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主題:新觀點:民族因素與美國強大的內在關系作者:gulumufox  發表日期:2005-09-21 13:24:56 [表狀]   我們說,一個國家的強大關鍵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素質如何,素質強自然國家興旺。因此構成該國的主體民族素質就是很重要的衡量標準——盡管我們不贊同尼采與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但我們也不能回避民族素質對國家振興作用的現實,正如馬克思所說:“民族沒有優劣,但有強弱,大小和先進落后之分。”本文就是意在以新的視角來討論美國(目前世界最強國家)強大的原因,即從民族角度來分析美國超強的原因——當然它只能揭示美國的一個側面,不能以偏蓋全地解釋所有問題。特別是美國強大的制度因素,那不是本文主要論述的內容。以民族構成論來研究美國強盛的觀點恐怕沒有至少不多,愿本文能對有意于此方面研究的朋友能有所助益,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來補充修正本文。   據調查,美國人中德國移民的后裔有6000多萬,而英格蘭后裔(即“盎格魯——薩克遜”人)卻只有5000多萬。德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一大族群(全美國人口:2.8億)!德裔美國人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美國,他們的影響力僅次于“盎格魯——薩克遜”的后裔!說句戲言:難怪二戰美國只往日本丟原子彈不往德國丟哦,孫子怎么會往祖宗家丟原子彈呢?   據我所知,當時美國建國后德語以幾票之差失去了成為官方語言的機會,說到德裔名人,不能忘了二戰美軍德裔高級將領:艾森豪威爾(盟軍歐洲總司令,后為美國總統),尼米茲(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海軍擊敗了日本海軍)。大戰后的名人:基辛格(國務卿,德裔猶太人)和施瓦茨科普夫(海灣戰爭期間的聯軍總司令)!另外,影星從政的名人有施瓦辛格(奧地利人,實際也是德意志日爾曼人)。如今,德國后裔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拉姆斯菲爾德,美國的現任國防部長。   我曾看過一本美國社會調查的書,美國德裔民族最多。黑人和拉丁裔也比較多,愛爾蘭裔數量比英格蘭裔更多,當然由于民族融合,也越來越難以統計。在政治方面,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后裔比其他民族后裔更加熱衷參政,并且由于歷史原因也比其他國家的移民更具有優勢。歷史除了兩個羅斯富(荷蘭裔),艾森豪威爾(德國裔)等少數幾個總統外,其余基本是英國后裔。   美國的主流社會是來自日耳曼條頓和凱爾特民族的白人——德國人,愛爾蘭人,英格蘭人,法國人和荷蘭人,瑞典人和聰明的猶太人。當然也有厚重吃苦耐勞的波蘭,捷克,俄羅斯,烏克蘭人。他們都是素質比較高且重視高等教育與思維條理化,追求獨立奮斗精神的民族。相對意大利移民為美國創造了黑手黨,拉美移民讓美國販毒更猖狂,黑人為美國的體育和藝術貢獻不小,但畢竟不是推進社會生產力的東西。如果美國的主流社會是大量地中海沿岸的拉丁民族和中東穆斯林民族為主流,那只會象拉美那樣變得無次序無條理、腐敗無能的社會,如果血統混合成分太大就會變成象印度那樣。   由于歷史上德國曾經迫害猶太人的運動,使得大批猶太人移民美國,其中不乏精英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先生。在美國多元包容的文化背景下,歐洲來的猶太人得以充分施展報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猶太人贏得了美國。看看歷次中東戰爭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你就會發現猶太金融資產階級在美國的影響有多深刻。   不過最近幾年移民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也的確太多了, 都是因為高稅收僵化的體制讓德國很多精英流向了美國,這促進了美國第三次浪潮革命。德國移民為美國作出的兩大貢獻就是軍事和工業,看看美國著名將軍里有多少是德國后裔。美國的通用汽車,波音飛機,IBM,農業收購機,DEC和太平洋鐵路,輝瑞制藥,有多少重尖端產業是德國后裔創辦。當然還有個法國人創辦的杜幫為美國軍火工業奠基了很大基礎。日耳曼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后裔為美國構造了人文藝術,自由啟蒙思想,科學傳統和政治經濟先進理念的基礎勾架。   