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50天了,一般邊吃奶邊排便,且肚子咕咕響,并伴有煩躁,排便時間較長。這正常嗎?寶寶排便時一般都要吃奶,而且不斷踢腳顯得煩躁,排便時間大概一小時

熱心網友

孩子一吃就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口唇———結腸反射,簡稱唇腸反射。人的腸道可分為小腸和大腸兩個部分,大腸自上而下又可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個部分。小腸的運動由蠕動、擺動、分節運動共同構成。當由胃而來的食糜進入小腸后,小腸蠕動使食糜向前推進、擺動使食糜混合,分節運動進一步加強食糜混合,以利消化,同時吸收營養成分。隨著小腸運動的增強,回盲部括約肌松弛,使小腸內容物————食物殘渣進入結腸。結腸的蠕動十分緩慢,所以食物殘渣在結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一般在10余小時以上。在這一過程中,食物殘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結腸粘膜吸收,同時,經過腸內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而形成了糞便。結腸便是糞便的暫時貯存場所。正常人的直腸通常是空的,沒有糞便滯留,當結腸蠕動開始時,才將糞便推入直腸,隨即刺激直腸壁內的神經感受器,經神經傳至脊髓初級排便中樞,同時傳到大腦皮層,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這時才能將糞便排出。醫學專家經研究發現,有些嬰兒只要摩擦其口唇,即可使結腸蠕動增加,也就是說結腸的蠕動往往都與孩子吸吮(進食)同步。因此,糞便就在此時進入直腸,便的感覺也常常在吃奶的時候產生,這就是嬰兒的唇腸反射。由于嬰幼兒大腦皮層發育尚未成熟,排便動作不能受意識控制,所以一有便意,大便即被排出體外。由此可見,嬰兒在吃奶時排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消化不良。寶寶排出的便并不是剛剛吃進去的奶水,因為這些奶水一般要在胃內停留好幾個小時,排出的大便大約是7-8個小時之前吃進去的奶水所產生的便。因此,只要寶寶的體重逐日在適度增長媽咪便不必多慮。如在最初的3個月,每周體重增加180-200克,3-6個月時每周增加150-180克,6-9個月時每周增加90-120克,9-12個月時每周增加60-90克。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的發育,斷奶以及合理的排便訓練,以后會逐漸形成有規律的排便習慣,不需用藥治療。當然,因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除外,應及時診治。肚子咕咕響是腸鳴音,孩子新陳代謝很旺盛,腸管蠕動較快,這是正常現象。至于煩躁,初生到三個月的嬰兒,會有經常發作的腹絞痛,原因不明,三、四個月后癥狀自然消失。寶寶生病情緒會“說話”健康的寶寶有時難免會有病痛,而年幼的寶寶往往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家長怎樣才能及時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呢?兒保專家表示,可以通過以下五大征兆了解寶寶病情,及時采取相應措施。1、多汗 生理性的小兒多汗常見于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厚等,還有的在吃飯或吃奶時全身出汗或額頭冒汗,這些都屬正常現象。且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也比成人多。而病理性出汗往往出現在小兒安靜或睡眠狀態下,如:平臥或睡眠時,也可能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還伴有其他的疾病癥狀,如營養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體虛弱的小兒在白天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漸消退,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患兒多見于此類多汗;而空腹多汗應該警惕低血糖。專家提示:給孩子勤洗澡、勤換內衣和被褥,以保證皮膚的清潔,尤其是腹股溝、腋窩等皮膚褶皺處要多清洗。母親在哺乳的同時應適當多喂水,年齡稍大的孩子應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房間溫度要適宜,防止過冷或過熱。2、食欲變化健康的兒童能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如果發現食欲減少、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話,往往是寶寶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鋅、維生素A或D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生病寶寶的食欲改變并不僅僅體現在食欲不佳上,有些疾病還會使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專家提示:對于由進食習慣不好而引起的食欲不佳,家長千萬不要對之用哄騙、打罵的方式來強迫孩子進食。3、睡眠不佳生病的寶寶通常夜間睡眠狀況都不好,如: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穩等。各種疼痛,如牙痛、頭痛和神經痛等都會使寶寶夜間睡眠不好,瘙癢、腸胃系統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會使寶寶從夜間睡眠中驚醒。睡前煩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后顏面發紅、呼吸急促可能是發熱;患佝僂病的寶寶也常會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時容易激怒;而睡覺前后不斷咀嚼、磨牙,則可能是睡前過于興奮或有蛔蟲感染。專家提示:檢查被子和尿布等情況,如果沒有異常情況的話,則可能是疹子、發熱或咳嗽。4、情緒反常從情緒變化也能看出寶寶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寶寶在他需求得到滿足后,精神飽滿、兩眼有神、不哭不鬧,而且容易適應環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緒往往異常。寶寶發熱常會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干燥;而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拳常是驚厥預兆;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除以上明顯征兆外,寶寶還可能表現出萎靡不振、煩躁不安或愛發脾氣。父母要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及時就診。專家提示:對于寶寶因疾病而產生的情緒反應,父母一定不要對他呵斥,一方面要予以理解,另一方面更要愛護他。因為疾病和情緒可以相互影響,寶寶疾病會使他情緒發生變化,而不良情緒又會加重病情。5、排便異常排便異常也是寶寶生病的征兆,便秘和腹瀉都預示著寶寶身體不適。95%的便秘屬于功能性原因,這并非身體本身異常,通常給寶寶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纖維食品就可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應該鼓勵孩子多活動,增強參與排便肌肉的肌力,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但如果是新生兒出現便秘,最好還是要找一下兒科醫生,以排除身體本身的異常。病理性腹瀉可從大便的性質來分析腹瀉原因,如小腸發炎的糞便往往呈水樣或蛋花湯,而病毒性腸炎的糞便多為白色米湯樣或蛋黃色稀水樣。專家提示:腹瀉寶寶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腸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養的孩子要少吃油膩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瀉。同時,每次便后要用溫水清洗寶寶臀部,并用毛巾擦干,涂些爽身粉。 。

