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升空很高興,在網上看到這篇文章后很生氣.希望大家點評.文章在一樓
熱心網友
航母是攻擊的目標,是因為它空前的戰斗力及威懾力。對付周邊的一些無賴國家,太重要不過了,非常適合我國對付周邊國家。 造航母還可以牽制敵國海空軍的主力,吸引其注意力,達到威懾和牽制的作用。 可以反過來想想,美國區區兩個航母艦隊就吸引了中國這么大的注意力,牽制了中國大量的海空軍實力,為美國其它航母艦隊及其他戰術力量打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每年美國就用那個鳥航母艦隊呆在中國不遠處就把中國給鎮的老老實實,可見其航母艦隊的力量。 再反過來想,如果中國造了兩艘航母,組成強大的艦隊,對美國關島力量達到平衡,那美國將迫使增加海軍實力,可能會增派4-8個航母艦隊,但是那對美國是說太糟糕了。那樣就是我國牽制美國的軍事實力了,這樣美國將迫使增加軍事預算,在現在美國軍事預算極高的情形下,也是很難的,畢竟美國沒有打世界大戰的準備。 所以我認為我們造兩艘航母,哪怕擺在基地也會給美國巨大壓力,更何況我們平時可以出來到南海轉轉,警告一下那些侵占我們島嶼的國家,又能牽制美軍實力,可以達到和平利用的目的。(航母未必要多先進,有了就好了,畢竟我們不是用來打世界大戰的,達到目的就可以了,再加上宣傳會對美國極大的壓力) 那時對付臺灣也好辦了,我們可以作為巨大的后勤補給基地么,也是打擊基地么,靈活性大多了,那是臺灣就是賣光了財產求美國,美國總不能賣航母、核彈給臺灣吧。 反正要相信,美國很難直接介入臺海的,只會無條件援助臺灣,包括各種先進的打擊武器,遏制中國的進攻,讓自家人殺個痛快。所以我們要擁有航母,就擁有了絕對的打擊能力,對付島國航母再合適不過了。你覺得上了飛船能解決臺灣問題么?能就解決南沙問題?能解決馬六甲的威脅么?沒有航母這種現實的東西,你能把那些小國怎么辦,難道扔核彈么?就從你的飛船上么???你以為我們不造航母,美國就防備我們了,那些東南亞國家就不跟隨美國結盟了?若果真是為了怕馬六甲海峽這個重要通道,怕他們與美國結盟那對我國的打擊,那我看最好的辦法是把我們的核彈全銷毀了,那他們就放心了!!! 。
熱心網友
航母不要也罷,就目前的政策來說沒有一點用處
熱心網友
魚和熊掌一個都不能少!!
熱心網友
艦船論壇已經在駁了.
熱心網友
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道理。航母雖不能說早晚要退出歷史舞臺,但可以說他的作用會越來越小。試想一下,假如有一個國家,他的軍力與國力與美國相當,這兩個國家打起來,還會派航母去嗎?美國也就是對付伊拉克這樣的國家才派航母去的。這就如同你要同一個人決斗,當他用匕首的時候,你只需用手槍就足夠了,絕不會開一輛坦克去對付他。但是,如果他開了一輛坦克過來,你就絕不會再用手槍了。至少大家都看得見的下一代武器就是:以海、陸、空、天為基地的各種導彈(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激光炮,還有信息武器。
熱心網友
有一定的道理的!
