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隨著2006年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日期的臨近,有關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話題又一次升溫。與此同時,對剝離不良資產、用外匯儲備注資、實現公司治理等方面,一直以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爭論。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特別是中行和建行的改制情況呢?   毫無疑問,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金融體制改革中最為艱巨的環節,也是最為敏感又涉及廣泛的部分。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金融改革就一直采取了謹慎和穩健的政策。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在國家明確的思想指導下,一直在分階段地穩步推進。1998年,針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貸款比率高的情況,國家決定通過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1999年,國家又先后組建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部分不良資產,為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造了條件。2003年年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步伐加快,在以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實質性進展。   2003年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接踵而來的是,國務院決定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與此同時,國家動用外匯儲備,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并代表國家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支持兩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成為當天國內及國際各家媒體的頭條新聞,并在一段時間內,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次注資行動非同尋常,它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標志著中國金融改革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盡管人們對國有商業銀行這種全新的改革思路見仁見智,產生的疑惑也不少,但反應積極者居多,而且不少輿論還對這次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舉動在經濟上的合理性、思路上的邏輯性、改革的時機與方式等方面都給予了積極和正面的評價。標準普爾隨即提高了對兩行的信用評級??梢哉f,對于國家重大經濟改革方案的出臺,正面反應如此強烈,還是近幾年少見的事情。   仔細想想,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我們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國家這次動用外匯儲備進行的注資,而應當將其放到整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國有商業銀行清除歷史包袱的大背景下來把握。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曾經是國有企業的“打氣筒”和出納,其結果是資本金達不到要求,不良資產包袱巨大。如果靠國家財政或是依靠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積累消化不良資產和補充資本金,將需要很長時間。而這是金融改革開放時間表所等不及的。我們也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通過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和多種資金注入渠道來幫助國有商業銀行消化不良資產、補充資本金,達到上市標準。因此,經過有關部門長時間論證后,用外匯儲備注資就成為現實的和可行的選擇。從表面上看,注資助了國有商業銀行股改的一臂之力,且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將有利于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化的程度。目前我國金融業的市場化程度僅有10%,并處于國家的絕對壟斷下。2006年我國全面對外開放金融業在即,打破金融業壟斷勢在必行,上市則是其途徑之一。但我們決不能寄希望于通過上市來解決國有商業銀行長期存在的種種弊病。從本質上看,注資和股改是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一種深化,但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切實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逐步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快速的產品創新機制、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規范的組織結構體系,嚴格控制新的不良貸款產生,才能真正達到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最終目的。   450億美元的注資盡管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注資為兩家試點銀行下一步徹底轉換經營管理機制創造了條件,對此,海內外各界均做出了十分正面和積極的反應。有位經濟學家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形象地比喻成是救治一位病人,把注資當成是“輸血”的治標措施,而把轉換經營管理機制當成是強身健體的治本措施。他認為,只有標本兼治才能使國有商業銀行這位病人走上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才能頂得住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即將到來的金融波的沖擊。顯然,這次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注資,我們應該看作是深化銀行內部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必要前提條件。   幾乎在注資的同時,作為銀行監管部門的中國銀監會具體提出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十條意見,即:一、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對高級管理層授權經營的目標和問責制度。二、精心選擇,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形成合力,加快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水準,同時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三、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四、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五、實行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管理。六、建立市場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七、實施審慎的會計政策,嚴格標準,加強財務管理,嚴格信息披露制度。八、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全面提升綜合管理與服務功能。九、落實金融人才戰略,同時高度重視做好綜合改革中的思想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穩步推進重組上市進程。 這十條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措施被專家們稱為是在總結了國內外先進銀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結合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實際狀況并報請國務院批準提出來的,它不僅對兩家定為股份制改造試點的銀行適用,對其他兩家暫沒有實行股份制改造的國有商業銀行即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也同樣適用。   與注資同步,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實行股份制改造的兩家試點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一步加大了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動用原有的資本金、2003年的利潤和原有的撥備對損失類資產進行核銷,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將可疑類資產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余下少量的次級類資產按一定標準計提了撥備。2004年6月底,兩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超過了“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不良資產比率下降到6%以下。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成立。兩家銀行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規范設置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成立了各專門委員會,制定了科學設計經營管理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取消了員工行政級別,實行了市場化的人力資源定價機制。這兩家股份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具有歷史意義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4年下半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先后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次級債券。以中國銀行為例,2004年共核銷和剝離不良資產2544億元,2004年末不良貸款比率為5。12%,撥備覆蓋率71。7%,資產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也正在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制度改革,積極為股份制改造創造條件。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財務狀況、公司治理、內控建設等方面已有較大改善,銀行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改革成效已經顯現。   綜上所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低估國有商業銀行未來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長期以來,金融改革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相對來說較為滯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最為滯后。如果說在早期我們曾試圖嘗試新設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即通過增量的改革方式來觸動國有銀行的改革、施加“外部壓力”的話,那么,現在看來,這種改革思路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事實證明并不能真正有力地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轉向真正的商業銀行。從全球范圍來看,金融體系的改革也比其他領域的改革具有更大的艱巨性。不管是休克療法還是漸進式改革,共同點是要培育那些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所沒有的、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機構,要建立相應的法規體系。而真正實現較完善的公司治理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正在續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新篇章?;仡檸啄陙碇袊鴩猩虡I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進程,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正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穩步推進,在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和資產比例正在不斷提高,歷史遺留的不良貸款率正在不斷下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正在加速向現代銀行制度靠攏 。

