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臺灣海軍陸戰隊現狀  一、 陸戰隊無奈的裁減 臺灣海軍陸戰隊開始裁減。據說將裁去大半兵力,只保留約1。5萬人。 多年來,臺灣海軍陸戰隊的規模,一直保持在3萬人上下。編為2個師(99師、66師), 另有獨立登陸戰車團一個,勤務團1個,蛙人搜偵隊1個。裝備57架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 如今,臺灣海軍陸戰隊的獨立登陸戰車團,已經縮編為“獨立登陸戰車大隊”。從團級降到了營級。而幾個“蛙人搜偵部隊”也縮編為1個搜偵大隊。臺灣海軍陸戰隊的其它部隊也將陸續開始裁減。 臺灣“參謀總長”羅本立承認:“人力與財力資源,是‘國軍’精簡的關鍵因素:‘國軍’的人數取決于役男的人數,根據臺灣‘內政部’未來十年役男的人數統計,將來人數還會下降,所以‘國軍’的兵力將繼續下降。在財力上除了人員維持費,每年薪資可能調整3%至5%外,更嚴重的是,二代高科技武器的維修費更高,陸軍二代兵力整建猶未展開,高低空防空導彈的發展、量產、外購經費亦還需要籌措。根據上述人力、財力的狀況分析,‘國軍’結構調整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個結構調整,是在人力短缺、財力不足之前先行調整完成,先調整才能維持國軍的正常動作”。 二、 軍事戰略面臨大幅度變更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裁減,自然是軍事戰略大幅度變更的反應。但它首先是臺灣目前和未來客觀條件下的必然結果。過去那么龐大的軍力,是今天和未來的臺灣人力和財力難以承受的。臺灣全軍每年僅人事費就高達450億元新臺幣,不堪重負。 過去臺灣海軍陸戰隊規模龐大,在國際上列第三位,甚至超過前蘇聯和英國的海軍陸戰隊人數。在島內,臺灣海軍陸戰隊的兵力接近其海軍總兵力,這顯然是極不正常的,是過去蔣家政權時期“反攻大陸”口號的遺留。 如今,臺灣方面已經放棄毫無可能的進攻戰略,轉為防御,此時臺灣海軍陸戰隊大幅度裁減并不奇怪。 最無奈的當屬臺灣海軍陸戰隊的軍官。被視為第一精銳的臺灣海軍陸戰隊軍官,過去承受了比其它軍兵種更多的壓力,付出了更多的犧牲。但在該兵種大幅度裁減的今天,他們的升遷之路幾乎完全堵塞,而外調陸軍任職困難重重,還可能受到歧視,可留在臺灣海軍陸戰隊,他們甚至要面臨降職降銜降薪的待遇,也實在是太不公平。 三、陸戰隊編制、部署和裝備 臺灣海軍陸戰隊99師駐林園,66師駐在清泉崗。 陸戰師原兵力1。5萬人,師下轄1個炮兵團及1個防空連;3個陸戰步兵團;1個輕坦克營;1個搜偵營;1個通信營,炮兵團兵力2000人,下轄155毫米榴彈炮營、3個10毫米榴彈炮營及直屬部隊,裝備18門155毫米榴彈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 陸戰步兵團兵力為3000人,編3個步兵營;1個兩棲搜偵連;1個團屬炮兵營(下轄1個迫擊炮連;1個戰防炮及防空連)。團屬迫擊炮連有3個炮排,裝備120毫米迫擊炮。戰防炮連有3個炮排,裝備M151吉普車載或M-733兩棲裝甲車載106毫米無后坐力炮,還有CM25-裝“陶”式反坦克導彈的M-133裝甲車。陸戰步兵營兵力800人,下設3個陸戰連及1個兵器連,兵器連有1個重機槍排、1個81毫米迫擊炮排、1個75毫米無后坐力炮排。陸戰連200人,下設3個陸戰排和1個火力排,裝備60毫米迫擊炮、火箭筒、重機槍及輕兵器等。 臺灣海軍陸戰隊師,作為陸戰火力支柱的炮兵火力嚴重不足,其數量只是中國一線陸軍師的三分之一,其射程和其它性能也遠不及中國陸軍。此外,臺灣海軍陸軍陸戰隊師的坦克及反坦克力量同樣極為不足。 臺灣原登陸戰車團駐左營,下轄1個水陸坦克營、2個兩棲裝甲車營,裝備300輛坦克、裝甲車,其中有M-41輕坦克、LVT-P5兩棲裝甲車。