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寶寶現在已經一歲零兩個月了,一直以來身體都還可以。在今年7月1日(一歲多半個月)時突然發了一次燒,沒有其他并發癥出現,到醫院打了三天針才退燒,退燒后開始咳嗽,服用利巴韋林、柴黃顆粒及唯正小兒止咳顆粒一周后止咳。醫生認為是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已。但在今年8月15日,寶寶又發燒了,服用泰諾林退燒,一天后體溫恢復正常,不過經醫生查喉嚨仍有點發紅。17日服用了利巴韋林、柴黃顆粒,18日看她好像沒什么事就停了。近兩天本地降溫,風大。19日上午帶她出去玩了一下,下午發現寶寶開始長疹子,從頸部開始,到晚上時腹、背都出現了小紅點,20日早上基本遍布上半身,臉上也有,只有腳和手臂上暫無。小紅點較19日剛發時要小,基本為黃豆大小,沒有明顯突出,用力壓不褪色。我想請教一下各位專家:1、她這兩次病有無相似之處,是否有關聯?2、她現在這次出疹子主要是什么病?原因是什么?要如何治療?會不會有后遺癥留下?3、平時要注意一點什么?

熱心網友

1。兩次發熱間隔2周,應該算兩次發病,沒什么關聯;2。嬰幼兒常見的出診性疾病有麻疹、風疹、幼兒急疹,均為病毒感染所致。如果注射過麻疹疫苗,則應首先考慮后兩種。3。另外還應結合當地是否有小范圍的某種出疹性疾病流行。4。治療主要是抗病毒和對癥治療,服用中藥,效果也良好;5。一般來說預后良好。祝寶寶早日康復!

熱心網友

發燒引起的熱疹,沒關系的,過兩天自然就褪了。

熱心網友

去問一下專門的兒科醫生.

熱心網友

一般小孩子發燒,這是身體的自我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排除體內毒素的過程。我們現在的認識誤區太多了,本來人體發燒,咳嗽等癥狀是對健康有好處的正常反應,可我們往往聽信醫院的治療建議---退燒,止咳等,這樣雖然“看起來病好了”,可實際情況是身體內的毒素并未排除,那些治療方法僅僅起到抑制病癥的作用,治表不治本。而且,這種治療方式用的次數越多,身體的抵抗力就會越差,病也會越治越多! 小孩子其實...

熱心網友

一般小孩子發燒,這是身體的自我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排除體內毒素的過程。我們現在的認識誤區太多了,本來人體發燒,咳嗽等癥狀是對健康有好處的正常反應,可我們往往聽信醫院的治療建議---退燒,止咳等,這樣雖然“看起來病好了”,可實際情況是身體內的毒素并未排除,那些治療方法僅僅起到抑制病癥的作用,治表不治本。而且,這種治療方式用的次數越多,身體的抵抗力就會越差,病也會越治越多! 小孩子其實很耐高燒的,一般不會燒出什么毛病來,發燒一次,身體的抵抗力往往會增強一次,而抑制正好起到相反作用。一次次的抑制治療法只能讓毒素在體內組織器官一次次集聚增多,這就會造成兩方面后果,其一,由于堵塞營養通道,造成細胞營養不良;其二,毒素廢物會慢慢腐蝕組織細胞。這都會引起組織器官功能低下,產生亞健康和慢性病。毒素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如果引起組織細胞大量壞死直到身體不能自我復員的地步,那相應的組織器官的大病變就會到來,這時候也就無可挽救了! 人體自身很會調理自己,他會自覺地將身體吸收和產生的絕大部分“垃圾”——新陳代謝廢物以及對身體有害的毒素通過各種途徑排出體外。這些途徑包括大小便,出汗,咳嗽,呼吸,流鼻涕,打噴嚏,嘔吐甚至于腳氣,青春痘等一些慢性病癥。 當體內毒素實在太多,每天又吸收許多毒素,身體的自我排毒能力又因為各種因素大大降低,那么身體自己一時半會不會將毒素排除干凈,這樣,有些看似病癥的排毒現象就會持續很長時間,比如好多人的腳氣往往在用了許多藥物后還發作,原因就是體內酸毒并未排除干凈,而真菌往往喜歡在這種環境滋生。同樣的,老是發燒,咳嗽也是一樣的道理。 小孩子身上的疹子一般不會有什么后遺癥,最好給她用金鈣力涂抹,幾天就會下去。詳細咨詢:wenjian@

