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參考的呢謝謝各位
熱心網友
企業"行政"三論 企業"行政"人所熟知,它可以說是企業的中樞神經系統;然而"熟知非真知"。迄今為止,有關的研究卻很少,在我們關于企業的研究中留下一個巨大的空白。在這么一個重要領域留下認識上的空白,就不能不使我們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經常地陷入混亂和偏差。本文試圖探討其中的三個問題,以期引起討論。 一、 企業"行政"就是企業"管理" "行政"即"管理" "行政"這個詞,英文中是"Administration",經常與"Management"(中文一般譯作"管理")通用,常被譯作"管理"。事實上,這兩個詞經常是同義詞。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最新高級英漢辭典》中,"Administration"有以下含義:1,管理;2,行政;行政機關;3,執行,施行。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英辭典》在"管理"一詞之下,有"Manage"、"Administer";在"企業管理"一詞之下,就是"Administration of enterprises"。 事實上在英文中,"Administration"、"Execution"、"Management"、"Control"、"Run"、"Supervise"等詞經常通用,用來表示"管理"。比如說,按照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漢英企業管理詞匯》: 管理才能(又譯"行政才能")-Administrative ability/Management talents/Executive talents 管理層次(又譯"行政結構")-Administrative levels/Management hierarchy 管理成本(又譯"行政費用")-Administrative cost/Management cost 管理程序-Administrative procedure/Management process 管理技術-Management technique/管理技師-Administrative engineer 管理決策(又譯"行政決策")-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nagement decision/Executive decision 管理人員(又譯"行政人員")-Administrative staff/Managerial staff 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Management behavior 管理職能-Administrative(Management、Controlling) functions …… 可見,在英文中,"行政(Administration)"一詞的原義,就是"管理";企業中的"行政(Administration)",或"行政管理"(Executive management),就是"企業管理"本身,即包括計劃(決策)、組織(人事)、指揮(領導)、控制等職能在內的全部企業管理活動。正由于此,西方以及香港的一些大企業的最高首長就不叫"總經理",而叫"行政總裁"或"執行總裁"。 理解偏差的根源 但是為什么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中,"行政"似乎只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有著某種政治意味呢? 原來,在西方,企業的管理科學的產生,早于國家管理科學"行政學"(Administration)的產生,后者源于前者的啟迪,是從前者逐步移植、演繹而來的;它的內容,也就包括計劃(決策)、組織(人事)、指揮(領導)、控制等。為了區別起見,西方又常用"Public administration"(中譯"公共行政")一詞,專指政府事務的管理即國家"行政",以區別于私營企業的管理或工商企業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但在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是先引進了西方的國家"行政",后引進"企業管理";進而將國家"行政"移植、演繹到企業的管理之中,造成了中西一般觀念中對"管理"、"行政"等概念理解?的差異。對于"Ad nistration"一詞,中國人經常按照中國古語中的"行其政事"、"行其政令"而翻譯成"行政",顯然就使其從一個廣義的管理學概念變成了一個狹義的國家政治學概念了。在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行政管理有代表國家或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功能,這就更加強了"行政"一詞的政治色彩;"行政"與"管理"的分家就愈加明顯。同時也使人誤以為企業的行政管理是從國家管理中借鑒來的。 二、"行政"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業"行政"的地位 一個企業的工作,通常分成以下幾大塊:管理(行政)、技術(設計)、生產(施工)、經營(銷售)、發展(開發)、財務(資金)等;企業"行政",亦即企業"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塊。 然而管理(行政)在企業的上述幾大塊工作中占有獨特的地位。除管理(行政)以外的其他幾大塊工作,其特點是局部性、專業性,我們可統稱其為"業務"工作;然而管理(行政)工作卻具有各種"業務"工作所不具備的全局性、統攝性;它是企業這個有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它和各種"業務"工作并不是并列關系,正如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與其他系統并不是并列關系一樣。 然而在許多企業中,行政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不要說受到特殊的重視,連與其他各塊工作同等的重視都得不到。很顯然,我們經常聽說某某老總特別偏心于"經營"、"技術"或"財務"等等,卻從未聽說有一個特別偏心于"行政"的老總。許多老總都把行政人員當成"打雜的"、"跑腿的"而隨意使喚,從不認為行政人員也有人才,也不認為行政工作需要人才。這樣一來,往往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由于公司中由上到下對行政工作的不重視,行政人員隊伍往往士氣不高、人才外流,結果就造成企業行政效率低下、拖累整個企業的業務;老總們惱怒之下,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動輒重斥、撤換行政人員;導致行政隊伍更加士氣不高、人才更加外流,造成企業行政效率更加低下、更加拖累整個企業……如此這般,每況愈下。試想一下:中樞神經癱瘓,這個企業還有什么希望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老總們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缺乏長遠眼光、重經營輕管理的普遍傾向之外,對企業"行政"及其在企業中的地位缺乏認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企業"行政"的作用 企業"行政"是為推動、保證企業上述幾大塊"業務"工作順利、有效地進行,為做好各大塊工作之間的協調、使之產生有利企業發展的最大合力而提出的一系列目標、計劃、要求、規范、制度、程序、做法,以及所提供的一系列資源、條件服務,如在人力資源、辦公環境、辦公條件、生活條件等方面提供的服務。 