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貝快兩歲了,還不會講話,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如爸爸,媽媽,姨姨,爺爺,姐姐,哥哥等,我很擔心,問了很多同事,朋友他們有的說沒什么,說話遲的小孩聰明,有的說男孩兒一般說話都較遲,有的說還是去看一下醫生,我聽了也不知道哪種是正確的,也不知道小孩這種狀況屬不屬正常現象?想聽聽大家的建議。謝謝!

熱心網友

會說這么多詞還算不會講話啊,孩子才不到2歲,你想他會說多少啊.會說這些就會說別的,慢慢來不要急.小男孩是這樣的,很多見啊.他不愛說你再教也沒辦法,去看醫生醫生能有什么辦法?還是你想要個什么智商不好舌頭不好的結論呢.我寶寶1歲3個月,只叫爸爸媽媽,而且多數時候不叫,較之同齡也算落后了.寶寶10個月的時候醫生"斷定"走路一定會晚,可1歲半個月就會了,所以要是沒什么千萬別去醫院

熱心網友

能聽懂指令,能準確地叫“爸爸媽媽”,表達“不”、“好”,叫他名字能恰當地答應就問題不大,注意豐富語言環境,鼓勵孩子表達,不要老糾正其發育不準等。建議定期看兒保醫生。有的家長說自己小孩一歲半了,還不會講話,比較著急。我認為小孩一歲半不會講話并非不正常,孩子的語言發展存在個體差異,有早說話的,有晚說話的。當然,對這個問題也不能忽視。科學研究說明,一歲以后是孩子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有利的環境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實際上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從出生就開始了,會說話之前的語言環境很重要,是為“說”奠定基礎的,所以,家長要關注一下語言環境是否有利于孩子。 “聽”是“說”的先導,對嬰兒特別要重視“聽”的訓練,要堅持讓他“多聽說話”,進而“愛聽說話”,進而“會聽說話”,大人要不厭其煩地用良好的語言刺激他,例如:對嬰兒說故事、說兒歌、說玩具、說食品、說人、說事、說景…… 對孩子說話時,盡量引起孩子的注意,口形與表情適當夸張一些,特別是想教孩子說的話,要說得慢一些,讓孩子注意家長的口形與聲音。 創設情景引起孩子說話的需求,刺激孩子運用說話達到目的,例如出現孩子喜愛的玩具或食品,條件是:說出來才能得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來從而獲得。 讓孩子與小朋友接觸,特別是接觸語言發展好的同伴,讓同伴的語言刺激他,讓交往的需要激發他。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情況,如果開口太遲,又不是環境的問題,就要檢查一下是不是有生理問題,如:發音器官的問題、語言智力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