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找一下我國水、煤炭、石油等資源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幾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幾位?(要四種!)
熱心網友
一、自然資源特點與態勢 (一)自然資源特點資源即財富之源泉。自然資源即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與能量。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水、氣候、生物、礦藏資源,它們在自然界中是彼此聯系、相互結合的有機整體。又是獨立存在的。據我們認識,中國自然資源具有下列共同特點。1。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中國國土960萬平方公里,僅次于俄羅斯與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海域473萬平方公里。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總量均居世界前列。實際耕地約20億畝,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積19億畝占世界第5位。草地面積約60億畝居世界第二位。河川徑流量2。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3。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礦產資源總值,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鎢、銻、鈦、稀土、菱鎂礦居世界第一位,煤、釩、硫居世界第二位,磷、鋅、鉬居世界第三位,鎳居第九位,石油儲藏量也居世界第九位。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總豐度與世界各國比較,僅次于俄羅斯與美國,位居世界的第三位,堪稱資源大國。這個概念基本上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識。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是中國資源的優勢。一個國家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的自然資源總量,目前除日本等少數國家外,世界上經濟大國都是資源大國。自然資源總量大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2。人均占有資源量少,資源相對緊缺,生存空間狹小中國人口眾多,已達12億,本世紀末將達到13億人口。因此,按人口平均,中國則是資源小國。中國人均國土面積僅12畝,為世界人均量的29%。中國山地丘陵占2/3;半干旱、干旱地區約占國土的1/2。東半部半濕潤、濕潤地區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每平方公里225人,特別在沿海和平原地區,生存空間狹小。各類資源的人均量是:人均耕地1。65畝,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3;人均草地5畝,為世界平均數的1/2;人均森林面積1。5畝,為世界平均數的1/6;人均森林儲積量為世界平均數的12。2%;人均水資源是2300多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數的1/4;人均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裝機0。31千瓦,所占比重最大,也僅為世界平均數的3/4;人均礦產儲量總值1萬美元左右,至于各類礦產資源如果按12億人口平均,絕大部分均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人均占有資源量少是中國資源的一大劣勢,一個國家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大水平上取決于該國的人均自然資源的占有量或消費量,中國人口仍將持續增長,人均占有資源量還將繼續降低,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表明中國人口對資源的壓力過大。中國資源相對緊缺,特別是決定國計民生的耕地人均量過小與淡水供應不足,成為約束性的兩大稀缺資源。至下世紀20-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那時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2畝,人均占有淡水資源也下降到1800立方米,資源供應形勢將愈來愈嚴重。人口多,耕地少,供水不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3。資源質量相差懸殊,低劣資源比重偏大中國不同地區與不同種類的資源質量相差懸殊,但低劣資源比重偏大。從地面資源看,草地資源質量普遍較差,中下等草地占87%,加以季節不平衡,冬春草不足,載畜能力低,15-20畝才能養一只綿羊單位,但天然草地質量差異也很大,東部的草甸草原質量較佳,產草量可高于荒漠草地10倍。中國有林地質量總的看是較好,一等林地占65%,但現有林地的中幼齡林比重大,林場生產力普遍較低,與林地潛力很不相稱,中國的耕地資源一般情況下都是在最好的土地上開墾,但質量也相差懸殊,好地即無限制的一等耕地約占40%左右,而有各種限制的耕地,即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風沙、鹽堿、洪澇災害的中下等耕地與中低產田則占總耕地面積的60%左右,這是由于中國人口多,平原好地不足,山坡地、沙荒地、灘地、濕地開墾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中國耕地質量總體看不算高。礦產資源,不同礦種質量相差也很懸殊。煤炭資源總體看質量較高,品種較全,分布集中,開采條件也較好。還有一些小礦如鎢、稀土等質量也較好。