如今它們已經縮減為一個登陸戰車大隊。其人員和裝備的數量也相應裁減。 四、陸戰隊的坦克已經落后 臺灣海軍陸戰隊經常向外界展示的M-41“斗犬”式輕型坦克,是美國1951年的陳舊產品,卻是臺灣海軍陸戰隊的現役主戰裝備,無浮渡能力。 M-41坦克原裝一門過時的76毫米炮,它連加裝了附加裝甲的兩棲坦克都打不穿,也不能擊穿老式T55坦克的裝甲,更談不上對付新型坦克。雖說76毫米炮彈多達65發,但在現代戰爭中又有何用? M-41坦克裝甲極為薄弱,僅有25毫米厚,重型機槍就將其擊穿,而目前所有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無論是85毫米的還是120毫米的都能保證一彈將它整個炸碎。 五、M-41坦克等于廢物 M-41是原始的汽油發動機坦克,它的乘員就好像坐在汽油爐上作戰,隨時有被擊中引爆的危險。不僅如此,M-41坦克的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61公里,在戰場上大約不足2個小時就必須加油一次,幾乎無法作戰。世界各國坦克早已淘汰汽油機幾十年了,臺軍的M-41坦克整個是個過時的廢物。這樣的坦克作戰完全是等于自殺。 因車輛老舊,備件已久不生產,以致出現一個怪現象:不能開車上路的M-41竟超過一半,無法發揮應有的作戰性能。在外購受阻,研制新車時間較長及內部作戰需求等原因促使下,臺灣陸軍被迫提出對M-41進行換裝柴油發動機,強化懸掛系統,提升火力及增加夜戰能力計劃,在近期已經被臺灣“國防部”列入“緊急提升戰備”項目,提前一年于1997年度執行,年度經費高達4。8億新臺幣,成本極為高昂。臺軍計劃在兩年內改良50輛,編號為M-41D。幾年以后,經過改進的M-41D將形成戰斗力,它的射擊精度和夜戰能力將比老M-41有巨大提高。不過改進后的M-41D,仍采用76毫米的小炮,雖然換裝了優質炮鋼制造的新型高膛壓炮管,和新的脫殼穿甲彈,可穿甲威力仍然微不足道。其最大實際穿甲厚度不足250毫米,正常情況下甚至不能擊穿大陸老59坦克的裝甲,在中國大陸的新一代坦克面前更是毫無作用。火炮威力不足的M-41D即使擊中目標也毀滅不了對方。 M-41D的防護幾乎沒有改進,并不比今天的裝甲輸送車好多少,所以即使是M-41D,今天稱輕坦克都極為勉強。目前世界上M-41一類廢舊坦克已幾乎絕跡,而臺軍繼續依賴M-41坦克的事實,暴露了其裝備現代化的重要困境。 有消息稱,臺灣海軍陸戰隊開始裝備美制海軍陸戰隊型M60坦克。這實際上是一種加強了涉水能力的M-60坦克。M-60坦克也不是新裝備,它1956年研制,以目前標準看,它動力嚴重不足,體型過于高大,全重52。6噸,使它在海灘行動不便,而且登陸艦艇載運也極為不便。M60坦克裝一門與中國59改I式坦克相同的105毫米M68式線膛炮,火力并無優勢。而歷次實戰的結果證明,中國大陸現有的各種反坦克武器,都能擊穿M60坦克。 臺灣對M60坦克也不滿意,所以在購進460輛M60坦克的同時,已經在積極尋求下一代坦克。六、不堪使用的兩棲裝甲車 臺灣海軍陸戰隊原編有一個獨立登陸戰車團,裝備了約300輛美制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其中部分車上加裝了一門舊式的M49型105毫米榴彈炮,稱為LVTP5-H6炮車;部分車上加裝了一門臺灣1973年自制的126毫米40管“工蜂四型”火箭炮,稱為LVTRL“工四”火箭炮車。部分車上加裝了一門舊式的M40A1式106毫米無后座力炮,改稱為LVTAT106毫米無后座力炮車。另有些車上加裝了推地鏟和火箭掃雷系統,改稱為LVTP5-E1兩棲裝甲工程車;還有LVTR1兩棲裝甲搶修車,配有起重吊桿、電焊及其它搶修設備,用于戰場搶修。 七、美國報廢“老爺車”賣給臺灣 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于1951年1月開始研制,1952年裝備于美軍,迄今這些車都有50年的歷史了,是十足的“老爺車”。