熱心網友

隨著2006年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日期的臨近,有關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話題又一次升溫。與此同時,對剝離不良資產、用外匯儲備注資、實現公司治理等方面,一直以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爭論。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特別是中行和建行的改制情況呢?   毫無疑問,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金融體制改革中最為艱巨的環節,也是最為敏感又涉及廣泛的部分。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金融改革就一直采取了謹慎和穩健的政策。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在國家明確的思想指導下,一直在分階段地穩步推進。1998年,針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貸款比率高的情況,國家決定通過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1999年,國家又先后組建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部分不良資產,為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造了條件。2003年年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步伐加快,在以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實質性進展。   2003年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接踵而來的是,國務院決定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與此同時,國家動用外匯儲備,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并代表國家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支持兩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成為當天國內及國際各家媒體的頭條新聞,并在一段時間內,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次注資行動非同尋常,它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標志著中國金融改革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盡管人們對國有商業銀行這種全新的改革思路見仁見智,產生的疑惑也不少,但反應積極者居多,而且不少輿論還對這次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舉動在經濟上的合理性、思路上的邏輯性、改革的時機與方式等方面都給予了積極和正面的評價。標準普爾隨即提高了對兩行的信用評級??梢哉f,對于國家重大經濟改革方案的出臺,正面反應如此強烈,還是近幾年少見的事情。   仔細想想,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我們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國家這次動用外匯儲備進行的注資,而應當將其放到整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國有商業銀行清除歷史包袱的大背景下來把握。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曾經是國有企業的“打氣筒”和出納,其結果是資本金達不到要求,不良資產包袱巨大。如果靠國家財政或是依靠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積累消化不良資產和補充資本金,將需要很長時間。而這是金融改革開放時間表所等不及的。我們也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通過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和多種資金注入渠道來幫助國有商業銀行消化不良資產、補充資本金,達到上市標準。因此,經過有關部門長時間論證后,用外匯儲備注資就成為現實的和可行的選擇。從表面上看,注資助了國有商業銀行股改的一臂之力,且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將有利于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化的程度。目前我國金融業的市場化程度僅有10%,并處于國家的絕對壟斷下。2006年我國全面對外開放金融業在即,打破金融業壟斷勢在必行,上市則是其途徑之一。但我們決不能寄希望于通過上市來解決國有商業銀行長期存在的種種弊病。從本質上看,注資和股改是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一種深化,但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切實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逐步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快速的產品創新機制、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規范的組織結構體系,嚴格控制新的不良貸款產生,才能真正達到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最終目的。   450億美元的注資盡管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注資為兩家試點銀行下一步徹底轉換經營管理機制創造了條件,對此,海內外各界均做出了十分正面和積極的反應。有位經濟學家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形象地比喻成是救治一位病人,把注資當成是“輸血”的治標措施,而把轉換經營管理機制當成是強身健體的治本措施。他認為,只有標本兼治才能使國有商業銀行這位病人走上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才能頂得住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即將到來的金融波的沖擊。顯然,這次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注資,我們應該看作是深化銀行內部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必要前提條件。   幾乎在注資的同時,作為銀行監管部門的中國銀監會具體提出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十條意見,即:一、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對高級管理層授權經營的目標和問責制度。二、精心選擇,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形成合力,加快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水準,同時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三、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四、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五、實行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管理。六、建立市場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七、實施審慎的會計政策,嚴格標準,加強財務管理,嚴格信息披露制度。八、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全面提升綜合管理與服務功能。九、落實金融人才戰略,同時高度重視做好綜合改革中的思想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穩步推進重組上市進程。 這十條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措施被專家們稱為是在總結了國內外先進銀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結合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實際狀況并報請國務院批準提出來的,它不僅對兩家定為股份制改造試點的銀行適用,對其他兩家暫沒有實行股份制改造的國有商業銀行即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也同樣適用。   與注資同步,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實行股份制改造的兩家試點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一步加大了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動用原有的資本金、2003年的利潤和原有的撥備對損失類資產進行核銷,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將可疑類資產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余下少量的次級類資產按一定標準計提了撥備。2004年6月底,兩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超過了“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不良資產比率下降到6%以下。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成立。兩家銀行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規范設置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成立了各專門委員會,制定了科學設計經營管理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取消了員工行政級別,實行了市場化的人力資源定價機制。這兩家股份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具有歷史意義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4年下半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先后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次級債券。以中國銀行為例,2004年共核銷和剝離不良資產2544億元,2004年末不良貸款比率為5。12%,撥備覆蓋率71。7%,資產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也正在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制度改革,積極為股份制改造創造條件。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財務狀況、公司治理、內控建設等方面已有較大改善,銀行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改革成效已經顯現。   綜上所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低估國有商業銀行未來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長期以來,金融改革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相對來說較為滯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最為滯后。如果說在早期我們曾試圖嘗試新設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即通過增量的改革方式來觸動國有銀行的改革、施加“外部壓力”的話,那么,現在看來,這種改革思路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事實證明并不能真正有力地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轉向真正的商業銀行。從全球范圍來看,金融體系的改革也比其他領域的改革具有更大的艱巨性。不管是休克療法還是漸進式改革,共同點是要培育那些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所沒有的、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機構,要建立相應的法規體系。而真正實現較完善的公司治理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正在續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新篇章?;仡檸啄陙碇袊鴩猩虡I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進程,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正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穩步推進,在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和資產比例正在不斷提高,歷史遺留的不良貸款率正在不斷下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正在加速向現代銀行制度靠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