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為什么大多數的航空母艦的排水量沒有戰列艦的排水量大?(日本的“大和”“武藏”戰列艦的排水量都是64000噸)
熱心網友
因為二戰中,人們都想信馬漢所著的海戰論中的大炮巨艦政策,輕視了航母及制空權的重要性5?。?!
熱心網友
有!但只有日本的信濃號:信濃號原本是屬于大和型超級戰艦的三號艦,而在中途島海戰大敗之后決定改裝成航空母艦。原本大和型預計建造四艘,分別是大和號,武藏號,信濃號,以及第四艘未命名的一一一號艦(有人臆測為尾張號)。其中大和號,武藏號分別于昭和十二年,十三年(1937,1938)起工,而信濃號則是屬于昭和十四年度計劃(第四次補充計劃)而以一一零號艦的番號于橫須賀海軍工廠起工。本來預定是要在橫須賀的船臺建造(大和號建造于吳,武藏號建造于長崎),但是由于橫須賀的設施鄰近交通要道,無法用大型圍墻圍起來,所以特別為她建造了六號船塢來進行極機密的建造。由于這三艘超級戰艦都是在極機密的情形下建造,所以美軍一直認為這三艘新戰艦是約五萬噸的巨艦,而后來才知道竟然是排水量達七萬噸級的超級巨艦。 戰艦信濃號在武裝配置上跟大和級的有一點不同。大和級竣工時只配備十二點七公分四十倍徑連裝高射炮六基,而信濃號在設計上因應防空戰事越發激烈的戰爭,舍棄了原本裝設在舷側的兩座十五點五公分三連裝副炮,預計裝上最新的十公分六十五倍徑連裝高射炮十二基,這種炮曾裝設在秋月級防空驅逐艦上,性能遠超過原來海軍慣用的十二點七公分高射炮。大和號,武藏號分別于昭和十六,十七年竣工,但是信濃號的工事卻是遲遲未能完成。依照大和號的建造速度來看,戰艦信濃號應該是在昭和十九年(1944)竣工,但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橫須賀工廠急于處理許多新造艦的工事以及軍艦的修復,所以信濃號的工事進度也就大幅脫節。要將工事暫時中止吧,也要耗費極大的功夫將這艘巨體由船塢拖出,所以信濃號就這樣的被置于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日本海軍在中途島遭受大敗,四艘精銳的航空母艦一去不返。為此日本海軍決定開始大量建造空母來補充失去的航艦。就在此時,決定了要將正在橫須賀海軍工廠第二船臺建造中的云龍型中型空母與以量產化,而與之并行的,在昭和十七年六月三十日決定將建造到一半的戰艦信濃號改裝成航空母艦。由空母信濃號的誕生,我們可以見到:戰艦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由于戰艦信濃的建造工事已經達第一甲板,所以在改造成空母時只好在其上加蓋飛行甲板以及格納庫,所以空母信濃號只有一層格納庫,再加上新世代艦載機如烈風,天山等的大型化,所以信濃號只能攜帶少量的戰機,公稱四十七架戰機(艦戰十八架,補用二機,艦爆二十四架,補用三機),這讓信濃號成為了后世恥笑的把柄,相較于這艘巨無霸,未滿兩萬噸的飛龍號能搭載同型戰機約六十架,而三萬多噸的加賀號則能搭載達九十機的戰機。這讓滿載排水量達七萬噸級的信濃號顏面盡失。要再將第一甲板掀翻,加設第二層機庫,在時間上似乎是不允許的。為此,日本海軍研發了兩段式進擊作戰,所謂兩段式進擊作戰就是將防護力薄弱的一般空母置于遠離戰場的位置,而將如信濃號這種的防護巨艦置于最前線,作戰時,戰機由基地或是后方的空母起飛,降落于信濃號上,加油掛彈,再次起飛去攻擊敵人。所以信濃號不必搭載太多的戰機,她只須負起替戰機整備的責任,而信濃號戰艦式的裝甲巨體和她那寬敞無比的飛行甲板更是能發揮她的作用。