美軍早在1971~1974年間就已經將LVTP5兩棲裝甲車族全部報廢,并將其轉給臺灣海軍陸戰隊。 前些年臺灣的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多數甚至不能開車上路,更無力越野行駛。實際上完全喪失了戰斗力。少數能開動的,由于車體銹壞漏水,以至有可能在演習和訓練時沉入水底,而車內運載的34名登陸兵卻難以爬出來,臺灣海軍陸戰隊為此如履薄冰。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長度比一般裝甲車幾乎大一倍,體積甚大。車重是一般裝甲車的3倍以上,行動笨拙,是一個顯著的靶子。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裝甲防護極為薄弱,鋼板最薄處僅有6毫米,甚至大威力手槍都能擊穿;厚的部位也不過12~16毫米,根本不用反坦克武器,只用12。7毫米機槍就能將其輕易擊穿。所以即使它完好也太過時了。 近年,臺灣海軍陸戰隊用柴油發動機,換下了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上危險性極高的舊汽油發動機,這些舊汽油發動機用得太久,早該報廢。可是換柴油發動機之后,臺灣海軍陸戰隊發現這些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上的所有零部件都已經老化,甚至車身都出現許多疲勞裂紋。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已經不堪再用。 臺灣海軍陸戰隊也曾企圖更換老舊不堪的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可是LVTP5系列兩棲裝甲車的下一代車AAV7系列兩棲裝甲車生產線也早已經關閉十多年了,因此臺灣海軍陸戰隊即使是有錢也難賣到新兩棲裝甲車。 面對無情的現實,臺灣軍方終于決定將多數過于破舊的美制LVTP5型兩棲裝甲車報廢,并將獨立登陸戰車團縮編為獨立登陸戰車大隊。留用少數車況相對好一點的美制LVTP5型兩棲裝甲車,并對所有部件進行了兩次修補,但結果依然不理想。 八、陸戰隊兩棲車輛的缺陷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CM25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基本就是在臺灣組裝的美式M113裝甲輸送車上裝一個簡單的單管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架。 M113裝甲輸送車具備浮渡能力,但水上時速只有5。6公里,不足中國77式兩棲裝甲車水上時速的一半,所以M113裝甲車在登陸時難以克服拍岸浪,不適于水上航行,一般都是用登陸艦艇直接送上海灘。 目前世界各國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全都采用了有裝甲保護的導彈發射架,如美國M113裝甲輸送車族中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采用雙聯、有裝甲保護、可升降的發射架。而臺灣的CM25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導彈射手完全暴露在外,現代戰場上流彈橫飛,射手難以像平常打靶時那樣探出身來射擊,所以臺灣海軍陸戰隊CM25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戰能力是令人懷疑的。 另一方面,臺灣裝備的陶式反坦克導彈為1962年開始研制的基本型,根本無法對付披掛反應裝甲的現代坦克。 