熱心網友

你的寶寶是母乳還是人工喂養的?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不過要是長時間出現邊吃邊排便的現象,您應該去醫院給他查查大便,看是不是腹瀉。

熱心網友

  1顏色。寶寶出生24小時后,體內會排出一些黑綠色、黏稠的焦油狀物質,我們叫做“胎糞”。當寶寶還未出生,這些“胎糞”就已經存在于他的腸道內了。出生后,在他開始正常的消化之前,需要把這些物質先排出體外。一般這種黑綠色的胎糞,僅在寶寶出生的2~3天內出現。  寶寶進食后,他的消化系統慢慢適應他所吃的食物,大便也開始轉成棕綠色,半流體狀。要不了幾天,他就完全適應了,大便顏色轉成淡黃色或棕黃色,大便的性狀也開始逐漸變得比較干,次數也由毫無規律(幾乎每塊尿布上都沾滿),逐漸變得有規律、有次數可循。  2性狀。不同的寶寶每天大便次數會各不相同,而同一個寶寶每天、每次的大便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你都可以不必太在意這些。因為隨著寶寶的一天天長大,他的大便的次數會越來越少,性狀會越來越干,顏色也會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  3次數。也許你的寶寶在剛開始的幾天內,每天會有3~4次大便,甚至更多,但2周后,他的次數會一下減少到1天1次或2天1次,這種改變是正常現象。  寶寶的大便可能會出現:松散不成形;夾有綠色;每次喂哺后馬上就拉;頭幾天里數多達6次。  這些也都屬正常現象,你不必過于擔憂。  母乳喂養兒的大便  色淺量少。純母乳喂養的寶寶,會排出淺黃色大便,一般為糊狀或是比冰淇淋黏稠一些,沒有硬度,沒有氣味。吃母乳的寶寶很少便秘,寶寶幾乎能吸收母乳中的所有東西,遺棄的廢物很少。從這方面也解釋了為什么有時你的寶寶會3天才有1次大便。  特別提醒  母親的食物結構會影響寶寶的大便,因此,要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十分辛辣的食品可能會擾亂他的消化。  奶粉喂養兒的大便  量多色深。奶粉喂養的寶寶,在他的消化功能穩定后排便次數會比較多,排出的量也偏多,大便的質地也比母乳喂養的寶寶硬,顏色呈棕黃色且有異味。當然,你寶寶的糞便有時會變得柔軟,像炒蛋一樣,但最常見的還是質地比較干硬的大便,有時甚至夾有灰白色的奶斑。  特別提醒  喂養小嬰兒的食具要嚴格消毒,以防細菌感染導致腹瀉。  大便的改變  只要寶寶生長健康,體重不斷上升,吃得下、睡得香,你就沒有必要太在意他的大便顏色和性狀的變化。因為大便顏色的變深、變淺,并不意味著寶寶有什么問題;同樣,大便性狀發生略干略稀的差異,也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如果有時你為此擔心和焦慮,那么還是去請教醫生,以消除疑慮。總的來說,寶寶排便的次數和顏色發生變化并不預示著他有什么問題。  特別提醒  (1)寶寶大便的氣味、含水量的變化。這種改變可能與寶寶生病有關。如果寶寶偶爾大便變稀,不能說明他有什么異常,或有什么感染。但是,如果他的大便呈水樣,伴有突然的顏色和氣味的變化及排便次數的增加,那么,你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特別是當你覺得寶寶“精神不好”的情況下。  (2)隨著寶寶的生長,吃下不同的食物也會引起大便的一些變化。例如,某種水果或蔬菜都會引起顏色和性狀的改變,一般你無需緊張。