必須指出的是,一個企業的行政管理體系,并不局限于企業的專門行政部門(如辦公室、總經理辦公室、行政人事部之類),而是以總經理為最高首長、由行政副總分工負責、由專門行政部門具體實施、操作,其觸角深入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分支機構內部的方方面面的一個完整的系統、網絡。它的作用,就是承擔著企業的全部管理(行政)工作,推動和保證著企業的技術(設計)、生產(施工)、資金(財務)、經營(銷售)、發展(開發)等幾大塊業務的順利、有效進行和相互之間的協調。 也就是說,企業的技術(設計)、生產(施工)、資金(財務)、經營(銷售)、發展(開發)等幾大塊業務的有效開展都有賴于高效率、高質素的管理(行政),它們之間的協調更有賴于高效率、高質素的管理(行政);任何有經驗、有思想的企業管理者都會充分體會到,"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精品、管理出人才",實在不是虛言。 三、企業行政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分工 企業的上述幾大塊工作,包括行政(管理)工作,都以不同的程度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分支機構),任何一塊的工作都需要各個部門(分支機構)的協同作戰(這里說的并不僅僅是外在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協作")。其中,管理(行政)更是滲透到每一個部門的方方面面。正如前面所說,企業行政工作是企業整個行政系統的工作,而不僅僅是行政部門的工作;正如財務工作是整個財務系統的工作,而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一樣。 然而人們在這個問題上普遍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行政工作就是行政部門的工作,技術工作就是技術部門的工作,銷售工作就是銷售部門的工作,……以此類推。由此,在公司領導的分工安排上,眾多中國企業就順理成章地讓行政副總分管行政部門,技術副總(或總工程師、總設計師)分管技術部門,經營副總分管經營部門,財務副總(或財務總監)分管財務部門,等等。 這樣一種認識和安排在很多企業導致了一系列弊病。其結果往往是各個副總都把自己分管的部門(或分支機構)當作自己的"自留地"、"分封國",站在個別部門(或分支機構)的立場說話和思考問題,其充當的并不是"副總"的角色,而是"大部門經理"的角色(如果分管的只有一個部門,其充當的就只不過是一個"部門經理"的角色,該部門名義上的"經理"就淪為"副經理"了)。其見識和工作水平只能長期停留在部門經理的層次上。這就使整個企業范圍內的協調、協作變得十分困難,動輒要請總經理甚或董事長出面。國內很多企業就因此成了一個個封建割據下的"諸侯國"。重復勞動的增多、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對外口徑和內部工作標準的不一致、工作效率的低下、權力與責任的過分集中、企業主要領導人的壓力過大、干部及員工的無全局感、無責任感、無積極性、無創造熱情,作風疲塌,得過且過,以及相互之間的隔膜、隔閡、推諉、扯皮、摩擦、沖突、不合作、難協調等等,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且讓我們借用一下"系統論"。如果我們把整個企業視為一個"大系統"的話,企業的各個部門(分支機構)就可以視為一個?quot;小系統";但是在這一"大"一"小"兩個系統之間,還有若干個"中系統";這種"中系統"一般有:管理(行政)系統、經營(銷售)系統、技術(設計)系統、生產(工程)系統、發展(開發)系統和財務(資金)系統,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個企業通常都有的"幾大塊"工作。但是,無論是用"塊塊"或"條條"來描述它們都不合適、不確切、不科學,因為它們其實是一個個系統、一個個網絡。 這三種系統的關系是這樣的:"大系統"包含了"中系統"和"小系統";然而"中系統"卻不是包含著"小系統",而是將其觸角深入各個"小系統"之中。也就是說,"中系統" 與"小系統"并不是包含關系,而是交叉關系。 企業的管理(行政)、經營(銷售)、技術(設計)、生產(工程)、發展(開發)、財務(資金)這幾大塊工作,我們不妨稱之為"大行政"、 "大經營"、"大技術"、"大生產"、"大開發"和"大財務"。它們是以不同的程度伸展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分支機構)的一個個網絡、一個個系統。 按照這樣的思路,在公司領導的分工問題上,應當從管理體制上(而不是僅僅從口號上或精神上)保證公司領導之間的"分工不分家"。分管公司行政、技術、生產、財務、經營或開發的各位副總,都應是在總經理的領導下、協助總經理,統攬涉及全公司各部門、各分支機構的"大行政"、"大技術"、"大生產"、"大財務"、"大經營"或"大開發"的;不管涉及到哪個部門或哪個分支機構,只要是"行政方面"的事,都由行政副總統一領導和出面協調;只要是"經營方面"的事,都由經營副總領導和協調,以此類推;副總不應管"部門" (或分支機構),而只應管"方面"(即某一方面工作)??偨浝韯t負責各位副總所代表的"各大塊"工作(即幾個"中系統")之間的協調(而不是各位副總所代表的各部門、各分支機構之間的協調)。 也可以這么說:總經理統領著企業這個"大系統",負責這個"大系統"之內各個"中系統"之間的協調;各位副總統領著所分管的"中系統",負責的是所分管的"中系統"所涉及的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部門經理統領著本部門這個"小系統",負責該"小系統"即本部門內部的協調。這樣一來,"副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副總","部門經理"也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部門經理"。 按照這樣一種思路來建立企業的各個系統之間、各個公司領導之間的分工體制,可以解決目前許多企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它將有利于打破部門分割,加強企業內部協調;有利于各個副總超脫部門意識,樹立全局觀念;有利于調動部門負責人的積極性,鍛煉其工作能力;有利于建立科學合理的上下分權體系和左右分權體系;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有利于減少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強內部團結,增進團隊精神;有利于對外宣傳口徑和內部工作標準的統一;有利于公司領導擺脫冗務煩擾,提高統攬全局水平,使工作更上臺階;有利于振奮員工精神,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熱情;有利于拓展干部眼界,促進干部成長;有利于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對外形象的提高。 按照這樣一種分工體系,企業的行政系統就能克服原先的分工體制造成的部門分割、行政無力等問題,充分、有力地發揮其全局性、統攝性的管理功能,較大地提高企業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質素,徹底改變行政在企業中的形象和地位,真正體現其在企業中應有的作用。 推行財務總監委派制是加強財務監管的組織保證 。
熱心網友
我還沒寫過,又找不到.對不起啊,幫不了你了.
熱心網友