熱心網友
樓上的觀點只是一相情愿而已,以為造幾艘航母就能威懾美軍就能震懾住東南亞國家。你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要先上飛船。理由:1。信息化戰爭的形式決定了武器的發展和我們爭奪的空間已經從海洋走向太空,現在所有地上能跑的,水里能游的,天上能飛的武器都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信息的傳輸最快的手段就是通過衛星。沒有衛星的美軍寸步難行,航母飛機不能導航,導彈找不到目標,指揮部下不了命令,連美國的單兵都會迷路更不要說對美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了。 的海洋戰略決定的即近海防御,為什么要制定這樣的戰略?這主要由于我國的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遠洋戰略的水平,作為黃水海軍的部隊不具備執行藍水任務。另外中國的海洋矛盾主要還是在近海,東海問題,臺灣統一問題,南海主權問題,這些問題都1000海里范圍內,航母在這些海區航行好比是萬噸級的船開在太湖里。用航母執行這類任務將成為敵方海空聯合打擊的目標。我要指出的是在臺海戰中航母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也許有些人會說我們有了航母就能在臺灣東部包抄臺灣同時又能威懾美軍,其實這正好中了美軍的圈套,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臺灣島以東關島以西即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的海域都在美日陸航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而且在關島也有美國的核潛艇。這對突出第一島鏈的我航母是不利的。樓上的另外一個觀點就是用航母威懾東南亞國家,這更是錯上加錯了。南海的問題解決起來要慎重得多,一旦進入軍事解決領域我們就輸掉一半了,東南亞國家雖然軍事實力不強,但他們卻扼守馬六甲海峽這個重要通道,一旦他們與美國結盟那對我國的打擊將是致命的,所以只要東南亞國家保持中立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有利。。
熱心網友
同樣生氣
熱心網友
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道理。航母雖不能說早晚要退出歷史舞臺,但可以說他的作用會越來越小。試想一下,假如有一個國家,他的軍力與國力與美國相當,這兩個國家打起來,還會派航母去嗎?美國也就是對付伊拉克這樣的國家才派航母去的。這就如同你要同一個人決斗,當他用匕首的時候,你只需用手槍就足夠了,絕不會開一輛坦克去對付他。但是,如果他開了一輛坦克過來,你就絕不會再用手槍了。至少大家都看得見的下一代武器就是:以海、陸、空、天為基地的各種導彈(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激光炮,還有信息武器。
熱心網友
SB就這樣.再說中國的神6能對抗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這個更可笑.美國投資的900億美圓就打水漂了?現在的便宜怎么都讓中國撿了~~我覺得是典型的中國威脅論.歡迎拍磚
熱心網友
2005-10-12 4:13:00 人民網 縱觀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應付地區性危機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海上力量始終是充當了美國向外投送力量的“急先鋒”。即使是開戰,海軍也多是捷足先登,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多國部隊投擲的第一批彈藥是從包括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在內的軍艦上發射出去的。爭論不休的航母未來走向 今天,航空母艦這個海上“巨無霸”仍是美國對外干涉的重要兵器。冷戰后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航空母艦的作用無可替代。當人們關注著印度洋地震海嘯大劫難時,美國派去了包括“林肯”號航空母艦戰斗群在內的戰斗群。9月25日,印度和美國海軍在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海岸附近舉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代號“馬拉巴爾-05”的聯合演習,美國又首度派遣了“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斗群,與印度海軍的“維拉特”號航空母艦一同參加演習。航空母艦對許多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來說至今仍是代表海軍強大與國家實力的象征。 正在這種海上主戰兵器大顯威風的時候,國際軍事領域卻對它未來的作用提出挑戰性質疑問。還有報道稱,在新一輪國防評估中,美國可能讓現行主力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下馬,取而代之的是既隱形,又可向岸上投送力量的艦艇,即美國現在準備發展的“21世紀艦艇”系列。這一系列艦艇包括:新型航空母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等。而冷戰結束不久美國提出的“火力艦”構想盡管已經被美國政府“槍斃”,但是它的許多技術設想仍將會被用于未來新型艦艇的建造上。 圍繞著航空母艦未來走向的爭論起源于航空母艦大國——美國。美國學者假設:2015年,中東地區紛爭再起,駐中東的美軍或其他盟國部隊遭受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和戰術核武器的打擊。如果美國總統再敢向這一地區派出載有5000官兵和數十架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完全可能使其成為導彈和戰術核武器的“靶子”。因此,他們指出,美國的決策者必須從現在開始要另做打算。美國海軍的一位將領寫道:“在導彈激增的年代里,你還會把數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開進波斯灣地區,以便艦載機和導彈能把要打擊的目標納入射程之內嗎?