熱心網友

沒去醫院看嗎?你孩子按時打防疫針嗎?如果堅持按時打了,那么可以排除麻疹的可能性,也許是"幼兒急疹",一歲左右小孩容易得幼兒急疹,就是先發燒,后出疹,疹出燒退,不要見風,注意吃清淡些,等疹子出到手心腳心,出透應該就會好了.

熱心網友

恩 那是發燒引起的沒事的過了一 兩天沒事哦

熱心網友

麻疹!我家小孩也是一樣的!

熱心網友

水痘

熱心網友

看你的描述,寶寶的癥狀象是得了病毒疹,這是因病毒感染而產生的一種小兒常見病,平時要注意給寶寶多吃清熱解毒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少吹風,適當吃些小兒抗病毒的藥,一個星期基本上就可以痊愈了,不必擔心!

熱心網友

幼兒出疹性疾病的居家照顧 出疹性疾病在嬰幼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些疹子極為相似不易分辨;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民間傳說,認為出疹子不能外出、不能吹風或洗澡等不正確的觀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1)嬰兒玫瑰疹 最主要的特征是病童會有3至5天的發燒,可能伴隨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如咳嗽、流鼻水。退燒時會出現紅色的斑丘疹,從軀干,漸...

熱心網友

幼兒出疹性疾病的居家照顧 出疹性疾病在嬰幼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些疹子極為相似不易分辨;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民間傳說,認為出疹子不能外出、不能吹風或洗澡等不正確的觀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1)嬰兒玫瑰疹 最主要的特征是病童會有3至5天的發燒,可能伴隨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如咳嗽、流鼻水。退燒時會出現紅色的斑丘疹,從軀干,漸漸至頸部、臉部、四肢,這些疹子通常不會癢,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在照顧時,最重要的是在高燒期,有時會引起抽筋,但通常是良性且不會留下后遺癥;在出疹期,病童可以外出、洗澡,也不需禁食某些食物. (2)水痘 出疹子時會同時出現發燒,剛開始的疹子為斑丘疹,然后形式有如露珠狀的透明水泡疹,接著化膿形成結痂,而且這四種不同形式的疹子可以同時出現在病童身上,疹子會產生劇癢。 在出疹期每天應該要為病童洗澡,同時更換衣服、床單,另外要修剪病童的指甲,以免因抓癢而造成皮膚的續發性細菌感染,甚至可讓幼兒戴手套。出疹過程約需一星期,在此期間均具有傳染能力。 (3)麻疹 狀為高燒、咳嗽、流鼻水及結膜炎,口腔頰側內會出現科氏斑的小白點,而后產生紅色的斑丘疹,由臉部、頸部、上肢至軀干,再到達下肢;接著疹子按順序消褪,皮膚會出現脫屑及留下色素沉著。 傳統認為出麻疹時,不能吹風洗澡,身體要包的密不透風或禁食某些食物,這樣疹子才會完全出來,如此反而更易引起并發癥。在出疹期,可用清水清洗皮膚保持干凈,盡量讓病童休息或做適度的活動;如發高燒,應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不可穿太多的衣服,甚至可使用退燒藥降溫。 (4)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的癥狀較輕微,開始時只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接著頸部及頭部的淋巴結會腫大;紅色的斑丘疹只要1天就可由頭頸部開始,然后延伸至軀干及四肢,這是與麻疹的最大不同點。