這種陳舊的基本型陶式反坦克導彈,美國早在約20年前就已經停產,導致臺灣的這種導彈在1994年完全失去配件供應,為解決這個問題,臺灣已經向美國訂購了改進型陶式反坦克導彈,并用5億新臺幣改進90套老基本型陶式導彈。 臺灣海軍陸戰隊還裝備有美制M116水型兩棲運輸車,該車乘員2人,可載14人或貨物,水上速度8公里/時,敞開式結構使貨物裝卸方便,但該車沒有武器和防護能力。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M733兩棲裝甲車,底盤與M116相同,但裝有防彈裝甲,可防輕武器射擊,載員數降為7人,增加了3挺7。62毫米機槍。部分M733兩棲裝甲車裝有一門陳舊的M40A1式106毫米無后坐力炮,裝備臺灣海軍陸戰隊的團屬戰防炮連,作為團反坦克的主力之一。 M40A1式106毫米無后坐力炮,美國1953年裝備部隊。30年前,美軍就已經淘汰這種無后坐力炮,今天看來穿甲威力太小,根本無法擊穿披掛了反應裝甲的大陸老59坦克,對新坦克更是毫無辦法。同時它發射時火光和煙塵驚人,非常暴露。而它沒有配備火控設備時的實際有效射程只有500米,遠小于對方坦克炮和機槍的射程,所以在己方不占絕對優勢的戰場上生存力極低。 臺灣海軍陸戰隊裝備的V-150“突擊隊員”輪式裝甲車,美國卡迪拉克公司1962年研制完成。1984年開始裝備臺軍。主要執行偵察和巡邏心及輸送步兵任務。該車體積小,重量輕,具備再浮渡能力。但它只有4個車輪,對地面壓力大,容易陷車,也缺乏跨越溝渠的能力。它最大公路速度只有89公里/時,水上速度只有5公里/時,都較低。總之機動性不強。V-150“突擊隊員”裝甲車的裝甲也很弱,12。7毫米機槍在遠距離上就可以將它輕易擊穿。九、陸戰隊的火炮 臺灣海軍陸戰隊師屬炮兵團,配備有18門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這是美國M109炮1977年的改進型。目前美軍中的該型火炮正在退役,采用新的M109A6式替換。該炮特點是完全采用鋁裝甲,重量輕。炮車上掛有9個氣囊,充氣后可以浮渡。主要缺點是射程近,只有18。1公里。遠不及大陸155自行火炮39公里的射程,甚至不如大陸大量裝備的1959式130毫米炮27公里的射程。 另外,臺灣海軍陸戰隊還保留有少量二戰前后的美制M-114式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估計將很快退役。臺灣海軍陸戰隊師屬炮兵團配備的54門105毫米榴彈炮是牽引式的,型號為M101A1式,4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中國大陸軍隊數十年前曾繳獲并裝備過該種火炮,它還曾參加過炮擊長江的“紫石英”號英艦的戰斗。 但中國大陸軍隊早已經將其淘汰,如今在中國大陸上,只有在軍事博物館里才能看到它們。 臺灣海軍陸戰隊團屬炮兵營裝備有T-63式120毫米迫擊炮,射程6100米,也有的裝備M30式106毫米線膛迫擊炮,該炮1951年裝備美軍。早在很多年以前,各國團屬主炮已經改為105毫米,甚至155毫米口徑的重炮,其射程和威力都是臺灣120毫米迫擊炮的數倍以上,然而時至今日,臺灣海軍陸戰隊還用中口徑迫擊炮作為團屬主炮,火力未免過于薄弱了。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營屬迫擊炮為美式M29式81毫米迫擊炮,1951年裝備臺軍。連屬迫擊炮為M19式60毫米迫擊炮,這種迫擊炮早在1942年裝備美軍。以今天的標準看,這兩種火炮重量太大,士兵背不動。臺灣海軍陸戰隊將一些81毫米迫擊炮裝在M113裝甲車上,稱為CM-23型81毫米自行迫擊炮。裝在“突擊隊員”裝甲車上的稱為V150S81毫米自行迫擊炮,以此解決機動性不足的問題。但射程太近的問題仍沒獲得解決。 