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寺
熱心網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濟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巖峪方山之陽。自晉代開始即有佛事活動,傳說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滅法,佛事遂廢,至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再興。正光元年(520)法定禪師來此游方山,愛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漸興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為寺院盛期。最盛時有僧侶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閣18座。唐代李吉甫編纂的《十道圖》中,把靈巖寺與浙江天臺山的國清寺、江蘇南京的棲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譽為"域內四絕"。宋代濟南府從事卞育贊道:"屈指數四絕,四絕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獨奇東州。"明代學士王世貞則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勝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靈巖寺建有行宮,巡視江南時曾8次駐蹕靈巖,飽覽靈巖風光。現存殿閣、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證明功德龕。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山門內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書閣等。現存殿宇多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構件。另有各種碑刻題記,散存于山上窟龕和殿宇院壁,共計420余宗(件)。內有唐李邕撰書《靈巖寺碑頌并序》及浮雕造像、經文,北宋蔡卞《圓通經》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銘記題刻等。靈巖寺旅游區位于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境內,距104國道8公里,北依濟南,南靠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佛教圣地,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靈巖寺初建于東晉,興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國四大古剎之首。靈巖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于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松、千歲檀、朗公石、“鏡泄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贊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跡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辟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塔林是靈巖寺埋葬自唐以來歷代高僧的地方。現存墓塔167座,志銘81通。塔的型制多樣,造型美觀,雕工精細,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實,對研究佛教史及雕刻史,都是很珍貴的歷史資料。像這樣保存完好,造型精美的塔林,堪稱中國一絕。 靈巖水族昆蟲館是靈巖寺管委會與新加坡海天城投資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總投資600萬元,占地1200平方米,外型建筑豪華,內部設施新穎別致,館內展品分布巧妙,種類繁多,集知識、趣味、觀賞于一體,館內魚類有淡水魚數、熱帶海洋魚類及珊瑚、昆蟲等,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族昆蟲綜合展覽館。 千佛殿是靈巖寺保存最完好,規模最突出的主體建筑。此殿始建于貞觀年[公元627年-649年],現存為明代木結構建筑。殿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彩繪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遠,柱礎古樸,有明顯的唐宗風格。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塑造技法精湛,口目傳神,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做到形與神俱佳,是我國泥塑的藝術珍品,堪稱海內無雙,梁啟超先生贊譽“海內第一名塑”。 辟支塔是靈巖寺的主要標志。此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宋淳代五年[公元994]年重建,是一座八角九層十二檐的樓閣式建筑。塔高54米,底固長48米,為磚砌,可循級而上。下三層為重檐,上六層為單檐。塔座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塔頂冠有鐵剎,辟支塔密檐樓閣式建筑結構為中國獨此一例。
熱心網友
沒有什么好完的
熱心網友
靈巖寺旅游區位于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境內,距104國道8公里,北依濟南,南靠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佛教圣地,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靈巖寺初建于東晉,興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國四大古剎之首。靈巖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于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松、千歲檀、朗公石、“鏡泄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贊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跡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辟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塔林是靈巖寺埋葬自唐以來歷代高僧的地方。現存墓塔167座,志銘81通。塔的型制多樣,造型美觀,雕工精細,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實,對研究佛教史及雕刻史,都是很珍貴的歷史資料。像這樣保存完好,造型精美的塔林,堪稱中國一絕。 靈巖水族昆蟲館是靈巖寺管委會與新加坡海天城投資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總投資600萬元,占地1200平方米,外型建筑豪華,內部設施新穎別致,館內展品分布巧妙,種類繁多,集知識、趣味、觀賞于一體,館內魚類有淡水魚數、熱帶海洋魚類及珊瑚、昆蟲等,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族昆蟲綜合展覽館。 千佛殿是靈巖寺保存最完好,規模最突出的主體建筑。此殿始建于貞觀年[公元627年-649年],現存為明代木結構建筑。殿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彩繪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遠,柱礎古樸,有明顯的唐宗風格。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塑造技法精湛,口目傳神,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做到形與神俱佳,是我國泥塑的藝術珍品,堪稱海內無雙,梁啟超先生贊譽“海內第一名塑”。 辟支塔是靈巖寺的主要標志。此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宋淳代五年[公元994]年重建,是一座八角九層十二檐的樓閣式建筑。塔高54米,底固長48米,為磚砌,可循級而上。下三層為重檐,上六層為單檐。塔座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塔頂冠有鐵剎,辟支塔密檐樓閣式建筑結構為中國獨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