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大自然中各種植物的葉子,其外形千姿百態,有的甚至稀奇古怪,這就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大多數的葉子呈扁平狀,薄薄的一片,這種形狀使葉子跟環境有更大的接觸面積,能接受更多的陽光、水和空氣。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中,葉子的形狀和結構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干旱環境的主要矛盾是缺水和光線強。如果葉子面積大,水的蒸發量也大,為此,旱生植物的葉子表面增生了許多表皮或白色蠟質,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和加強對陽光的反射。例如,沙漠中生活的沙棗,它除了老枝是栗色外,全身其余部分都是銀白色,特別是葉子的正反面都有濃密的白色表皮毛(反面更密):這種葉子還能分泌白色的蠟質,形成薄薄的鱗片,以減少水分的散失,在沙漠中頑強地生活下去,所以沙棗被作為防沙造林的優選樹種。  另外一種變化是葉子表面積盡量縮小,甚至退化。例如,松樹的葉子變成針狀,仙人掌的葉子變成刺狀,光根樹的葉子退化成鱗片狀等等。葉子變小或退化了,植物還能進行光合作用嗎?事實上它們進行得很好。如針形葉,雖然葉的面積大大縮小,但葉的數量卻大大增加,結果反而增強了光合作用。葉子退化了的植物,它們的莖變成綠色,內含葉綠體,而且體積膨大成肉質狀,表皮角質化,這樣的莖既可進行光合作用,又可減少水分蒸發。另外,旱生植物的新陳代謝極為緩慢,這是它們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獲得的適應性。   植物則剛好相反,在水多的環境下,植物的葉子就向能夠接受更多空氣和陽光的方向變化。例如金魚藻,整個植株都生長在水中,因此它的莖葉內都貯藏空氣的通氣道,葉子為成絲裂狀,這樣就增加了光的照射面,增強了光合作用的強度。再如鳳眼蓮,它因浮在水面上,因此葉片變得很寬大,葉柄特別膨大,形成氣室,這樣就解決了水中空氣不足的問題。  在高寒的環境里,氣溫極低,空氣稀薄,陽光強烈,終年積雪。在這種環境中的植物,主要矛盾是陽光太強和溫度太低。所以,高山雪蓮,它的葉子緊貼地面,并有絮狀白色表皮毛,這樣的葉子既可防止高山疾風吹襲,并能吸收地面熱量,防止熱量散失,還可反射掉強烈的紫外線。依靠這種變態和結構,它們頑強的生活在高山的惡劣環境中。  在熱帶,情況又發生了變化。這里溫度高、陽光強、水分多,因此植物的葉子面積大,多數呈圓形、橢圓形或盾形,而且葉子表面光滑。這種葉子既可增強水分的蒸發、減低葉面溫度,而且又因葉面光滑,可以反射強烈的陽光,另上,熱帶植物葉子的尖多數是尖凸的,這樣落在葉面的水能很快流掉,防止因熱帶多雨,葉面被寄生植物侵襲和覆蓋;同時,也便于雨水沖洗葉面上的幼蟲、蟲卵等,減少病蟲害。  氮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缺氮的環境中,植物也練就了一身取氮的好本領。  在缺氮的環境中,有的植物的葉子就變成了捕食昆蟲和消化吸收蛋白質的工具,以彌被氮素的不足。例如,捕蠅草、茅膏菜、豬蘢草的葉子可以合閉或卷攏,上面生有很多感覺靈敏的觸毛,當小蟲落到葉上,葉子能很快合攏抓住小蟲。這種葉片還能分泌消化液,把小蟲消化掉,以補充體內的氮素營養。  豬籠草的葉端形成瓶狀,上有小蓋,平時小蓋是開著的。小蓋的里側能分泌蜜汁來引誘小蟲,當小蟲掉到瓶里邊時,不僅小蓋能及時關上,而且瓶里還生有密密的小毛,小蟲縱然有翅也難以飛走。對于一些小蟲來說,還真是一個可怕的陷阱。  在水中有種貍藻,它不是藻類,而是一種高等植物,專捕昆蟲,它的葉子變成了一個小口袋,袋口生有只進不出的蓋子,昆蟲隨水流進來后,就休想出去,而成為貍藻的美餐。捕蟲植物稀奇古怪的葉子,是植物與環境作斗爭,并適應環境的典型例子。

熱心網友

蘆薈.高尚蘆薈,不夜城蘆薈,須蘆薈,木立蘆薈的葉子都比較特別.

熱心網友

朱頂紅:其鮮紅的花為變態葉。玉米:穗上的苞葉也為變態葉。仙人掌類植物:葉呈針剌狀。竹芋類:葉子為花斑彩色。甜菜菊:葉子非常甜,其甜度超過糖上百倍,而且對糖尿病患者無副作用。豬籠草:葉子尖端長著圓筒狀囊。還有很多葉子,上面長著蠟質、白粉、剌、凸起等等不能一一列舉。而葉子長得奇形怪狀就更不能說全,什么羽狀、掌狀、心形、扇形、卵形、線形等等,真是無奇不有,那里能說全。

熱心網友

鵝掌秋,葉子呈馬褂形.松柏,葉子呈針狀.韭菜,葉子呈條帶狀.

熱心網友

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