中國空海軍進入21世紀的主要裝備,也是中國航空工業上臺階的里程碑。正因為如此,軍方和成飛在殲-10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甚至不惜拉長研制過程。據說殲—10的計劃十分復雜,其中包括多種型號———甚至還有航母艦載型,其采用的發動機、電子設備乃至氣動外型都有差別。其中一些型號早已試飛,供試驗技術之用。生產型殲—10何時才會揭下神秘面紗露出真實面目,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熱心網友

殲-10和美國生產的拖拉機差不多擋次。有的方面還不如。

熱心網友

全機長:14。57米 全機高:5。3米 翼展:8。78米 全機空重:884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0馬赫 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 作戰半徑:1100千米 3、殲-10A性能的分析 1。

熱心網友

這篇“解讀成飛殲10”的文章,意在引發大家思考,全當拋磚引玉。(轉帖稍改)  ⒈殲10是否正式列裝部隊?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由我國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戰機已經設計定型,正式裝備部隊!新型戰機的研制成功,在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篇章。”這是中國官方首次證實殲10已經正式列裝,足已解開縈繞廣大軍事愛好者心頭數年的迷團。  ⒉殲10是什么時間立項的,研制背景如何?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20年前,當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戰機開始裝備并應用實戰時,中國航空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當時,我國航空工業面臨的現狀是水平低、基礎差、人才斷層明顯。就是在這樣的起點上,新型戰機研制的先驅者們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創舉――研制適應跨世紀作戰環境的第三代殲擊機。80年代初期,新型戰機研制采用了當今國際先進技術,技術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數量完全突破了研制一架新機的國際慣例。1986年春天,北京。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科工委的領導宣布:新式氣動布局方案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總體方案。隨后,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新型戰機總設計師。  另據國外媒體披露: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811飛機設計所在已經流產的殲-9型戰斗機(采用帶鴨翼的三角翼的氣動布局,速度達到2。5馬赫,是典型的空防型戰斗機,作戰對象是原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后來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判斷應是中美“蜜月期”的終結),于1989年重新將這款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采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上,以替換中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并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斗機。  ⒊殲10是什么時間首飛成功的,又是在什么時間裝備部隊的?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某年3月23日下午,2點40分。成都某機場,隨著一陣轟鳴,01架新型戰機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沖云霄。當天,氣象條件不夠理想,但國家功勛飛行員雷強在預定高度飛了三圈后就主動請戰,又多飛了一圈。精彩的飛行令人振奮,漂亮的通場讓全場歡呼不已。輕輕擺動的機翼,表達了雷強內心的激動與自豪,更展示了他嫻熟、高超的飛行技術。當雷強駕駛著飛機輕盈地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平穩的降落在跑道上時,機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激動地握手擁抱,欣喜若狂。走下飛機的雷強更是無比興奮地說:這才叫真正的戰斗機!  這里的“某年3月23日”經查證是“1998年3月23日”,中國把這一天定為殲10首飛成功的日期。據國外媒體透露:實際上殲-10的首架原型機于1996年中期就首飛成功了,1998年3月23日試飛的是經過重大改進后的03號原型機。為了使殲10盡快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成飛總共生產了五架原型機,機號1003-1007;兩架地面測試平臺,機號1008-1009;兩架預生產型殲-10中的首架也于2002年6月28日首飛成功。從2003年2月開始,至少七架預生產型殲-10(機號1010-1016,沒有裝備雷達)陸續提供給了中國空軍主要進行作戰測試和評估,而其余的幾架則留在位于陜西閻良的中國空軍試飛訓練中心用于后續項目研發;于當年年底殲-10的飛行測試工作全面完成,并獲得了“準生證”――生產許可證,請看《中國航空報》公開報道中的兩段文字:“2003年12月25日,隨著試飛員徐勇凌駕機準確命中靶機,新機的定型試飛任務,乃至整個重點工程都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真是定型試飛千般苦,一彈開花定乾坤。為了這一天,中國航空人整整等待了二十年!二十年歲月崢嶸,新機,終于被磨成了藍天利劍!”“2003年底,當國產全新理念的數字電傳式飛機某新機成功按節點順利完成定型試飛時,多少人喜極而泣!新型戰機那沖天而起的英姿,那游弋藍天的瀟灑,那捕捉目標的機警,那噴發怒火的威力。這一切,使我們每一名中國當代航空人,怎能不激動、不自豪、不振奮!”另據國外媒體報道:生產型殲10已于2004年8月正式列裝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將于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戰能力,這還是比較可信的。  ⒋殲10究竟采用哪些關鍵技術?  殲10作為一種能夠適應21世紀空戰環境的先進戰機采用了諸多新技術。根據公開報道列舉一二:  ⑴數字電傳飛控技術。據《中國航空報》報道:“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的新型戰機,要實現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要求,不僅要選擇一套切實可行的總體方案,還必須突破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其中,數字電傳飛控設計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技術,作為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它的成敗直接關系到總體方案的成功,一旦出現意外必將導致機毀人亡。