論文《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轉變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僅供參考當前全國人民正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政府工作中如何按照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和“五個統籌”的要求,指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是完成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提出的“政府創新”任務,和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伐”的要求,實現政府創新和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最佳路徑選擇。 一、轉變政府職能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 美國學者蒙哥馬利(J。D。Montgomery)認為,“行政改革是一個過程,是指調整行政機構與社會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或者行政機構內部的關系,改革的目標和所提出的各種弊病都隨著政治情勢的不同而改變。”在我們黨和國家對發展觀的探索過程中,對政府職能的認識也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步深化的。最早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在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及1988年召開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政府工作報告》。當時提出機構改革的目標是: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機構,精簡人員。從那時到現在,經歷了精簡機構、審批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三個階段。1988年至2000年這12年,轉變政府職能主要是通過機構改革來實現的,即以政企分開為主線,以減少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為核心內容,以此來回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一階段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時出現兩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跳出機構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二是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的方式從過去直接管企業改為以行政審批為主,政府職能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轉變職能步履艱難。直到2000年,找到了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即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才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當前這一改革仍在繼續深入。同時,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開始,轉變政府職能進入了全面創新階段。經過非典之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對政府職能轉變的認識又有了新的飛躍,著眼于行政管理制度全面創新。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動因從單維度到多維度 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被定位在“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即側重在“建立”——在經濟領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公共管理領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是行政管理體制。因此,職能轉變的取向從總體而言是單維度的——市場化。黨的十五大、十六大、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這種單維度的改革逐步被多維度改革取代,轉變政府職能的工作不斷深入,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適應“建立”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是為了適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需要。政府職能的精簡、政府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既是促進經濟的內在要求,也在客觀上實現了社會全面進步。這一點,是由“不自覺”到“自覺”認識到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是自覺認識的標志。政府職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實際上是滿足了效率優先的原則,現在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政府職能要適應的不僅是原來認識層面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是要適應正在深化認識和正在完善之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從簡單的“效率優先”,發展到“效率優先但要更多地考慮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當前轉變政府職能的重點,一是按照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二是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均衡配置政府功能,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加強和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實施常態管理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非常態管理,即危機管理;三是把管理方式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堅持適度管制原則,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設透明和責任政府、廉潔和廉價政府。 轉變政府職能要繼往而開來。要綜合運用精簡機構和人員、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各項有效措施。尤其要貫徹《行政許可法》的各項規定,繼續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厘定政府職能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有必要對“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這四個方面職能進行再定位、再認識。 