如果給寶寶喂食了某種食物后,他的大便變稀了,那么,你應該立即停止喂食這類食物,過一段時間后,重新給寶寶嘗試,并且少量添加。  (3)如果寶寶糞便中出現少量血絲,你需檢查他的肛門,看周圍是否有血管破裂的現象,若有則要去看醫生。如果糞便中出現大量的血液、濃汁、黏液,說明寶寶可能有腸道感染,須及時去醫院診治。  可能出現的問題   1便秘。便秘表現為排便的次數少,糞便堅硬。排便的次數少是指寶寶3~4天才有1次大便;堅硬是指排便困難、疼痛或不適。對無任何疾病癥狀的便秘,你不必過于擔心,因為這種便秘現象,一般可以通過給寶寶補充更多的液體而得到糾正,但如果寶寶排解大便時很費力,引起哭吵,你就應該帶他去醫院,讓醫生處理是否要用藥物糾正。  一般小嬰兒不會發生便秘,如果便秘,原因大都與水分攝入不足有關。糾正的最好辦法是給寶寶多喝水,即在調配奶粉時,在正常的比例中多加30~50毫升的水,也可以在2次喂奶的中間,給寶寶喂一點水。  特別提醒  不要在寶寶的奶粉中加入葡萄糖、蔗糖或蜂蜜,也不要加在水中。因為這樣不一定有助于便秘的減輕,只會形成寶寶愛吃甜味的習慣,對他日后的生長不利。  當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后,要注意食物的結構,注意新鮮蔬菜、水果和適宜粗糧的攝入,這樣會避免和糾正便秘的發生。  引起寶寶長期便秘的原因可能會有兩種:  (1)你太緊張,太在乎他的大便變化,“便秘”實際只是你自己的主觀臆想。  (2)可能寶寶有過排便痛苦的體驗,他害怕、不愿或不敢排便,這需要媽媽細心的呵護,在他的飲食上作適當調整,或在每天他有便意時,輕輕按摩腹部,使之緩解、放松。  2腹瀉。典型的腹瀉表現為:便稀、呈水樣,次數明顯增多。但你的寶寶只是大便變稀,其他表現都很正常,健康,活動自如,一般不屬異常,不必緊張。但如果他大便為綠色、水樣,伴有不思飲食,體溫超過38℃,或糞便中帶有血或膿汁,神情委靡,煩躁不安……你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診治。  特別提醒  小嬰兒腹瀉非常危險,會造成嚴重脫水,危及生命。  如果及時去醫院診治,腹瀉是能在短時間內治愈的。關鍵是你要密切配合醫生,應按醫生的囑咐,按時給他服藥和進行生活護理。如果一個療程的藥物用完,應去醫院隨訪;如果在用藥期間,癥狀仍未減輕,應及時去看醫生,不能馬虎了事。  腹瀉期間,要按醫生的囑咐調整寶寶的飲食,千萬不要過早恢復正常飲食,否則會導致癥狀加重或延續。腹瀉痊愈后,給寶寶喂食應重新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操之過急。開始應以溫和的奶制品為主,攝入的量從少到多,逐漸過渡。如果要加新食品,須一樣一樣來,并且注意食品添加的量,要逐漸增加,等寶寶完全適應后再添加別的食物。

熱心網友

我女兒現在56天,早在十多天的時候就有你說的這種情況,而且更嚴重,她經常邊吃邊蹬腳邊哭鬧。有朋友建議我少吃油膩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說是因為母乳“硬”了。我遵照說法做了,發現效果顯著。不知你是否偏愛吃肉等食物,如果是,你也可以按照我說的做法試一試。

熱心網友

可能是奶粉不適合吧, ??轉吃其它奶粉, 多喝水(加一點蜂蜜或小?紅`芝蜜)??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