但相當部分礦種質量較差,表現為富礦少,貧礦多,綜合組分多,單一整裝礦少,開采難度大。如鐵礦,貧礦占95%以上。銅礦中,品位低于1%的占2/3。大于30%(P2O5)的富礦占全國磷礦總儲量的7。1%,而小于12%的貧礦卻占總儲量的19%。而且中國礦產一般埋藏較深,可供露天開采的大型巨型礦產極少。這個特征大大加重了資源更新、改造、開發利用的難度,對投資和技術條件的要求較高。4。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組合錯位資源分布不平衡,各類資源按其成因和地理分異規律,分布在一定的區域內,資源分布的區域性是資源的一個共同特點。各類資源分布的差異,它的組合特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中國各類資源匹配總體看不理想,組合錯位。中國南方地區水多耕地少,水資源占全國水資源的總量81%,而耕地只占全國耕地的35。9%,能源資源普遍短缺。其中東部(華東、華中與華南)也是礦產資源較貧乏的地區,煤炭僅占全國的1。0%,石油占0。7%,鐵占18。6%。西南則水力資源占全國的70%,鐵、有色金屬、磷、硫較為豐富,也有一定煤炭資源(占全國的10。3%),但山高坡陡,耕地資源更缺,也是嚴重的石油短缺地區。北方地區,水少耕地多,耕地資源占全國耕地總面積64。1%,而水資源只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能源與礦產資源豐富,煤炭資源的90%,鐵礦的60%,石油資源幾乎全部在北方。在北方地區中,華北地區耕地占38。5%,而水資源僅占7。5%,水土資源嚴重不平衡,而且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占50%,石油占38%,鐵礦資源占29%,水是主要限制條件;西北干旱地區,耕地占5。8%,水資源占4。6%,似乎基本平衡,但西北土地遼闊,土地總面積卻占全國土地的35。4%,大部分土地因干旱缺水而不能開發,西北地區是中國富能地區,煤炭資源占28%,石油資源占13%,而且前景看好,大有潛力,有色金屬資源也很豐富,但鐵礦資源只占7%,偏少,水資源是限制西北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因素。東北地區耕地占20%,水資源占7%,東北石油能源豐富,占48%,煤炭占8。5%略少,鐵占24%,而且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占全國的30%,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的42%,東北地區除遼河流域缺水嚴重外,總體看資源匹配較好。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是限制條件。從人口分布看,中國北方人口占45。3%,土地面積占63。6%,以黃淮海地區人口最為集中,占全國總人口的33%,土地面積只占15%,人口密度最大;中國南方人口占52%,土地面積占36%,人口密度比北方高,其中長江流域,人口占35%,土地面積占19%,人口密度也是全國最大地區。再從人與資源關系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南方是人地矛盾,而中國北方普遍是水土矛盾,華北地區即黃淮海地區則處于水土矛盾與人地矛盾疊加的焦點,又是礦產資源豐富,經濟重心地區,因此為促進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解決水資源短缺是首要問題。5。資源開發強度大,后備資源普遍不足中國人口眾多,各類資源在經濟技術所能及的范圍內,都得到開發利用。宜農地資源的利用率達到90%以上,后備資源不足。而且適宜開發種植農作物的后備耕地資源面積僅1。5-2億畝,只可開墾凈耕地1億畝,為現今實際耕地的1/20,宜農耕地資源已處于“飽和”甚至“超飽和”狀態,不少地區,特別在黃土高原、風沙地帶和西南山區,因平地耕地不足,而采取陡坡開荒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退化。中國荒漠化地區的耕地退化達45%左右。天然草地過牧超載1/3,造成草地生產力普遍下降30%-50%。中國林地資源豐富,利用率只有50%略多,還有17億畝的宜林荒山荒地,提高森林覆蓋率潛力很大。但現實森林資源同樣是采大于育,采育失調,木材供應趕不上需要,將有枯竭危險。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開采過度,缺乏水資源補充,普遍發生大漏斗,有些濱海地區已發生海水倒灌。東部油田,儲采比降到約10∶1,大都已進入中晚期,且新油田接替不上,后續資源不足。中國的鐵礦資源,由于富礦少,已部分由國外供應。因此,為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一方面必須堅持資源的節約利用、綜合利用、持續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尋找新的后備資源,是刻不容緩的。(二)自然資源態勢與保證程度我們將從人口與資源關系角度探討與國計民生關系最密切的幾種資源對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保證程度,進行趨勢性的預測。1。耕地與淡水資源態勢根據國家統計資料,1981-1985年期間,由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失控與非農建設占用地的增加,耕地凈減少3689萬畝,平均年減少耕地737萬畝。1986-1990年由于采取保護耕地措施,耕地減少趨勢有所控制。1990年以后,由于刮起“開發區熱”,耕地又遭到大量流失,1983年全國耕地減少484萬畝,1994年減少約600萬畝。預計到本世紀末實際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9。5億畝,(按目前20億畝計算),那時人口估計達12。7-12。9億人,人均占有耕地也將下降到1。5畝,下世紀20年代,耕地面積將繼續下降到18。5億畝,人口增長可能達到15億,人均耕地則下降到1。2畝以下。