十、陸戰隊防空火力薄弱 臺灣海軍陸戰隊師編有一個野戰防空連,與編有一個防空團的中國大陸陸戰師相比,臺灣海軍陸戰隊的防空力量實在太弱。所以臺灣海軍陸戰隊規定,師防空力量只承擔其師部的防空掩護任務,而其下屬部隊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目前,臺灣海軍陸戰隊師屬防空連的主要裝備是萊茲低空雷達和美制M48A2型小槲樹式近程防空導彈。萊茲雷達是美國洛克西德公司的產品。整個系統裝在一輛M928A2卡車上,機動性良好。 萊茲雷達最多可同時跟蹤64個空中目標,可在30公里外發現低飛的直升機,雖然萊茲雷達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可仍屬世界上一種先進的低空雷達,它能大幅度提高防空導彈的效率。 不過,臺灣海軍陸戰隊每個師只有一部萊茲雷達,連個換班替換的都沒有。另一方面,萊茲雷達是美軍和北約盟國使用的AN/MPQ-49型雷達的出口型,萊茲雷達只有小國購買和使用,出口型與美軍自用型號的區別,軍方當然心知肚明。 美制小槲樹式近程防空導彈,實際就是地面發射的美國響尾蛇導彈,屬被動紅外制導,雖然有發射后不管的便利,但在良好條件下的命中率都不足50%,實戰中效率極低,惡劣天氣下完全喪失作用。同時它射程和射高也極為有限。對付超低空或高速目標有很大困難。 臺灣海軍陸戰隊師防空連另一種主要武器是美國1951年裝備的M42式40毫米雙管自行高炮。該炮采用M41坦克的陳舊低盤,如今車炮的可用性都很值得懷疑。該炮采用敞開式炮塔,炮手沒有裝甲保護,在戰場上生存率極低。該炮射速極低,只有240發/分,不足現代高炮的一半,同時初速低、射程近,又沒有現代火控設備,對現代作戰飛機的命中率近乎為零。它也沒有任何全天候作戰能力。以現在標準看來,M42是一種不合格的高炮。 臺灣海軍陸戰隊團屬防空連裝備有臺灣仿制的T82型牽引式雙管20毫米機炮。它的原型是美國1953年裝備空軍戰斗機的M39航炮。近年臺灣仿制了這種舊炮,并將其作為一種“新”的地面武器而頻頻展出。不過,據了解,這種“新”武器不僅比其原形重了數倍,而且質量極差。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瞄準系統。同時射程近,導致該炮對現代飛機的命中率近乎為零。 另一方面,它20毫米的口徑太小。它即使擊中現代作戰飛機或地面裝甲車輛,也不會產生多大的作用。這種小口徑高炮早已經被各國軍隊所淘汰。目前國際上常用高炮的口徑為30毫米或35毫米。十一、陸戰隊的“漢馬”越野車 臺灣海軍陸戰隊從1992年開始大量裝備美國“漢馬”輪式越野車,這種車在海灣戰爭中獲得好評,總產量超過11萬輛,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但在松軟的沙灘上登陸時,這種車的機動性令人懷疑。該車最高時速達113公里,可靠性極好,車輪被洞穿后仍能行駛50公里,曾有人將它從巴黎開到北京。可臺灣方面也認為,地形狹窄的臺灣顯然和開闊的海灣戰場不同,在臺灣,“漢馬”車的高速性毫無作用。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漢馬”車上裝備著美制106毫米無后坐力炮,美制MK19式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以及臺灣仿制的單管T75型20毫米機炮。美制M2HB型和M2QCB型12。7毫米機槍,也有一些改裝為指揮車和救護車等。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漢馬”車最大問題是,它沒有任何裝甲防護,對手的自動步槍就足以置“漢馬”于死地。所以在不占絕對優勢的戰場上,“漢馬”車生存力極低,更談不上攻擊對方了。臺灣在1997年用70億新臺幣的巨資,購進了美制MK19式40毫米自行榴彈發射器,該榴彈發射器對步兵有很大的殺傷力,但對加裝了附加裝甲的裝甲車就毫無辦法,對坦克更是毫無作用。