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不知你是站在什么角度來提這個問題?但還是愿就本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所謂教育按照大眾教育也好還是精英教育來分類,主要是針對受教育人在全社會人群中的比例而言的。 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的一段時間內,能夠受到大學教育的人數只占到當時同齡人的5% 或更少。如全國1978年擴招的大學(含大專)生總數為35萬人左右,1979年招生數為29萬人。而研究生則不到2萬人。由這些人占據并享用了全國的所有師資力量和享受了國家的巨額教育投入,而這些人在分配時,總的來說屬于奇缺的人力資源,自然為國家的發展和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因而可將他們歸入享受了精英教育的范疇。 自近年來推行教育產業化以來,不得不承認,大量的中專改大專、大專改學院、學院改大學、擴招研究生班、同等學歷研究生班、代培班、委培班等等,確實將大學教育引上了大眾教育(就業教育)的道路,成為一種經濟行為,這自然同所謂的大學教育的初衷相差甚遠。 答復不知滿意否?。

熱心網友

我覺得應該是兩者共同進行。目前來說的確也正是這樣的。大學逐步擴招,雖說導致了很多人的不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只有讓更多的人接受大學教育,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才能逐步提高。當然,擴招以后不能降低教學的質量,硬件和軟件設施都應該穩步跟上,這需要國家更多的教育經費投入的。但是不管怎么樣,大學里面還是有很多精英的,大眾教育搞好了也可以教育出精英,精英教育搞不好也只是大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