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生平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什么.他的文學作品的特點是什么?請附詳細資料

熱心網友

曹操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后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于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丘頓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于鎮壓起義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后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戰中敗于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公元221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解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編。史書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但后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并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生產的恢復有著重大貢獻。身為詩人的他,其詩歌勢力渾厚,胸懷廣大。[編輯]曹操詩風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后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余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后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曹操生于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后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郁雄健,華美辭藻并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編輯]參考《曹操集 》曹操著,中華書局編,中華書局,1959 [編輯]參見三曹 三國志 三國演義 三國人物表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曹操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文章: 曹操 取自" "。

熱心網友

里面就有提到曹操,也提到劉備,相對來說,我比較欣賞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