過去在中越戰爭中,越軍士兵就曾勇敢地用從美軍繳獲的這種榴彈射擊過中國坦克,但毫無結果。十二、陸戰隊的步兵武器與精銳蛙人目前,臺灣海軍陸戰隊陸戰步兵營下屬的重兵器連,仍配備3門M20型75毫米無后坐力炮,這種炮1945年裝備美軍,由于威力很小,重量甚大,各國早已淘汰。估計臺軍很快也會放棄這種毫無用處的舊炮。 臺灣海軍陸戰隊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為AT-4式84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以及陳舊的66式反坦克火箭筒,還有反坦克槍榴彈等。這些武器比較輕便,但射程近,威力小。最新的AT-4也無法擊穿反應裝甲,而66式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槍榴彈,連裝甲車正面都難以擊穿。臺灣海軍陸戰隊還裝備有少量67式噴火器,其重最大,射程短,使用不便,急待更新。近期臺灣已經決定用1。8億新臺幣購買一批美制M-16A2自動步槍,看來臺灣吹噓了10年的“自制”自動步槍,其實際性能仍不能令人滿意。估計臺灣海軍陸戰隊將來打算裝備美制M-16A2自動步槍。 臺灣海軍陸戰隊原有許多蛙人,臺軍聲稱他們每天長跑1萬米,或長游1萬米,體能非凡,美軍對它評價很高。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長跑1萬米,或長游1萬米,這原是許多國家海軍的及格要求。如以此自夸,就給人井底之蛙的感覺。 臺灣海軍陸戰隊每次展示,都將他們的蛙人放在顯著位置,展示時蛙人穿一個褲叉,赤膊上陣,為世上少見。國際上的蛙人普遍是黑色潛水服展示的。臺灣海軍陸戰隊中的蛙人配備有像皮艇和玻璃鋼快艇,后者裝有一挺舊的美制12。7毫米機槍。由于缺乏有效的穩定和瞄準設備,該機槍顯然只能對付近距離的無防護目標。 最近,臺灣海軍陸戰隊中的蛙人也縮編為一個兩棲偵搜大隊,顯然,它的作用已經下降。十三、陸戰隊的飛機臺灣海軍陸戰隊裝備著兩種美制觀察聯絡機,以及一種UH-1H直升機,用于空中偵察、聯絡、火炮射擊較正和少量人員運輸任務。其中的U-6A型“海貍”效用直升機,60年代初裝備美軍,70年代初裝備臺灣海軍陸戰隊。最大速度225公里/時,最大爬升率5米/秒。另一種O-1E型“鷹犬”效用直升機,1950年裝備美軍,70年代初裝備臺灣海軍陸戰隊,巡航速度157公里/時。上述飛機起降距離均不足300米,不需要大型機場,便于野戰使用。它們續航時間長達4~6小時,適于長時間在戰場上空觀察。不過今天防空火力的增強,使這類機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結語:臺灣軍隊能保臺灣30年無憂?未來的臺灣海軍陸戰隊,隨著兵力裁減一半,其單位火力將相應增強一倍。同時他的一些嚴重過時的裝備也有望更新。不過臺灣海軍陸戰隊的裝備幾乎全都太落后了,即使全力更新充實裝備,在近期內仍難以滿足現代戰爭的要求。 從上述對臺灣海軍陸戰隊的具體介紹中可以感到,中國大陸軍隊的裝備雖然落后,但與臺灣相比仍占絕對優勢,特別是在陸軍裝備方面。當年國民黨部隊在據有強大裝備和火力優勢的情況下仍丟失了整個大陸。金門“古寧頭”之戰后,擁有絕對海空軍優勢的國民黨部隊,也未能阻擋裝備極端低劣的人民解放軍,用木船攻占強大國民黨軍固守的海南島和舟山群島。所心“古寧頭”決非所謂轉折點。 如今,對于中國大陸擁有的地地導彈等尖端武器,臺灣只能望洋興嘆。在常規武器方面,臺灣一向宣稱他占有技術優勢,但當專家一一據實列舉之后,實在看不出臺灣的優勢何在?于是對于“臺灣軍隊足以保證臺灣30年無憂”的臺灣官方說法,人們可能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