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按5公斤骨頭湯的比例:1、四川產的《鵑城牌》郫縣豆瓣300克(這是最主要的原料),菜籽油250克2、干紅辣椒150克(剪成約2公分的小段);花椒50克3、白糖3大勺;干姜(切片)和瓣蒜各150克;蔥(兩寸半節)250克;副食品店出售的150克大料一袋(回香八角山奈等);鹽適量(視你購買的豆瓣咸度定,因有些廠家生產的豆瓣過咸);雞精一大勺炒料火侯很關鍵:1、熱鍋下油,油熟后將干辣椒和花椒略過油(即關火)撈起待用2、油鍋內下白糖慢炒,待白糖融化起泡時(炒的過程中可視情況開一點小火,注意融化了的糖開始浮到油上面來時即可,此時糖泡呈金黃色,若轉為暗紅色或黑色就炒糊了)立即下姜、蔥、蒜及大料煸炒,再下郫縣豆瓣腩出香味3、開大火,將骨頭湯到入,加鹽(以湯料的咸度投放,略比平常的燒菜味重點即可)和雞精,湯開后投入過油的干辣椒和花椒轉小火慢熬10分鐘后即可按此比例可多炒些底料,每次味道不足時,往湯內加料即可(喜麻辣者還可在燙料中直接投入些未過油的干辣椒段和新花椒粒)注意事項:1、炒糖時,只能用小火,糖須炒至融化,并向油面上泛泡才行(泡為金黃色,若炒糊了就不能再用了,那樣湯料是苦的),這樣的湯色才會紅亮而湯內并無甜味2、豆瓣必須用《鵑城牌》郫縣豆瓣才是正宗的,別的有很多產品不合格或味道不正3、最好使用菜籽原油(即非精煉油),做出來的底料色香味均比色拉油等精煉油效果好些一般麻辣燙或魚鍋湯料不須用牛油,如改做火鍋底料可換做牛油200克和100克菜籽油同炒(菜油燒熟后再下牛油,其余過程不變)。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熱心網友
“串串香”又名“麻辣燙”,它實際上是火鍋的另一種形式,所以人們往往又稱它為小火鍋。“串串香”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的成都。那時重慶火鍋剛進入成都餐飲市場不久,一些城鎮待業人員為了生計,就在一些熱鬧的場所如商場、影劇院、錄相廳等附近擺攤經營“串串香”。 當時的“串串香”非常簡單,經營者只需準備一個小蜂窩煤爐,爐子上放著一口鋁鍋,鍋里裝著自制的“麻辣燙”鹵汁,旁邊還放著一張小桌子或一張小方凳,上面放著一個托盤,盤子里裝著一些用竹簽穿起來的“串串香”原料,原料旁邊還放著一個裝有鹽、干辣椒面、花椒面和味精的圓盤。 當有顧客光顧時,經營“串串香”的攤主就拿起已用竹簽穿好的原料,直接放入鍋里的鹵汁中燙熟,隨后再在圓盤里蘸上辣椒面、花椒面等遞給顧客,讓顧客拿著邊走邊吃。這就是最初的“串串香”。當時“串串香”的鹵汁調制非常簡單,只需將郫縣豆瓣、生姜在鍋中加菜油炒香,再加入干辣椒、花椒、八角、三奈、桂皮、小茴、鹽、味精等,摻入鮮湯燒沸即成。那時“串串香”的原料品種還較為單一,一般只有兔腰和豆腐干兩種;而“串串香”的價格更是絕對便宜,多為一角錢一串。故“串串香”一經面世,便很受群眾喜愛 隨著重慶“毛肚火鍋”大舉進入成都餐飲市場,一些聰明的商家突然發現“串串香”與火鍋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火鍋燙食的品種更為豐富。于是,商家們便著手對“串串香”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造,使之很快就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突破。商家們把各種可以燙食的原料經過加工后都用竹簽穿起來,然后讓顧客燙食。而且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還把“串串香”請進了店堂,使之成為正二八經的小火鍋,而“麻辣燙”鹵汁的調制也愈加講究,最后基本上與紅湯火鍋一致,并且在蘸食干辣椒面味碟的同時,還增加了蒜泥香油味碟。 如今,“串串香”燙食的原料選擇面很廣,常見的就有牛肉、雞肉、黃臘丁、鯽魚、魷魚、鵪鶉蛋、毛肚、黃喉、肉丸、火腿腸、肫肝、鴨腸、雞心、蟹柳、豆腐干、豆腐皮、豆筋、土豆、芋兒、青筍尖、大白菜、藕片、木耳、香菇、豌豆尖等等,而所有的東西仍然是用竹簽穿成串,并且維持了一角錢一串的價格。 如前所述,“串串香”在許多方面都與紅湯火鍋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燙火鍋是將原料放入鍋中,燙熟后再撈起來蘸油碟食用,而“串串香”則是把原料連竹簽一起放入鍋中,燙熟后再撈起來蘸味碟?多半是干碟子食用。吃火鍋時所點的菜一般都是以盤計價?火鍋自助餐除外,而“串串香”卻是以竹簽的根數計價。 另外,“串串香”店鋪一般都是矮桌子、矮板凳,而且桌子板凳多數漆成紅色,頗有點幼童辦“姑姑筵”的味道。應該說,正是這些“講究”增加了吃“串串香”的熱烈氣氛,加上“串串香”每種原料都穿成小串,人們吃“串串香”,比起吃火鍋來自然可以選擇更多的品種。因此,“串串香”這種小火鍋形式一直都很受人們的歡迎,并曾經一度風靡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