因此,無論耕地絕對量還是人均占有量的減少趨勢將是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人均占有淡水量也將下降,工農城鄉需水量也將不斷增加,預計到本世紀末,人均占有水資源下降到2200立方米,根據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需要,總需水量也可能要達到6400多億立方米,供水能力可能達到6600多億立方米,由于地區不平衡,海河流域仍缺水100多億立方米。農業是用水的大戶,2000年農田灌溉面積如增加到8億畝,則灌溉用水量將達到4800多億立方米,遇中等干旱年份,全國將缺水350億立方米。到下世紀20年代,人均占有量將繼續下降到1800立方米,水的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供水難度更大,需要采取重大的水利措施。為保證糧食的需求,農田灌溉面積必須達到9億畝以上,則農田灌溉需水量達到5200億立方米,中等干旱年全國仍缺水330多億立方米。2。能源資源的保證程度中國能源生產與消費構成中煤炭均占75%左右,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構成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中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按現有探明儲量可供上百年利用。但中國煤炭資源分布集中,60%左右集中在晉、陜、蒙三省區,煤炭生產受交通運輸限制,“以運定產”的格局在短期之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煤炭供應不足,缺口量仍較大。中國水力資源開發程度低,石油能源供應日趨緊張。中國的電能在能源消費中比例很低。根據國家計委和地礦部論證,2010年一次性能源,消費量將達到19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18億噸,石油2。5-2。7億噸,天然氣600-1000億立方米,2010年的石油產量約1。6-2。1億噸,天然氣約516-713億立,油氣資源供需相差甚遠,需進口補缺。煤炭資源則可以滿足2010年的需求,但也存在勘探程度的儲量不足,運輸與環境污染問題。3。礦產資源的保證程度中國目前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基本能保證,但大宗礦產與主要礦產資源除煤以外,不足問題已經很突出。根據地礦部材料,2010年在45種重要礦產中,可以保證的只有23種,不能保證需長期進口補缺的有石油、天然氣、鐵、錳、銅、鎳、金、銀、硼、硫鐵礦等10種,資源短缺主要靠進口的有鉻、鈷、鉑、鉀鹽、金剛石5種。到2020年,形勢更加嚴峻,可以保證需求的僅有6種礦產,對2050年發展目標則完全沒有保證,相當部分礦產資源對經濟建設保證程度偏低,關鍵礦產資源與石油能源緊缺的狀態將會走向全面嚴峻。總之,我們可以預計,到下世紀中葉,中國人口將達到15-16億,如何保證龐大的人口群和高速的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難題,也是個嚴重的挑戰。 二、資源開發戰略探討 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緊缺,生態環境不佳,物質基礎薄弱,地區差異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優化資源組合配置,實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戰略,開放型的兩種資源戰略和科技推動戰略。(一)協調人口與資源關系,優化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組合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產業;另一方面要開源與節流結合,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1。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素質低。到下世紀人口最高峰可達到16-17億,甚至出現更大規模的人口群,這是最壞的一種可能。中國人口發展要與經濟發展,資源承載,環境容量,生存空間和人口自身發展規律相協調的適度人口目標。中國資源的最大人口承載量可能在16億人左右。因此,必須繼續嚴格的實行計劃生育。采取強有力的綜合措施,降低人口增長率,實現適度人口目標。與此同時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在未來30年內中國將保持著6-8億的勞動人口,占總人口60%左右,特別是年青勞動力多,16-29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7%,這是世界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源的特點是具有兩重性(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和時現性,因此必須抓住這一時期,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出路在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充分利用擁有1800萬科技人員的總量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雙管齊下。2。開源與節流結合,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節約、高效、持續地利用資源中國一方面資源緊缺,但另一方面資源浪費嚴重,資源的利用率、回收率、產出率低(如灌溉水的利用率僅30%-40%,能源利用率僅30%),濫墾、濫伐、濫收、濫捕、濫采、濫排,造成了資源的破壞、流失、污染,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枯竭。既有其歷史根源——掠奪式、粗放式的利用資源傳統,又有認識上、政策上、管理上的原因。為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中國必須實行開源與節流結合,利用與保護結合的方針,運用科學技術與科學管理,改變高消耗資源為節約、高效利用資源,改變粗放性經營為集約性經營,立足于內涵挖潛。