政府經濟調節職能是,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導和調控經濟運行,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和區域經濟合作,實現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 我們以往在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著三個“過分”,一是過分關注經濟增長,不太注意經濟結構和區域協調;二是過分依靠事前控制,不太重視事中和事后的跟蹤;三是過分依賴行政手段,發揮經濟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不夠。作為發展中國家,運用政府驅動經濟,通過經濟調節手段,直接促進經濟發展,是一種必然選擇的發展模式。但問題在于要把握好“度”,運用好“杠桿”,著眼于“高起點”。政府直接推動經濟的“度”設在哪里?一個是政府財力。有的地方經濟貧困,卻蓋起豪華辦公樓、修建大廣場、寬馬路。有的地方辦各類勞民傷財的“節”、“招商引資”活動,連本都賺不回來。另一個是為市場經濟的發育留足空間。就是說,在運用“看得見的手”時,要想到不能因此而遏止了“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所謂把握好“杠桿”,是指要把政府行為和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調動民力、啟動民間資本的“力點”上,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所謂“高起點”,一是要正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大宏觀調控目標,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行總量調控,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是要積極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各個環節良好循環,大力發展“三大經濟”,即知識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市場經濟(一種以生態理念引領的新型市場經濟,在發達國家已經初露端倪)。三是要著眼于經濟全球化大背景,更多地進入世界貿易市場。過去我們講進入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重點放在國內市場?,F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促進對外經貿,應該成為政府一項重要職能。四是要合理劃分中央地方政府經濟調節職能,宏觀調控權主要應掌握在中央,給地方適當微調的權限。 政府市場監管職能是,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實行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在這方面,我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職能分割和監管力度不夠。整合監管職能,一是要適當集中管理職權,解決“五龍治水”,“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戴草帽”,“十幾個部門管不住一個網吧”等問題。二是某些監管職能實行上下聯動、省級以下垂直管理。三是在城市推行聯合執法工作。四是建立社會信用制度,對違法違規失信的法人和自然人,不僅要對其進行罰款、停業等即時的處罰,而且還要納入信用記錄體系,公布于眾,使其在今后從業就業、貸款投資、商業信譽、品牌名譽等方面受到全面制約,抬高其違規的成本。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是,認真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完善社會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正。加強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社區建設。培育并引導各類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作用。建立健全各種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體制和法制,大大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在社會管理方面,現在存在的問題很多,各國政府都把社會管理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戰后,世界經濟繁榮,但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貧困、就業、沖突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全球有10億以上人口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約有5。5億人在挨餓,有15億以上的人得不到清潔的飲水和衛生條件,有5億兒童失學,還有約10億文盲。貧富差距大,占世界人口40%的人靠世界總收入的3。3%的份額為生,占世界10%的人口卻擁有世界上大部分的國民生產總值。失業問題嚴重,全球公開失業人口1。2億人,潛在失業人口7億人口。這些都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抓住重點,一抓到底,取得實效,取信于民。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是,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推進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健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監管,創建公共服務績效評估制度,簡化程序,降低成本,講求質量,提高效益。 在公共服務方面,一是要增加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基礎性公共服務。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是向全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不僅要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也要注重政府服務提供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可以直接向社會提供,也可以與社會和市場共同提供。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許多國家實踐經驗看,基礎性公共服務應當由政府直接提供。因此,對于基礎性公共服務,如公共政策制定、公共安全保障、基礎教育(特別是在農村)、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都應當由政府來直接提供,并在發展規劃、財政預算、資源配置等方面予以保證,不能出現角色缺位。二是要加快非基礎性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步伐。如城市公用設施、公共交通、環衛服務、郵政服務等,都可以開放市場,或降低市場準入,或公共部門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三是實行公共服務績效評估制度??冃гu估制度是從機制層面對公共管理體制的創新。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往往效率比較低,較少考慮成本。從有些發達國家經驗看,在公共服務提供上實行績效評估是解決公共服務低效率高成本問題的一把有效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