國外,凡是采用數字電傳飛控技術的飛機,都出現過類似的慘劇。”“1996年3月的一天,在“鐵鳥”試驗大廳里,壯觀的“鐵鳥”臺靜臥著整裝待發。楊偉健步跨入“鐵鳥”試驗座艙,艙外,幾十雙眼睛緊張地注視著他。上電!開液壓!加油門!滑跑,起飛!各種指示燈交替閃爍,整個試驗過程順利流暢。試驗結果表明:系統運行正常!電傳飛控系統試驗成功了!這是我國在沒有任何研制經驗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功!……正是這套先進的飛控系統,為后來確保新型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系統。”  綜合國外媒體的消息: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并采用四余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采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此前,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了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可見,殲10同中國其他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一樣也是集體協作的結果,在這一項關鍵技術上沈飛也是出了力的。  ⑵航空電子系統。這是新型戰機的又一關鍵技術,據《中國航空報》報道:1996年5月,我國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第三代航電綜合試驗獲得成功!不僅縮小了與國外的差距,而且使我國航電系統的開發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填補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領域的空白。  ⒌殲10型號研制情況如何?  在《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多次提到“型號研制”、“型號試飛”等術語,并沒有引起多少軍事愛好者的注意。“型號研制”標志殲10的研制工作進入了改進改型階段;“型號試飛”成功說明相應的型號已經研制成功。  綜合各方面的消息,殲10最起碼有三種型號已經研發成功或正工研制當中。  ⑴殲10A。這也是殲10的單座基本型。據報道,首批投入生產的殲10A為50架,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殲-10的生產能力為每月兩架。  ⑵殲10B。這是殲10的雙座改型,作為單座殲-10A基本型的補充,已于2003年12月首飛成功。主要改進:加長了機身,以容納后座艙和增大載油能力。國外媒體推測:從改型機的外觀特征來看,殲10B 并不是教練機,而是一種戰斗轟炸機,亦或是電子戰/防空壓制型。  ⑶殲10C。這是計劃發展中的海軍型號,應該是一種雙發艦載戰斗機,這需要對殲-10進行重新設計。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后面貝貝還要專門論及。在《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提到了兩點:一是新型飛機前起落架采用了一種超高強度材料,機械加工難度很大,很顯然這超出了一般的陸基戰斗機的需要;二是殲10某型號機已經成功進行了彈射試飛,陸基戰斗機需要彈射起飛嗎?  ⒍殲10“彈射試飛成功”預示著什么?  在《中國航空報》的那篇報道中,有幾處提到“彈射試飛”,“……那是在新機第一次彈射試飛中,由于責任重大,光電經緯儀的操作人員非常緊張,生怕抓不到目標,得不到彈射數據,遲遲沒有發出彈射命令。在那稍縱即逝的時刻,周自全試飛總師在機場上一把抓起電話下令彈射:‘出了問題我負責!’激動的聲音讓在場的人們都吃了一驚。彈射成功了,周總長長出了一口氣。一句‘出了問題我負責’,這其中包含著多少壓力與抉擇。”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陸基戰斗機是用不著進行“彈射試飛”的,這是否可以說明以下兩點呢?一是殲10的海軍型確實存在,貝貝以為這次“彈射試飛”極有可能就是為殲10的后續海軍型號作技術驗證;二是既然殲10的彈射試飛已經取得了成功,那么困繞我們的航母彈射器已經研制成功;三是中國的航母計劃已在實施當中,這個推斷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⒎殲10是否擁有空中加油的能力?  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請看《中國航空報》的報道:“為完成新機的空中加油試飛,試飛團先期就曾進行過大量的準備工作。團長張景亭親自駕駛的受油飛機與加油機進行了‘腋下加油’訓練,飛機近到可以清楚看見對方飛機的鉚釘和標識。”“最后,張景亭和試飛員們一起,通過認真分析研究和觀看錄像資料,并結合國內外加油的成功經驗,終于找準了問題。在實際試飛中,試飛員采用了余光看錐套、逐漸逼近的試飛方法,最終成功完成了新機的‘戰略對接’。”  ⒏殲10的“心臟”如何?  “心臟病”是中國武器裝備的通病,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里游泳的皆是如此。人們自然十分關心殲10的狀況又如何呢?這一點《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沒有提及。  據稱俄羅斯于2001年一次性向中國提供了至少54臺AL-31FN型航空發動機,殲10的初期生產型采用俄制發動機是確實無疑的。但俄羅斯拒絕向中國發放該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為了不受制于人,后續機型肯定要采用新近研發成功的國產型發動機。據報道:中國更先進的矢量發動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制當中,這可以使殲10的機動性能得到大大提升。  ⒐殲10的性能究竟如何?  殲-10的座艙設計基本擺脫了為中國軍工所熟悉的原蘇式戰機的設計風格,航電設備采用了更加符合人―機工效的設計組合:大熒屏抬頭顯示儀、三臺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電腦和頭盔瞄準具。這使殲10具有了現代戰機的風格,初顯王者風范。  從一次國內電子技術展中獲得的消息,殲-10有可能采用了國產JL-10A型雷達,這是一種先進的多模機載雷達,其性能大家可以查閱有關資料。  殲-10擁有強大的武器系統:配裝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機身下共有11個掛架,其中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余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可以推斷其武器外掛載荷要在5噸以上,這就為武器配置提供了更大的選擇性。殲10執行空戰任務時,可以掛載PL-8近距格斗彈,國產PL-12中距攔射彈,并具有發射俄制R-73近距格斗彈和R-77中距彈的能力;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以攜帶多種國產或俄制空地精確制導/非制導武器。  ⒑殲10的性能與西方同類型戰機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殲-10是一種屬于第三代水準的中型戰斗機,作戰性能應當不遜于F-16C和幻影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