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國結的源、承、藝、祈 一根紅繩,就這么三纏兩繞;一種祝福,就這樣編結而成。 在鋼筋水泥的現代叢林里,人們表達祝福的方式也更現代了:打個電話,發個E-MAIL、禮品電報、禮品鮮花等等,讓追求簡潔明快作風、講究效率的現代人似乎忘記了某些傳統的東西。于是,當年底的商場里掛滿中國結藝時,人們不禁發現,這蘊涵悠悠古韻的手工編織藝術,正是“另類”的祝福,可以為現代人的“咖啡生活”添加一點茶的芳香。 源 傳統的東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所以,不用考證,追溯中國結藝的淵源也一 定是從遠古年代的結繩紀事開始。 據說中國結又叫盤長結,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代,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比如:方勝結表示著方勝平安;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是吉慶有余的縮寫等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交絲結龍鳳,鏤彩織云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在古代詩人的詞句中,結藝已經到了“織云霞”的地步,足見其時的盛況。 承 也許咖啡喝多了就覺得平淡,也許忙碌久了就希望有沉淀和積累。大約在90年代初,現代人被一種懷舊思緒牽引著,開始對傳統的搜尋———結藝自然被發掘出來。 不過,現代結藝早已不是簡單的傳承,它更多地溶入了現代人對生活的詮釋,加進了現代人的巧思。人們更注重了結藝體現的現代裝飾意味,將木藝、年畫等多種技巧與結藝結合,使今天的人們更樂于接受。 中國結藝分大型掛件、小型掛件,因其涵義不同,所掛位置也不同。以前人們多掛于家中墻壁或門上,現在有車的人多了,結藝于是也成了一種車飾。 藝 人類的歷史有多長,結藝的傳統就有多長。 所以,千萬別小看這么一根絲繩,它的變化多著呢! 在商場里,記者曾見到一位編織結藝的姑娘,只見一根紅絲繩在手中穿梭,不一會,小小的平安結就完成了。她告訴記者:結藝是用綰、結、穿、繞、纏、編、抽等多種工藝技法循環有序地變化出來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繩完成的,而且成品的造型是上下左右對稱的。 在結藝的兩大類———吉祥結和服飾結中,吉祥結古時候常用在廟宇的帳幔和僧人的袈裟上,因人們認為它能避邪消災、逢兇化吉而命名;服飾結多用于人們的穿著上,如手鏈、腰帶等。人們根據基本結的形、意命名,并用其他表示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來編織各種各樣的結藝飾品。一般地說,用來結藝的絲繩有100厘米長、4—6毫米粗。 祈 悄悄地,中國風刮了起來。 于是,街頭巷尾,我們常常會看見時髦的女孩子身著傳統的中式衣服:精致的盤扣、織錦的質地,讓人一望之下,隱約品到了遠古的神秘與東方的靈秀,遐想一番。 于是,挾著中國風,我們看見了那散發著傳統芳香的中國結藝也許是沉淀得太久,她的古色古香,讓人不禁神往。 。
熱心網友
中國結淵源久遠,始于上古,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史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含繩結的飛鳥,寓意永結秦晉之好。經過幾千年時間,繩早已不是記事的工具,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變成為今天精致的藝術品。 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紐扣、拉鏈等,系衣服多借助衣帶打結之法。中國人一向有佩帶飾物的習慣,飾物基本上都靠穿繩打結系在衣服上。古人有將印鑒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所以流傳下來的漢印都帶有印紐。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紐,可以系繩以便于手持。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并美其名曰:“同心結”。 中國結由于年代久遠,其歷史貫穿于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國結 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 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 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 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 ”諧 音,“吉” 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范疇。“吉” 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規劃,流傳至今。 據說中國結又叫盤長結,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代,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比如:方勝結表示著方勝平安;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是吉慶有余的縮寫等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交絲結龍鳳,鏤彩織云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在古代詩人的詞句中,結藝已經到了“織云霞”的地步,足見其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