美國前后經歷了三次大的海外移民浪潮,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的移民數量龐大,德國人在19世紀中期以后就開始大規模向美國移民,在美國的族群中占了相當大的份額。盡管如此,雖然歐洲白人移民的后代絕對的控制著美國的政治經濟命脈,但其族群之間似乎并沒有明顯的利益沖突,與其移民來源地也因為時間久遠而缺乏聯系,國籍對于一個人的歸屬遠遠超過其血統。   以下數字下是過去幾年以前《參考消息》刊登的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在美國,英國后裔最多,德國次之;但是進僅就族群而言德國確實第一。 第一,德意志后裔——6000多萬; 第二,愛爾蘭后裔——5500多萬; 第三,英格蘭后裔——5000多萬; 第四,非洲后裔——3000多萬; 第五,蘇格蘭后裔——2000多萬; 第六,意大利后裔——1000萬以上; 第七,威爾士后裔——1000多萬; 第八,猶太人——600萬以上;   其他人口中,法國、俄羅斯后裔各有數百萬左右,還有其他的北歐、西歐和東歐族群人數也不少,不過最多也就幾百萬而已。當然我是憑借印象記錄下上述數字的,難免有疏漏錯誤,還望有這方面具體知識的人給以補充指正。   列舉上述數字只是為了我們便于了解美國的社會構成,比如:“盎格魯——薩克遜”裔、德裔、愛爾蘭裔族群龐大,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政治決策方向。猶太人雖少(占全美總人口2%多)卻控制著美國1/4的經濟,因而其政治發言權很大。知道這些,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怎樣與這些能左右美國方向的主要族裔打交道,使美國的政策有意于我才是關鍵所在。我們得承認在這方面臺灣做得就比我們好,這一方面是社會制度上臺灣與美國相同,另一方面也與我們不太了解美國社會結構有關吧!我深信,只要我們的功課做足,未來中美兩國不必一定走向戰爭。比如說對猶太人,我們就可以利用二戰期間中國人對猶太人的無私援助來大做文章。二戰中,中國是第一個無條件接納并幫助猶太人的國家,這點美國也不行(美國不無條件接納政治避難者)。至今,以色列對中國譴責其侵略巴勒斯坦保持著足夠的克制,恐怕多少是承了中國人在二戰中的相助之情,并向中國提供了不少軍用和民用的尖端技術。   所以說在美國這個特殊的移民構成的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不必敵視所有的美國人,要懂得爭取和利用那些可以為我們所用的族群,這可以在中美兩國面臨沖突時起到緩沖劑作用。就象英國與以色列也都與美國有過利益上的沖突,但是由于這兩國在美國都有著自己的代言族裔,因此盟友關系一直是這兩國與美國關系的主流。當然,中國的情況與他們不同,中國在美的移民沒有上述兩國的那樣強勢,但我們可以通過交流溝通來贏得美國主流族裔對我們的了解,至少要化解美國對華的誤解和敵意。   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國不是專制的鐵板一塊的國家,讓美國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有發自中國的聲音對我們還是有利的。起碼,它可以使未來的美國在與中國沖突時猶疑不決,僅這一點就足夠了,我們會利用對手的剎那猶豫之際,迅速解決臺灣、釣魚島或南中國海問題。美國恐怕也只有接受現實。當年德國利用美國對歐洲戰場的觀望而橫掃法國如秋風之掃落葉,我想未來能與中國為敵的臨近敵手恐怕都不如法國之讓德國頭痛吧。無論是臺灣,東南亞群小,甚或日本又如何——他們都不應該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對手,看看地圖你就明白那些疆域渺小的對手只能充當大國對抗中國的棋子,僅僅只是個配角而已。   記得有位摯友曾對我說過,美國的強大是與其國家政治由一些素質優良的民族主導有關:由英德后裔外加猶太精英構成的美國白人主流利益集團是美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看看英國人在政治外交上的老到圓滑,德國人在哲學領域的嚴緊思辯,猶太人在商業中的貪婪狡詐,這幾個民族幾乎包辦了近代資本主義世界文明中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金融家,集合了這些民族精英的新生的移民國家——美國,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點:她能夠在短短的兩百年時間里把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民族融合到了一起,以多元寬容的社會態度去處理社會內部問題,包容新生思想,想來美國只用不到200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也就沒什么可奇怪的了。   