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番號如: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志愿軍后面的兩個還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哪為什么稱為八路軍、新四軍呢?

熱心網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了更好領導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國共兩黨于1937年下半年實現了第二次合作。  根據國共合作協議,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了關于將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同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改編命令,將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及陜北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按全國統一的戰斗序列,改稱為第18集團軍)。八路軍下轄陸軍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直屬隊,全軍共4。6萬人,朱德和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9月11日改稱正副總司令)。  1937年10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湘、贛、粵、浙、閩、鄂、豫、皖共8省14個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和項英任正副軍長。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在漢口成立軍部,全軍共1。03萬余人,各種槍支6200支(挺)。 八路軍和新四軍就這樣先后誕生了,這兩支人民軍隊在后來的斗爭中不斷壯大,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熱心網友

喜歡就叫把

熱心網友

為抗日統一戰線,編入國民革命軍時的番號

熱心網友

因為我門 中國的軍隊 曾經走夠八條路

熱心網友

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只是中國軍隊的一部分。八路軍就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簡稱;新四軍就是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的簡稱。他們都是抗日戰爭時國共合作產生的番號,都是解放軍的前身。之后的解放軍我們才叫中國軍隊,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時期也只是解放軍的一部分。

熱心網友

很好啊

熱心網友

有什么不好?

熱心網友

樓上有的說的全

熱心網友

當時的參加者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自愿者

熱心網友

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國共合作的相關規定,在1937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同年9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曾在抗日戰爭中參與太原會戰、在日本占領區內發動民眾一同進行游擊戰,設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并于1940年發動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陸敵后戰場的主力。根據資料,至1944年5月,八路軍對敵作戰7。4萬次,殲敵79萬余人;至1945年8月,八路軍已發展到90多萬人。1947年國共合作破裂后,八路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軍隊。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國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進行第五次圍剿,共產黨軍隊的一部分成功逃脫,進行長征,其余的留在南方進行游擊戰。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或稱“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隨后,中共中央經與國民黨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縣之巖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新四軍改編后,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大江南北抗日戰線。新四軍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為“N4A”三字(即為新四軍的英文縮寫),背面是部隊番號及佩戴者姓名,兩軍均為灰色軍服。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命令,中共中央軍委于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并將活動于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余人,繼續在華中活動。1946年6月,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由于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共產黨指揮的軍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熱心網友

當時的參加者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自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