……不出10年,你絕對不會這樣做了。”此話不能不引起國防和軍隊建設者的高度重視和深思。 不可否認,在未來10年,或者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里,航空母艦作為海上主戰兵器不會徹底地退出海戰這一歷史舞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戰爭場上所扮演的戰爭角色必將發生根本性轉變,最終退出戰爭舞臺。這也許是一個大膽的設想,但只要我們回溯一下戰列艦的生與滅,我們就可以看出今天航空母艦的未來。 戰列艦興亡啟示錄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檢驗,許多國家均認為,戰列艦將是海戰第一利刃,特別是像在大西洋海域進行的日德蘭海戰,艦隊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徑成為殺傷對方、奪取海戰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正是因此,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盡風頭,人們對戰列艦的崇敬導致戰后各國大力建造此種船堅巨炮的“海上堡壘”。 倒是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在造戰列艦的同時還把目光轉向了一種新型海戰兵器身上,這就是航空母艦。這就為此后在太平洋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海戰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證明了美日兩國對新技術發展的敏感度遠遠超出了其他國家。當德國的“俾斯麥”號和“梯比茲”號戰列艦駛出船廠之際,美國和日本卻把一艘艘航空母艦送上了海洋。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戰列艦被推上海戰兵器發展的頂峰。在許多國家的造船者眼中,滿載排水量近6萬噸戰列艦并不顯得過于笨重,艦炮口徑達460毫米并不顯得龐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些龐然大物被一一擊沉,并沒有發揮像人們想象中的那種作用。原因何在?只要我們看看當時的技術發展和海戰樣式的轉變,就可以知道戰列艦被迫退出歷史舞臺的根本原因。 應該說,取而代之的是由航空技術與航海技術相結合的航空母艦。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海戰不再以艦炮射程來劃分戰場范圍,也不以戰艦的速度決定勝負,而是以航空兵活動半徑來確定勝負和優劣。 發生在美日之間的珊瑚海戰和中途島海戰鎖定航空母艦海戰主力艦種的崇高地位,它兼顧了航海優勢與航空優勢之大成,不僅擴大的海戰的半徑,而且也把海戰引向了水面艦艇之上的空中,海戰第一次成為立體化軍事行動。首先是一種追求新技術的思維模式,而不單單是航空母艦本身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的勝利。爭奪新高地:信息與航天技術 然而,今天隨著導彈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航空母艦的優勢地位卻在被漸漸地削弱。這就向我們提出了嚴肅的問題:要不要用二戰主力裝備航空母艦來裝備我們21世紀的部隊,來應付21世紀初的挑前,回答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時代又把人類社會推進了一個全新時期,再用50年前的技術顯然已經落后于時代。 目前,發達國家都在把爭奪的制高點放在信息和航天技術上。盡管人們當前還不能夠準確地描繪出信息技術與航天技術融合所帶來的新型武器裝備,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融合的端倪。那就是:戰場空間正在向新的領域(外空和計算機空間)滲透,這種潮流不可阻擋,只有投入到時代的大潮中,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裝備,我們的軍隊建設,才會不停滯不前。戰列艦的命運正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必須要參與信息與航天技術的競爭,并在這兩個領域里有所建樹。 2000年,美航天司令部司令埃伯哈特指出,當太空變得對于軍隊的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戰更加必不可少時,美國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空間控制上。2001年1月11日,美國航天委員會指出,要防止針對美國的太空珍珠港事件,認為像陸、海、空一樣,太空這個“介子”將毫不例外地成為軍事爭奪的場所,美國應早有準備。其實,美國對太空技術的追求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包括肯尼迪在內的美國領導人已開始關注外空領域里的軍事競爭,指出,誰控制外空,誰就會控制地球。道理很簡單:居高臨下總是軍事家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首選目標。 看清楚未來10年、20年世界軍事技術發展的大趨勢,我們就不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主戰兵器應付21世紀的挑戰。 2003年2月下旬,美國舉行太空戰演習。據報道,這是繼2000年1月大規模太空戰演習后又是一次大規模太空戰演習。兩年前的太空戰刺激了俄羅斯,普京下令成立航天兵。美國正在研制的空天飛機,計劃在大氣層外飛行,然后扎進大氣層內格斗或投擲彈藥,然后再進入大氣層外飛行。這就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國土防空將怎么?投資幾百億去搞航空母艦編隊?當然我們如果像美國那樣有實力,我們可以為海軍的每個艦隊配備幾個航空母艦編隊,但我們畢竟財力有限。然而,事情并不只是經費這么簡單。從長遠看,再造航空母艦絕對是一種浪費,也沒有多少價值。任何武器裝備都有戰場生存空間 講航空母艦與飛船,主要提醒大家注意戰場空間與武器裝備發展的關系。