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在CCTV《對話》:發改委細說中國能源中對觀眾的提問的回答問:您講的核電,我們的核電廠那么地小,田灣是最大的,還沒有上馬。像杭州這么一個城市,如果按照韓國的平均的核電站的水平的話,一個核電廠就搞定了 杭州。那我們為什么不加快電,而是在說。張國寶:關于核能問題,實際上在政府決策層當中多年來也有很多的爭論,我們國家起步發展核電并不晚,1972年8月份就決定,所以上海專門成立個院叫七二八院,就是這么來的。但是為什么這么長時間我們規模不夠大呢?就是對于核能定位的認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后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出來以后,國際上有一股反核的潮流,有些國家也宣布,我本國不發展核電,這樣的國家不少。像澳大利亞就是說我不發展核電,像德國,原來核電很多,它也表示以后的核電站都要拆掉,新的核電站我都不再建了。這種思潮對中國有一定的影響。包括我剛才講了美國,美國發展完以后,它已經20年不再建的核電廠,他認為核電廠對環境、對危險性還是有的。所以這種思潮對于我們對于發電的決策一直是爭論不休,所以在上一個五年計劃當中,我們對核電的描述是經過爭論以后用了一個詞叫做適度發展核電,就沒敢說大力,也沒敢說積極。但是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大家認識到,核電盡管有很多的安全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技術上、理上做到位的話,還是應該發展,周邊也在搞。所以現在要,確實也應該大力地來發展核電。但是核電有個什么毛病,建設周期特別長,就是我現在說干,要到五六年以后才能干成,建設周期要60個月,要五年,這個建設周期。所以現在我們已經決策了,一些新的核電站在開工,但是當你看到它建成的時候,我都已經退休了。有個過程。但是這個方針現在大家意見基本統一了,那下一步的能源規劃當中會對核電站發展有較大的。

熱心網友

中國核工業正迎來一個難得的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測算,到2020年,我國的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9億至10億千瓦。按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規劃設想,屆時核電的裝機容量要達到總裝機容量的4%,即3600萬千瓦至4000萬千瓦。按照這個要求,在今后的15年內,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至少要新增3000萬千瓦,即比現在增加300%以上,平均每年要建成兩臺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 2004年7月至9月,國務院兩次召開研究核電發展的專題會議,原則同意在“十五”期間啟動4個核電項目:一是秦山核電二期和嶺澳二期擴建工程,要求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70%,并全面掌握核電二代改進技術,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造、自主運營;二是浙江三門和廣東陽江核電工程,作為自主化依托項目招標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中國核電建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時期。 經過20多年的“第二次創業”,中國核工業從當初以服務國防建設為主,成功實現軍民結合、保軍轉民、以民為主,核電站建設成功起步,核燃料循環產業等取得長足發展,并初步形成了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精干高效的新型核科技工業體系。  另據了解,我國國產化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CNP1000)的初步設計方案日前已完成,并順利通過專家審查。四環路方案的國產化150萬千瓦核電站(CNP1500)也將很快完成初步設計。這標志著年屆“半百”的中國核工業,將加大核電自主化的發展步伐。 我國自主設計的秦山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站和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良好的運行業績,使我國的自主設計能力得到了有效驗證。。

熱心網友

國產核電機組還很少,幾個大的核電機組,是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的技術。一方面國內技術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投資大、周期長是核電機組的弱點。核電在我國還才剛剛進入快速發展期。

熱心網友

核電站爆炸的話就是一顆原子彈,安全和技術很重要,核輻射污染也很大的。建一個核電站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

熱心網友

核電站已建和在建的都有,我國也在積極發展,只是投資過大,安全和技術要求又高,所以,相比之下,火電的地位在目前還無法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