因此說怎樣藝術地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深刻研究的問題。所以需要我們凡事從細、從小做起,研究美國不同的民族及其特點就很重要。特別是美國的制度又是如何確保了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能為一個共同的“美國夢”而團結一致,從而避免了可怕的內耗。須知,堡壘往往最易從內部被攻破。美國的成功經驗很值得我們中國人去探討,要知道我們漢族人的內耗就很可怕,盡管她沒有不同文化背景與宗教派別分歧的矛盾,但是國人的內斗卻很殘酷(看看“文革”吧),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們為什么做的反倒不如遷徙自歐洲的不同國家的美國白種人呢?   這些問題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反思,能回答這些問題恐怕不花費一翻功夫是辦不到的。為什么我們國家在人文科學上總是踟躇不前呢?是“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使然?為什么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能寫出《菊與刀》(該書發表于1946年)這樣深刻地、入木三分地揭示日本民族性格的作品,并且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經典參考,而作為與日本僅一衣帶水之隔且與其打了兩千多年交道的中國卻寫不出一篇類似作品呢?難道堂堂中華大地竟然沒有一個學者堪比當時只有不到兩百年歷史的美國的一個女作家嗎?說來真是令人汗顏!我們對周圍的近鄰是何等的麻木不察,因而受其戕害欺凌也就不奇怪了。對東洋人如此,對更加遙遠的西洋人恐怕就更沒什么興趣了吧。   中國要復興,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任何國家也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但是僅僅做好物質上的硬件的工作是不夠的,我們迫切需要在軟件建設上,例如文化上,譬如在人文科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我們未做足的功課補上。盡管這種投入不象理工科那樣立竿見影地見諸成效,但我想國家不能象辦企業那樣急功近利追逐眼前的利益,而要注重加強我們思想庫的建設,不能等到需用人時而無人可用。在這方面,美國人的工作就很令人欽佩: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尼克松中心、胡佛研究所、美國企業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它們是美國的思想庫,為國家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情報和學術分析報告,對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因此我們也需要象美國那樣有大量的戰略思想研究中心為政府出謀劃策和反應民間疾苦,同時針對各國制定不同的策略。譬如說對美國吧:針對其不同族裔,我們可以根據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進行爭取工作,一如“抗戰”時期和“重慶談判”時期周恩來先生在國統區所做的統戰工作。我深信隨著我們的開放及對世界的了解我們一定會做得象前人一樣出色!   本人僅以此文拋磚,希望能引玉,愿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一起來探討這一話題!! (備注:巧合地是,一戰和二戰中美軍在歐洲的總司令都是德國人的后代,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潘興將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此外,麥克阿瑟將軍與巴頓將軍都是蘇格蘭的后裔。可見,這兩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對美國的貢獻有多大) 。

熱心網友

主要是因為占主流的相信上帝的基督徒們的努力!美國憲法、美國精神,就是圣經的精神。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是基督教的牧師主持,向圣經宣誓的!歷代美國國會議員(制定法律、憲法的)幾乎都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是圣經使美國強大的!是否如此,可以向美國人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