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哈姆”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國別:美國 發展過程: 美國海軍和空軍于1972年聯合研制的第二代空射雷達導彈是 “百舌鳥” 和“標準” 型反輻射導彈的后繼型。主要用來攻擊陸基和艦基防空系統,摧毀地對空導彈制導雷達、防空火炮雷達以及警戒雷達,或使其雷達網絡失靈,喪失作戰能力。1983年裝備部隊。 性能特點: ①射速高,射程遠。最大速度為3馬赫左右,可最大限度壓縮敵方反應時間,攻擊距離為 25 千米。 ②頻帶寬,可以攻擊現役各種型號雷達。 ③有記憶功能。導引頭鎖定目標后,即使雷達關機,導彈自主式導引頭仍能“記憶”鎖定并攻擊目標。 ④不受載機過載及機動限制。 基本數據: 最大射程 25 千米 最大速度 3 馬赫 戰斗部 66 千克高爆炸藥 制導方式 被動雷達制導 動力裝置 雙推力固體燃料火器發動機 彈長 4。17 米 彈徑 0。254 米 翼展 1。13 米 發射重量 361 千克 殺傷半徑 30 米 載機 F-4、A-6、EA-6B、F-18等飛機 作戰運用: 作戰使用時有3種方式:自衛方式,通過機載雷達搜索發現目標雷達,由導彈控制計算機對目標進行分類揀選,確定攻擊的目標并發射;攻擊隨機目標方式,選擇目標和發射方式與自衛方式一樣,但利用導彈導引頭選擇威脅最大的雷達并實施攻擊;預定攻擊方式,即根據事先已知的目標位置發射導彈,發射后不再接收載機指令,導彈能有效地搜索、分類和識別所有輻射源,并按預先指令自動對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跟蹤,直至將其摧毀。這種方式更適合于攻擊遠距或停機的雷達目標。 1986年3~4月,“哈姆”導彈在美國空襲利比亞的作戰中首次投入使用,美軍發射了 36 枚哈姆和 12 枚“百舌島”導彈,摧毀了利比亞的5個雷達陣地。 海灣戰爭中,“哈姆”導彈再次大顯身手,在開戰的前5天就發射了600多枚,與“百舌島”、“標準”等反輻射導彈一起,摧毀和壓制了伊拉克90%的預警雷達和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系統,使其無法發揮防空作戰效能,因而有效地降低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空襲飛機的戰損率。 科索沃戰爭中,南軍由于采取了突然開機、間斷開機方式工作,無法有效跟蹤空襲目標,數量眾多的防空武器沒有發揮出應有效能,主要是哈姆導彈起到了重要作用。 識別特征: 該型彈與百舌島相比,外形區別不大: ①卵形彈頭、柱形彈體。 ②采用兩組控制面,第一組位于彈體后部,4片對稱安裝,前緣后掠,后緣平直,外端平行于導彈軸線。第二組位于彈體中部,4 片對稱安裝,前緣后掠角度由大變小,后緣垂直彈體,百舌鳥導彈控制面前緣線條無變化。臺灣也裝備有“哈姆”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自制“雄風Ⅱ”反輻射導彈和“天劍”ⅡA型反輻射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