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被張飛的喝聲嚇破膽的夏侯*是歷史中的么?還是小說中虛構的
熱心網友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使讀者對王朗留下了印象。其實,歷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罵死的。 查《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并進兵。右將軍張擊亮于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而未如《演義》所云,有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且又載: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資治通鑒》同),可見王郎之死,距此戰的結束已有大半年了。 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今山東郯城北)人。早年師從楊賜(漢靈帝時曾任太尉)學習經學,后一度為官。楊賜死去那年,他為老師舉哀行服而棄官。后受徐州刺史陶謙的援引,又因勸說陶謙勤王有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在會稽太守任上,王朗經歷了人生的大磨難。當時孫策渡江略地勢如破竹,身為漢吏的王朗,明知不敵,挺身一戰。及敗,攜老母、家口由海路一直逃到東冶(今福建福州市),最終被窮追不舍的孫策部眾逼降,孫策命人將其留置曲阿(今江蘇丹陽)。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奉獻帝于許昌;建安三年,曹操以朝廷名義征辟王朗。孫策遂派人遣送;王朗輾轉江海,積年方至。 王朗雖任曹操屬官,然恐未必為曹操所篤信?!度龂尽の簳ね趵蕚鳌放崴芍⒁段郝浴氛f:“太祖請(王朗)同會,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會稽折米飯也?!恃龆鴩@曰:‘宜適難值!’太祖問:‘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此條意思并不難解?!墩f文解字注》引《倉頡篇》云:“‘啁’,調也,謂相戲調也,今人‘啁’作‘嘲’”。而“秔米”,即“粳米”。曹操的意思是,不能學你當年在會稽丟了好飯碗??梢姟疤嬲埻瑫保茄鐣?。在宴會上氣氛輕松,相互嘲戲,本屬士大夫間尋常之事。然而阿瞞提及王朗最傷心的往事,不亦太咄咄逼人乎?所以,王朗興嘆,且答以“宜適難值!”意思是,言行舉止要表現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難了。又解釋說,像我那樣,當年既為漢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這個場合,原本當盡地主之誼,體現恭敬好客、折節求賢的氣度,想不到卻如此對待新來的客人。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妙用“折”字的一字多義,回答得機敏、得體,既不失嘲戲之旨,又避免觸怒對方,可謂不卑不亢。王朗之才學與應對能力,于此可見一斑。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裴注又引《王朗家傳》說,王朗自小和沛國名士、莒縣令劉陽交友。當初,劉陽認為曹操將不利于漢室,想除掉他。劉陽死后,曹操要殺他兒子報仇。其子恐慌,無處逃遁。劉陽故舊雖多,無敢藏者。王朗接納、隱藏他多年。及從會稽回許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開解,曹操才不予追究。劉陽的門戶因此得以保全。 以上所舉,都可說明王朗是個飽學篤行的儒者。于忠孝不虧;與朋友交,能篤信而敢于鋌險擔當。他又是一個治學嚴謹的學者。《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載錄其有“《易》《春秋》《孝經》《周官》傳,以及奏議論記”諸作,并稱“咸傳于世”,在晉代猶置于學官。裴松之《三國志注》還引《魏略》所載,稱曰:“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確是一個以德立世、才器兼備,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熱心網友
同意GOGOGOJYT的資料
熱心網友
《三國演義》故事是“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即小說大體框架像“三國鼎立”“以晉代魏”等大的方面是遵照歷史事實的,但在細節方面則多是作者根據情節需要及個人好惡虛構的,以便使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深入人心。 罵死王郎是為了突顯諸葛亮的辯才,大吼一聲讓敵將破膽是為了突顯張飛的勇猛,其實歷史的真實不是這樣的。 魯迅先生評《三國》時不是說過“欲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有時作者所寫過于夸張,反而降低了可信度。但這也僅是白璧微暇,其實我們普羅大眾所津津樂道的不正是作者這些夸張的描繪嗎?
熱心網友
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