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巢菜古亦吃之,《詩經》里有一首《采薇》篇,前四句就談到了巢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說的是一個華夏農夫,被侵略中原的游牧民族整得來有家不能歸,凄凄惶惶,成年累月在野地里靠采摘薇這種野菜過活,后來,連薇都采不成了。這里所說的“薇”,就是巢菜,一種道地的,一直沒有被最善于栽培的華夏農人培養成家菜的野菜。以前我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把采薇理解成采野薔薇,理解成漢詩十九首里的“涉江采芙蓉”,心想,獫狁的騷擾,情人的出征,姑娘的芳心只好靠頻頻采摘原野里的野花來寄托了。這無疑是笑話,但也說明了漢字經過兩千年來的演變,許多字已經轉義了。又比如說漢詩里的“青青園中葵”的葵就不是向日葵,向日葵是十六世紀以后才從美洲引入中夏的。那么,葵到底是什么玩意兒呢?我的朋友告訴我,葵就是古代叫的蜀葵,學名叫棋盤花,在花園里栽種得很多。還有一種葵,學名叫落葵,落葵者,木耳菜是也,四川叫豆腐菜,用來做豆腐湯,肥厚的,略帶滑的葉片別是一番滋味,美國華府夏天中國菜店有賣。書歸正傳,還是回到薇,回到巢菜。南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五》,說到巢菜:“漢東人以豌豆苗?椴耍?云蜀人以?槁罰擰膊恕R云率籩疾晃堋=窳侔踩四恐?曰豆菜,連角子賣,則知豌豆苗莢,即‘巢菜’也。”這里,趙彥衛搞錯了兩處,第一、他把豌豆苗,即豌豆尖搞成了巢菜,第二、他把四川人吃的小巢菜搞成了巢菜,即大巢菜。還是陸游認真,想是他長期在四川工作,又是浙江人,對巢菜了解得比較清楚,他在《老學庵筆記》里說,巢菜分為兩種,大巢與小巢,大巢是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田中,名漂搖草,又叫野豌豆。杭州市上大小巢兩種都有賣,滋味也差不多。豌豆開白花,野豌豆卻開紫花,本來很有點不同,但是在菜場上,一般人就很難區別了。但其實陸游仍然沒有全部弄清楚,他把豌豆苗當成了(大)巢菜。大巢菜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薇菜,在反映西周時期的詩歌里出現,而豌豆卻是至少在秦漢以后才傳入中國的(以前我也錯誤認為豌豆是戰國以前傳入中國的)。不過,無論豌豆也好,薇也好,小巢菜也好,都是豆科植物,它們的果實很相象,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本草綱目》說:“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元修菜,似芥,蜀種,蘇東坡得自故人巢元修因名。”大巢菜,又叫箭舌豌豆,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它也被稱作春巢菜、普通巢菜、野豌豆、救荒野豌豆等。農民認為它是一種害草,因為它的繁殖能力頗強,常常把麥子的領地侵占,但近些年來,環保專家又認為它還有保持土壤肥力的優點。陸游有一首詩,題曰《巢菜》,寫的卻是“小巢”:    冷落無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饑嘲。    此行忽似蟆津路,自候風爐煮小巢。這個小巢,就是《云麓漫鈔》里說的:“東坡云:‘菜之美者有吾鄉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馱?吾家菜耶!]因謂之元修菜。’東坡?云:‘彼美君字菜,?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而豐。’”這里,趙彥衛引蘇東坡的話,把小巢菜的“巢”字的來歷講得很清楚,它是因為蜀人巢元修的大力提倡才得名的,所以后來南宋時杭州人才也叫小巢菜,但據陸游的說法,小巢菜的味道和豌豆苗差不多,這可能有橘生淮北為枳的關系,就我的感覺,四川人吃的小巢菜,味道很不同與豌豆尖,卻十分象下江人愛吃的另一種著名野菜--薺菜。(注:孔北海即東漢末文人孔融)小巢菜學名叫苜蓿,是一種越年生蔓性豆科草本植物。又稱苕子、大苕、元苕、巢萊、野豌豆、藍花草子等。苜蓿也是一種從西域傳來的植物,既是很好的肥料,又是優質的飼料,四川種植苕子的時間長,面積大,范圍廣,曾經是四川主要冬綠肥品種。我非常喜歡小巢菜,記得小時侯春天隨母親去田間踏青,在一遍開滿紫白色花的田野里,我最愛采摘它的小豌豆莢,大約只有三厘米長,直徑只有三毫米,完全是豌豆莢的成比例縮小。我們叫它野豌豆,把它豆莢里的小小的豌豆粒撥掉,仍然合著豆莢放在嘴里吹,“嗚,嗚,嗚,---”野豌豆發出了好聽的高聲。而母親和姐姐則在發出青草香的田里,忙著把它們的嫩尖部分摘回去,農民是不會阻攔的,因為他們滿田栽種只是為了休耕的間隙期肥田。回到家里,苕菜用米湯清煮以后,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非常適宜下飯。如果用快火炒,也不錯。如今忽忽又快五十年過去了,在這個明媚春光的北國,又使我想起了巢菜,想起了我的童年。。

熱心網友

我的天呀!!其實你說中間的一段就解決問題了:(太長了!不過的確可以讓我們知道你很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