任何武器裝備都有它的戰場生存空間,比方說直升機,從早期人們用它來進行戰場偵察和觀察,到現在直升機部隊可以獨立地遂行作戰任務。用外軍的話來說,它的生存空間就在樹梢和固定翼飛機之間,其他空間它去不了,正因為它填補了戰場上的這個空白區,它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還有輕武器,就是視距內的戰場空間,手槍主要用于自衛,機槍主要是為步兵殺傷視距內敵人,但它們所占的戰場空間僅此而已。 若沒了戰場生存空間,任何武器都將被淘汰出局。冷兵器時代的大刀長矛,都可謂是利器,結果被火槍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戰列艦也是絕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完全讓航空母艦給占了,它不得不退出戰爭舞臺。當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的戰列艦“密蘇里”、“威斯康星”號也參戰了,但這時的戰列艦已是今昔比。它們發射的彈藥主要是巡航導彈。 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的戰列艦再次退出現役。這就提醒我們:要不要保留那些動又不能動,用又不能用的老爺裝備?我覺得,不能用,就扔掉它,我們造新的和管用的武器。在軍隊建設上,不能講“破家值萬貫”這個老理。不能用,就要淘汰它。這是由戰場空間與武器裝備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的。 把握前進脈搏,武裝先進武器 從空間上看,戰場空間的擴大和武器裝備的發展源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諸多社會領域里,軍事是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反應最為靈敏的領域,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類的軍事活動也會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齊頭并進。人類還處徒手交戰時,戰場空間只局限于身體與身體對抗的范疇,后來有了大刀、長矛,人們不再徒手格斗。火藥出現后,近身搏殺漸漸從戰場上消失,戰場空間開始以火器的射程為尺度來圈定戰場范圍。當信息技術全面用于軍事領域時,人類戰場又在向計算機空間滲透,美國近年來就一直在準備著打“網絡中心戰”。 信息戰可從地球這端發起,打擊地球另一端目標,或摧毀目標國家的銀行系統,或癱瘓目標國家的交通管制體系,其作戰效能并不比在某城市投下原子彈低;參戰者也由過去穿軍裝的官兵擴大到平民百姓。“9•11”事件中,襲擊美國的不是穿軍裝的士兵,而是平民百姓,所動用的打擊工具不是戰斗機或坦克,而是民航客機。這種空間上的擴大是前所未有的,戰爭形態因此而正在發生著深刻而全面的變化,我們必須要重新認定安全、戰爭、軍隊建設、作戰樣式的本質含義,而不能停留在傳統的經驗之上。 從武器裝備發展看,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論》一書中寫道:“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整個生產為基礎的,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正是在生產力推動下,武器裝備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巨大。演進的主要特點是:生產力發展到的地方,人類活動到了哪里,戰場空間也會隨之緊隨其后接踵而來。因此,在武器裝備發展上,要不斷地把握社會生產力的前進脈搏,保證用先進的武器裝備武裝自己的軍隊。 空間與武器裝備是相互依存而且相輔相承的關系。戰場空間的擴展對武器裝備的發展形成無形的牽引力,武器裝備的發展又進一步擴大戰場的空間。武器裝備歷來是戰士行動的長臂,借助武器裝備,戰士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物理殺傷力發揮出來。戰船的廣泛使用把戰場空間推向在海洋,飛機的出現則又把戰場空間推向了天空;人類征服太空的努力則又把戰場空間帶入了太空,軍用衛星和航天飛機等武器裝備的廣泛使用使太空不再成為人類平靜的一隅,而近年來興起的計算機空間戰場應運而生了諸多的“數字化部隊”和信息化武器裝備。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應用把戰爭擴大到了看似無形勝有形的電磁空間。 反過來,戰場空間的擴展也帶來新式武器裝備的誕生,而新生代武器裝備一經出現便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它們或是占據新的戰場空間,或是替代舊有的武器裝備,戰場空間與武器裝備形成了螺旋上升的運動定式。戰場空間與武器裝備的關系還表現在這樣一個方面:即每種武器裝備的出現都是當時戰場需要的結果,然而當一種新武器裝備出現后,舊武器裝備所占有戰場空間則自然而然地讓位于新的武器裝備。每種武器裝備的發展都有其存在的戰場空間。盡管在目前條件下,還沒有一種兵器能夠占據航空母艦在海戰場中所占據的空間,但人們已經看到了這種“巨無霸”的地位開始動搖。 要飛船,不要航母 今天,在看戰場空間和武器裝備發展時,首先要有時代意識,與時俱進。我們不能用冷兵器時代的眼光去看機械化時代武器裝備的發展,更不能用機械化時代的戰場空間和武器發展觀念去發展信息時代的武器裝備,這樣做有點南轅北轍。我們只能把眼光放在未來,放在下場戰爭,尋找跨越式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使武器裝備適應未來戰場空間的需要,成為未來戰場的“撒手锏”。否則,發展出來的武器裝備只能永遠落后于時代。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依據向前發展。 一位偉人說過:落后就要挨打。而這種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軍隊建設落后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表現。我認為,軍隊現狀,特別是它的武器裝備應該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 這也是我們今天提出要飛船,不要航空母艦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