(1)首先要保護資源,把保護耕地、淡水與礦山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糧食問題,首先是耕地資源與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要遏制近幾年的耕地遞減的形勢,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把耕地年減少控制在200萬畝之內,逐步作到消長平衡。(2)要節約利用資源,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包括建立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的集約化農業生產體系;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的工業生產體系;建立以節省運力為中心的節約型綜合運輸體系;以及建立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為特征的生活服務體系。即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消費領域等各個方面都要節約資源,走出一條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3)要高效利用資源,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率,即以最小的投入資源取得最高的產出。要大力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重復利用、再生利用和廢物、污染物的資源化。要提倡資源效益,把資源效益放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等的地位,徹底扭轉以犧牲資源、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高消耗資源、粗放型發展經濟的模式,轉變為資源節約、高效、可持續利用的集約化經濟發展模式。(4)要積極開源。開源與節流是辯證的關系,開源是節流的基礎,節流是開源的繼續。中國水土資源的開發要立足平原,開發山區與海洋。山區的開發重點是南方亞熱帶、熱帶山地,建設為以林果為主的農業后備戰略基地。沿海灘涂與淺海要實現農牧化。調長江水向華北輸送,盡早實現中線、東線南水北調,以緩解華北地區工農業缺水狀況,進一步考慮長江上游與雅魯藏布江向西北輸送方案。中國的能源在相當長時期內以煤為主的格局不會改變,但要大力發展水電,重點開發西南與黃河上游豐富的水力資源,有計劃地發展核電,積極開發各類新能源,逐步改善能源結構與能源布局。加大地質投入力度,加速地質勘探工作,尤其是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二)實現地區優勢互補,協調區域發展,選擇重點開發區1。打破地區經濟封鎖,實行產業傾斜與地區傾斜相結合,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地區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中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自然、經濟、人口差別是全世界差異最大的大國之一。中國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經濟資源分布不平衡,組合錯位,主要表現在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異,其次是南北結構性的差異。首先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和地區協作。要以地區差異為依據,逐步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加強技術經濟協作,提倡沿海與內地、東部與中西部之間資源、人才、科技、資金的雙向流動,實現地區之間、省區之間的優勢互補,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實行產業傾斜與地區傾斜相結合的區域發展政策。當前中國農產品、能源、原材料不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影響下世紀持續發展的后勁。要加速中西部地區農業、能源與原材料資源的開發,并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當前,從整體來看,中部地區農業、能源、原材料資源和人力資源都較豐富,經濟、技術、人才已具備較好的基礎,加速中部地區發展,對支持東部,帶動西部,促進全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加快全方位開放,推進沿海、沿江、沿線、沿邊軸線的開發中國國土開發的區域布局,要以沿海、沿長江、沿黃河為主軸線,結合主要鐵路干線為二級軸線,輔以環國境主要城鎮和口岸建設,以構成中國國土開發與建設的總體的基本框架。從地緣經濟角度,將全國劃分為六大資源—經濟板塊(區)。即東南區,包括閩、粵、瓊、臺、港、澳及江西與湖南的南部。以珠江三角洲、海南島及閩、粵沿海為前沿,聯合港、澳、臺組成面向東南亞、太平洋的東南經濟圈;西南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以廣西沿海與云、桂沿邊為前沿,組成面向印支、南亞北部的西南經濟圈;東北區,包括遼、吉、黑三省及內蒙古東部,以琿春、大連沿海、沿邊為前沿,與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組成東北亞經濟圈;西北區,包括新、青、甘、寧,以新疆為向西開放前沿,重建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各國組成伊斯蘭經濟圈;長江區,包括上海、蘇、浙、皖、鄂及湖南與江西的北部,即長江中下游,以沿海開放城市為前沿,以上海為龍頭、長江為軸線,建立北鄰華北、南連東南、西接西南,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的經濟區,并支持東南、西南區的發展;華北區,包括京、津、冀、魯、豫、晉、陜及內蒙古中西部,以沿海開放城市為前沿,以京津唐—環渤海區為核心,建立北接東北區,西連西北區,與長江區相呼應,共同組成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的經濟區,并支持東北、西北區的發展。