就這樣,信濃號僅搭載用于自衛的戰機和用于替換后方飛來的預備戰機,而原本用于放置戰艦彈藥的位置也改成儲存大量油料及爆彈魚雷的倉庫。這樣的作戰可以保護后方脆弱空母的安全,但是在執行上卻有一定調度上的困難。還有,信濃號預計裝上新式十公分長炮管高角炮,但是由于生產數的關系,還是緊急的裝上十二點七公分高角炮應急。面對每況愈下的戰事,日本海軍希望超級巨艦信濃號能早日竣工,趕進加入戰事,盼望能以超級巨艦一扳劣勢。但是依照信濃號的改造速度來說,要到昭和二十年(1945)二月才能得以完工。昭和十九年(1944)年六月,美軍登陸賽班島,而在海上則是發生了驚天動地的馬里雅納大海戰,結果卻是一敗涂地,日本海軍實在等不下去了,于是就在七月下令要實行突擊工事,在當年十月就要讓信濃號加入戰事。就這樣,信濃號就在急造工事之下,于當年十一月十一日,竣工于橫須賀工廠。當天正是一次大戰結束二十六周年的紀念日。但是這樣的突擊施工終究造成了信濃號的悲劇。在馬里雅納海戰之后,又爆發了雷伊泰海戰,至此,日本海軍可以說是名存實亡。所以,海軍更是急于趕快將信濃號推上戰場。就這樣,信濃號帶著尚未完全完成的簡陋設備,和許多缺乏經驗的船員,急急忙忙的由橫須賀航向四國的松山基地進行訓練,也預計在那里加裝上多連裝噴進炮。十一月二十八日,信濃號在三艘驅逐艦濱風號,磯風號,雪風號的護航下啟航,但誰也沒想到這處女航竟然成為了他最后的一次航路。隔日凌晨三時十二分,觀察員突然發覺艦舷側有四枚魚雷正飛奔而至,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四枚魚雷都擊中了信濃號,造成左舷中央水線部破裂。但是艦長阿部大佐卻不以為意,因為信濃號不是一般空母,她是由戰艦大和型改裝過來的,在雷伊泰海戰中,姊妹艦戰艦武藏號整整和美磯戰斗了九個小時,身中十數枚魚雷才沉沒,而這時候信濃號才中了四枚魚雷,應該還是可以繼續航行以達大阪灣,阿部的意思是要信濃號在岸邊擱淺,這樣船員和海兵還可以登岸求救,要是繼續停留的話則很可能會繼續遭受雷擊,而要是信濃號在海中沉沒,不用說的那一千多名艦員就要落到冰冷的海水中了。但是這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海水大量的涌入艦身,加上艦員技術低劣,和由于突擊施工造成的簡劣設備,信濃號在到達熊野海面-潮岬一百海里處艦身以達五十度傾斜。阿部艦長只好忍痛下令全體離艦。想當初信濃號實施復原性測試時,測得的數據遠超過標準,因為大和級戰艦的全幅十分龐大,加上信濃號只設置一層機庫,所以重心極低,復原性極佳。但是由于施工不當,加上艦員技術尚未純熟,這樣的優秀巨艦也到達即將翻覆的地步。最后,艦長阿部以及一名年輕士官安田督少尉站立在即將沉沒的信濃號艦首,和巨艦一同沉入大海。時為昭和十九年(1944)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十時五十五分。在竣工二十天后,也就是正是服役十七小時后,巨艦信濃號在日本本土近海遭受美軍潛艦射水魚號的雷擊沉沒。信濃號短暫的一生正是日本海軍戰爭中后期悲慘狀況的最佳寫照。。
熱心網友
二戰時有一些國家還認為大艦可以占領海洋,他們沒有航母作戰的經驗。
熱心網友
你不想想,戰列艦上光裝甲就占了至少一般的噸位,航母上所有的戰機的重量加起來才多少?航母自衛能力弱,沒什么武備,就更輕了。
熱心網友
不能和“大和”“武藏”比啊這兩條是二戰中噸位最大的了。二戰初期美國的列克星敦級是根據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改裝的,該級才4300噸級。是華盛頓條約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