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點??!
熱心網友
1951年,NACA(NASA的前身)物理學家亨利·艾倫在機密的內部研究中發現,高速再入大氣層的航天器前端對空氣產生強烈壓縮,在前方大氣中形成一個傘狀的激波錐,激波前沿的空氣密度急劇升高,在航天器前面像一堵移動的墻一樣,航天器則在激波錐的尾流中前行。由于和前方靜態空氣直接接觸的是激波錐而不是航天器本身,氣動加熱主要由激波前沿和前方的靜態空氣之間的壓縮和摩擦產生。如果航天器表面和激波前沿保持一定的距離,氣動加熱所產生的熱量將主要在空氣密度較高的激波內傳導和耗散,航天器在周圍寬厚的邊界層保護下,本身承受的熱負荷就要小很多。于是,降低航天器熱負荷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使激波錐前移,盡量遠離航天器本體。根據這一發現,亨利·艾倫提出航天器的頭部應該是鈍形,而不是尖銳的。鈍形頭部可以有效地在減速過程中,在艏部推出一個寬大和強烈的激波,并使波前鋒遠離艏部和周圍,就像平頭的駁船船首推開的波浪一樣。這就是為什么宇宙飛船、航天飛機、洲際導彈的頭部都采用鈍頭錐體的原因。
熱心網友
同意
熱心網友
激波錐是進氣道唇口內的一個錐形物體,強調超音速能力的飛機采用激波錐和斜板就是為了產生斜激波來減弱正激波,從而降低損耗增加推力.圖為殲-7所用的激波錐,在殲7上激波錐內還可以放置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