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產品應該怎么在國際市場上打開局面?如何打開?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
熱心網友
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
熱心網友
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
熱心網友
我現在有一些想法,是我這幾年的心得,我覺得可以解決中國股市問題。這幾年之所以做股票沒有賠錢,去年掙了40%,今年的收益又接近40%,我認為我對中國股市深層次的理解還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想把這些想法說給大家。如果能夠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將非常的高興。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希望大家別見笑。中國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實際還是股權分置。非流通股股東不能夠和流動股股東形成共贏,是當前股市的最大的問題。公司盈利增加,股價增高,流通股股東獲益。而非流通股股東因為股票不能夠流通,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益是有限的。而又要承擔股價上漲帶來的“樹大招風”的風險,和不能獲益帶來的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所以不會把公司的收益裝入上市公司,而把大部分收益置入上市公司外。這就形成大股東圈錢之后,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中國股市整體是一個吃錢機器的局面。(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圈錢和得到上市公司名稱的無形資產。)現在有些專家說,這個問題對流通股股東沒有傷害,這些人是能夠認識1+!=2的人,他們不知道經濟學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是數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但國外的股市,股東也是自私的。但是股東如果能夠把業績裝入上市公司,他會得到十倍的股價收益,股市將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加速器的作用,所以股東是樂于將從社會上獲取的財富裝入上市公司的。國外股市的監管機構的作用就是不要讓上市公司作假,向上作假。這方面的監管也是容易做到的。而我們的解決辦法,實際(應該)監管上市公司把業績別做少了,而這是根本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解決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是相當一部分,確實業績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部分,業績卻是做少了。而這些上市公司正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希望,是能夠產生象類似微軟的公司的希望,是帶動中國股市整體向上的希望。我看了一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例如蘇波爾、七匹狼。他們九十年代初還是一個不到百萬級的小公司。到現在的規模,股市上說是億元級。但憑我對他的市場份額的感覺,實際還要大一些。這十幾年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他這個速度,就是減少很多,放到上市公司中,股價可想而知了。但他們上市后,公司好像就停止增長了。為什么?更明顯的還有青島海爾,還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上市。并且,還有一個現象,既然這些公司的股東,做的最成功的產品是蘇波爾、七匹狼。那么他的收入主要是這兩個產品。這兩個產品給帶給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上卻顯示,他們的這兩個公司,每年的收益率不高,但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現金增資入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的。我想,不外乎是帳外的收入以這種形式裝入公司。如果中國股市全流通,將會是什么情景呢?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想說一個問題,就是股市要發展,就要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方法,流通股擴股或者是非流通股縮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張衛星的卻又走進另一個死胡同。他要為每個公司制定不同的比例。他可能是沒有看明白,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利益在其中,他為每個公司制定方案,都可以獲取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收入。但這又走進了讓非流通股,特別讓優秀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陷入尷尬境界的局面,最后導致雙敗。例如,甲公司凈資產2元,每年的盈利為0,股價為4元。乙公司凈資產2元,每股的盈利是2元,股價是20元。實際非流通股,甲公司的價值應該是乙公司的四分之一。但按照他的方法,甲公司可能縮股比例為2,乙公司的縮股比例是10。如果股價縮股后不變,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縮股后為0。1股,價值為0。1*10=2元,價值等于甲公司的非流通股股票。這是不合理的。張衛星等人的方法我沒有細讀,讀不進去。他的方法也沒有這么荒唐,但大致如此。而我的意見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縮股比例或者擴股比例應該完全一樣,是個大于一的數。這個數是綜合考慮這么多年,流通股股東的貢獻以后計算出來,適當減少確定的(適當減少是為了讓利給非流通股,完全按照計算出來的數字,只能導致這個問題的無限擱置,無限時間大家共輸)。例如這個數字為2。(我稱為他為因為一些股票不能流通導致的流通股股價溢價率)再來考察甲乙兩個公司的股價:甲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4=2元,乙公司每股縮股后為0。5股,價值為0。5*20=10元,正好是甲公司的5倍。當然有些公司的流通股股價是不反映價值的,但是只要縮股以后,每股公司的大股東成為最大的莊稼,股價自然會調整到合理的價值。以后就靠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進行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股東為了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會拋售自己的股票,甚至會繼續購進自己的股票。而用別的方法,由于某些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后,股價遠遠超過價值,就會造成拋售浪潮。而低于價值的,只能苦笑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股市崩潰。(而用我的方法,通過調節溢價率的大小,可以基本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些專家的方法,什么市值配售等,都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大股東的股票都配售給流通股,流通股還要拿多少錢。大股東是不是就失業了?大股東往往是管理公司的專家,如果他們都失去了股票,公司是個什么狀況?小股東又從哪里拿那么多配售的錢?實踐上,確定溢價率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合適的溢價率,大部分公司是同意的,特別是優秀的公司是同意的。少部分不同意的公司,可以按照現行的制度繼續下去,等著下一次溢價率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