3。選擇資源經濟重點開發區根據開發條件好、資源豐富,對全國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選擇經濟比較發展、對外開放的區位條件比較好,和具有全國意義的能源、原材料資源與農業資源等31個重點開發區。其中分布在東部地區有8片,中部地區的有12片,西部地區的11片。綜合經濟開發區,包括京津唐、遼中南、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帶、珠江三角洲、海南島、北部灣、長江中游沿岸、哈爾濱-長春,關中等11片。以糧食為重點的農業資源重點開發區,計有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地區、淮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四川盆地等8片。能源與原材料資源重點開發區,包括以山西為中心的晉陜蒙地區、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上游地區、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地區、庫爾勒-阿克蘇地區、河西-東疆地區、以三峽為中心的宜昌至重慶地區、烏江干流沿岸地區、攀枝花-六盤水地區、紅水河沿岸地區、西南三江流域、袞騰-兩淮地區、湘贛粵交界地區等12片。(三)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擁有自身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一切自然資源,通過國際貿易出口中國具有優勢的資源產品,進口中國稀缺的資源產品,實現國際間資源轉換,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將迅速增長。盡管我們力爭作到資源基本供給,但在可預見到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資源產品的凈進口國,下世紀中國資源的凈進口額將進一步擴大,因此我國積極實行國際資源轉換戰略就更有必要了。應該指出,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源——土地、水、氣候是不能進行國際貿易的,但是農產品資源是可以進行國際交換的。在中國人口多、耕地少、資源緊缺的國情條件下,農產品更需要實行國際資源轉換戰略,即生產出口一些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型的優質、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進口那些比較效益低、國內價格已高出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在糧食基本自給的條件下,實現農產品的國際大循環,與它國分享世界豐富的自然資源。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調劑品種,調節豐欠,促進交換,這就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方針。同樣能源也要進行國際交換,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調整中國能源產品的進出口政策。我們要充分利用國際石油資源,增加國內的石油供給,也有利于能源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儲備與安全。(四)開發與保護結合,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核心的環境保護戰略資源與環境是互為依存、互為影響的。資源本身就是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利用資源也就利用了環境。環境惡化是資源不合理利用,資源破壞、流失、污染的結果,因此,保護環境首先要從合理利用資源著手。環境是資源生成的動力,資源環境的惡化反過來影響資源的生產力,從這個意義講,保護好資源環境也就是保護資源生產力。中國人口膨脹,資源消耗過多,環境壓力日益加重,而整治環境的能力低下,治理趕不上破壞,環境質量總的趨勢是不斷下降。土壤侵蝕、水旱災害、環境污染、物種消亡是中國現今四大環境問題,它對中華民族生存的威脅與日俱增,如不及早采取果斷而有效措施,未來的惡化趨勢將會更為嚴重。要實施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戰略,把資源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與長遠規劃。實行國土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并重的方針。在保護前提下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整治資源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整治大江大河、保持水土、防治污染、保護物種資源是中國資源環境保護的四大任務。興修水利、綠化環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中國資源環境保護與建設的三大措施。推行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以及強化環境管理的三大環境政策。。。。。。。。。。。。很長放不下,我上傳了資料。。。。。。。。。。。。。。。
熱心網友
我到你發課本呢,現在的資源形式不容樂觀別發一些中國地大物博之類的東西現在真是這樣嗎?/多少年了教材還是寫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什么的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