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那一僧一道多次出現,貫穿終始,引導甄士隱.柳湘蓮寶玉等出家,作者明顯是尊崇他們的,可是在書中的世俗生活描寫,對出家人明顯帶有貶意,大多都是好事沒見做,壞事摻和干的,就連芳官等幾個小姑娘要出家,書中用的字眼也有趣,說那位尼師正想要“拐”幾個女孩子做雜活。例子許多,不再舉了,不知為何作者用意何在?

熱心網友

褒為褒佛道精神,理想化的層次;貶為貶之理想的東西在現實中的實際姿態。因此褒貶共舉實為反映當時社會對物質和精神的扭曲性,也是在落差中嘆癡怨和世俗。

熱心網友

二者沒有矛盾。有矛盾是理解有誤,站在對立法的立場。能將此書看得統一起來,是閣下的智慧層次。

熱心網友

佛道之中有好人,并非就是佛道好;佛道之中有壞人壞事,也不一定就是佛道不好。如同這個世界,什么人都有,如果以某一個人、某一群人、某一階層的人來做色板,那這個世界其他的人、其他的事難道就應該跟他們一樣,自己都不存在了嗎?

熱心網友

作者生處的年代是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既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又對此批判,故書中有此現象.

熱心網友

跳出的才是出家人啊,雖在佛門,卻執著世事,不過是檻內俗人罷了,哪里稱得上出家人啊!

熱心網友

那一佛一道已是成了仙的,哪比俗人頂個出家人的帽子,做的不好,還只會毀了出家人的清譽,稱號、名銜代表不了什么,什么都是究其本質的,瘋癲德說的是真話,謙恭的包藏的倒是一顆私心。慧眼看世界,才能看得明。

熱心網友

紅學各家說法不同,作者有用意,只有聯系作者的自身當時的處境才能明確地知道,猜想何用!

熱心網友

作者的筆觸以及塑造的主人公賈寶玉,透露出一種叛逆、瀟灑的性格或品格。但仍是很寫實的,即忠于現實的筆法。所以對能度人出家的則有一種“褒”的傾向,對于身穿僧服卻不干好事的則調侃、則揭露的“貶”之。我們現在學佛,也應當找真善知識,而不能跟錯了師傅。賈寶玉能不與這五濁惡世同流合污,最終遁入空門,完全吻合其人物叛逆的性格。而作者從而也指明了人生的最終歸宿。其落筆處,還是在對佛道的肯定,即“褒”上?不知回答了沒有你的問題?

熱心網友

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偏偏要來.你說,叫人能不復雜嗎?

熱心網友

作者的態度在于對佛道的推崇,佛道的精髓在于隱字,而一僧一道符合了這一特點,被推崇,尼姑之流則是世俗的,對之輕蔑就可以理解了。

熱心網友

作者態度明顯尊崇佛道,你說的那些“貶佛道”的例子,只是他對在中國宗教長期存在的掛羊頭賣狗肉者現象的揭露和批判。

熱心網友

一是出于對故事情節安排的需要,使情節曲折迷幻.二是出于尊佛道的傳統而褒;佛道對現實生活的困境絲毫無助使其又貶之.

熱心網友

對老尼姑不喜歡,請看他對女人婚前婚后的評價:女孩是無價寶的珍珠,嫁人后就成了魚眼睛了。而柳湘蓮等正是年紀輕輕,如女孩般美好當然所作的什么事都合理,就像晴雯撕扇他也覺得好聽一樣。

熱心網友

又愛又恨或者認為佛為最高境價,不是說佛便能成佛,不是任何一世俗人能入其門的.

熱心網友

我認為,這與作者對當時的佛教的態度有關系。曹雪芹生活于一個沒落的家庭。他可能對佛、道有一些向往,但是結果并沒有擺脫生活中的痛苦和失??!他絕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