接著疹子由頭頸部開始消褪,只維持約2天的時間,且不會產生皮屑或留下色素沉著。 照顧這類病童與照顧麻疹病童相似,均可洗澡,病童能在舒適的環境中休息。 (5)猩紅熱 這是細菌性疾病,主要的癥狀為發燒、咽痛、頭痛、腹痛及嘔吐,在發燒的同時出現紅疹,其疹子的特性為顆粒較粗,摸起來像砂紙,另外皮膚通紅像被太陽曬傷一樣,在身體的皺折處會出現紅色的線條,同時會有草莓舌及扁桃腺有白色化膿物覆蓋。 猩紅熱的疹子通常需數天后才會消褪,會有脫皮現象,尤其在指尖處最為明顯。照顧病童時應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另外也可洗澡,并可以外出,不必限制活動。 麻疹出疹前慎用解熱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季節多在冬、春季。患者多為兒童,主要表現為發熱、上呼吸道炎、結膜炎、口腔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等。隨著麻疹疫苗接種的普及,麻疹的發病率大大降低了。但是,近年來我國麻疹發病率又開始增加,而且發病年齡也由小孩趨向成人化(成人麻疹),原因是注射麻疹疫苗不像得過麻疹那樣能使人產生永久的免疫力,麻疹疫苗在人體內產生的抗體一般只能維持10~12年,部分兒童甚至在4~6年后體內抗體就全部消失了。   典型的麻疹病程分為三期:1.前驅期:又稱炎癥期,病人有發燒、流淚、流涕、咳嗽,發熱2~3日后在口腔兩側頰黏膜表面出現針帽大小、周圍紅暈的白色斑點——柯氏斑。2.出疹期:病程4~5日后進入出疹期,前期癥狀加重,病人眼睛發紅怕光,不愿睜眼,體溫高達39 ℃~40℃,持續不退。起初于耳后、發際出現淡紅色、高出皮面2~5毫米的斑丘疹,逐漸向面、頸、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蔓延,并陸續增多融合成片,最后以鼻尖部、手心、腳底見疹即為麻疹出齊。約經3~5日,如無并發癥,皮疹即按出疹先后順序退疹,體溫開始恢復正常,全身情況好轉,皮疹3~4日退完。   麻疹患者的發熱和出疹是必然的病理過程,出疹前期和出疹期,體溫高是屬于正常病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發熱是機體與致病因素做斗爭所產生的一種自衛反應,對機體是有利的,并且小兒對發熱的耐受力要大于成人,所以一般不主張使用退熱藥,家長對此也不必驚慌。   出疹前期和出疹期之所以不主張使用解熱藥物,是因為使用退熱藥而使體溫突然下降后,會加重病情,會使出疹困難,而且出疹不順還容易產生喉炎、肺炎、腦炎等并發癥(中醫認為出疹是人體在向外排出火毒)。   如果在出疹前期和出疹期,患者體溫過高,考慮到高熱會使機體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如驚厥、衰竭、失水、虛脫等,可考慮應用物理降溫的辦法,如使用酒精擦浴、冰枕等退熱。如果采用上述物理方法降溫無效時,或者患者體溫超過40℃以上,患者煩躁不安或有高熱抽風史的嬰幼兒,可酌情使用解熱藥物如阿司匹林、非那根等,使高熱稍降,以防抽風等不良反應。   對于患者在退疹期高熱或退疹后出現再度高熱,則是屬于不正常發熱,提示可能患有肺炎、喉炎、腦炎等并發癥,對于此時的高熱則應迅速采取解熱藥物來退熱。并發癥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發現并發癥者應當立即送入醫院救治。

熱心網友

有可能出麻疹了,別曬太陽,別風吹,室內溫度要穩(別忽高忽低),溫水半擰干毛巾擦身(別勤了),正常服藥,出疹子一周多就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