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收入已列入我國高收入階層,與他們的付出及科研成果是否成正比呢?還是由于大學高學費收入產生了過多的利潤,而國家對大學教育的投入卻一直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承認目前的大學學費超過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并聲稱自己夫妻兩人的工資收入也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大學,現在的學費是20年前的幾百倍,與我們的收入增長比例嚴重失衡,造成了眾多的貧困學生綴學,提高國民素質也只能淪為一句空話。難道大學教育的改革的目標是與“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相適應,讓大學教育成為有錢人的專利。這個署假在電視報紙上,看到了多少充滿無奈而令人辛酸的淚水,也欣喜地看到許多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包括我個人的綿薄之力),但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現在的不少教師缺乏職業道德和刻苦鉆研的精神,而收入卻一直往上漲,紙醉金迷,一切向“錢”看,教師的犯罪比例較10年前提高了幾十倍,枉為人師。這些現象是改革過程的插曲,亟待解決,國家若不加以重視,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戰略,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對于教育體制改革,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許多話要說,在此我拋磚引玉,愿聽到更多的觀點。
熱心網友
當學生是商品的時候,你說N多年后結果會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