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為科學家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一場災難的發生,是他用自己的雙手掰開了鈾的結合,阻止了鏈裂變反應,后來他在科學界被稱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熱心網友
我們只能到地獄里找他了!
熱心網友
那不能稱為原子彈。
熱心網友
斯羅達它其實也是性情中人啊~~
熱心網友
加拿大科學家斯羅達博士
熱心網友
偉大的斯羅達博士,向你致敬!
熱心網友
原子彈的威力令人恐懼,但歷史上卻曾有人把行將爆炸的原子彈掰開過。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學家斯羅達博士。事情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各國都想研制一種新武器來對付德日法西斯。有一天,著名的加拿大核物理學家斯羅達博士正在實驗室里主持著原子彈引爆臨界試驗工作。他周圍有許多科學家,也在全神貫注地進行著這項實驗。臨界狀態是原子彈引爆的關鍵。原子彈平時保存需要安全,用時要在規定時間內爆炸。核裝料裝置平時要保持亞臨界狀態,以確保安全;而在爆炸時又必須使核裝料迅速達到高超臨界狀態,以實現鏈式裂變反應。科學家發現,要從亞臨界到高超臨界狀態的轉變,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是積木式的拼湊法。比如說把核爆炸裝料分成兩塊,每塊都小于臨界質量,但如果合起來卻大于臨界質量。平時兩塊分開放著,每塊都處于亞臨界狀態,不能發生鏈式反應;如果將它們迅速地合起來,就組成了一塊超高質量的核裝藥,便立即發生裂變。第二種方法叫壓緊法。利用普通炸彈的爆炸力量把分散的濃縮鈾擠壓到一塊,使它超過臨界溫度而爆炸。斯羅達博士的試驗,就是在探索和解決這種引爆的難題。那天,斯羅達正與同事們研究兩塊被放在軌道上的濃縮鈾對合的臨界質量。就在這時,一場意外的事故發生了。撥動鈾塊的螺絲刀突然滑落,兩塊鈾在軌道上相向滑動,就在兩塊鈾即將滑到一起的關鍵時刻,斯羅達奮不顧身地用雙手把它們阻隔開了。這鈾就是原子彈的核,只要合到一起,瞬間就會超過臨界狀態而發生裂變爆炸。斯羅達將鈾分開,避免了一起極其可怕的核爆炸,不但實驗室的精密儀器設備安然無恙,而且他的助手和同事們都得救了。可是鈾是一種強放射性物質,斯羅達這位優秀的科學家為避免這場核爆炸的災難,受到了高劑量的致命輻射,出事之后的第9天,他就離開了人世。加拿大政府和人民為了表彰這位優秀科學家對人類所作的貢獻,把他譽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摘自《民主與法制時報》)。
熱心網友
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美國原子彈的研制,在引爆技術上,為使原子彈在戰爭結束之前能夠研制出來并投入使用,采取了雙管齊下的方法,同時研究了兩種不同的引爆方法:一種是“槍法”;另一種是“內爆法”。 所謂“槍法”,就是原子彈用鈾為基本填料,利用鈾(235)在一定質量的條件下,在中子的引發下會發生鏈式反應而達到核爆炸的能量,在一個筒狀物中,將兩塊小于臨界質量(核爆炸所需要的必須質量)用一塊安全隔離板分開,一端作為靶子,另一端作為槍彈,在普通炸藥爆炸產生沖擊波的作用下,槍彈擊中靶子,兩塊小于臨界質量的鈾相聚達到超過臨界質量并在中子的沖擊下發生鏈式反應而引起核爆炸。 所謂“內爆法”,就是以钚為基本填料,也將其分成小于臨界質量的兩塊,中間用安全隔離板分開,兩塊钚相聚的方法不是一塊沖向另一塊,而是在兩塊钚的外圍裝填大量的普通炸藥,炸藥爆炸時兩塊钚同時沖向對方,這時不僅可以達到臨界質量,而且可以達到深超臨界,該狀態下的钚在彈中心釙、鈹中子的引爆下,產生鏈式反應引起核爆炸。钚裝料核彈不同于鈾核彈,其裝料僅需要5。44公斤钚,而鈾裝料則需要裝填鈾(235)幾十公斤。一天,加拿大著名核科學家斯羅達博士在實驗室內做實驗,研究鈾( 235)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突然,他手中的螺絲刀不慎掉到了地上。斯羅達博士是用螺絲刀撥動滑軌上兩塊小于臨界質量的鈾做其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的試驗。當螺絲刀掉到地下后,兩塊鈾一下子滑到了一起,重量超過了臨界質量,并發出了藍色的閃光。這表明這塊大于臨界質量的鈾在中子的作用下,鏈式反應已經開始,瞬間將引發核爆炸。怎么辦?再撿起地上的螺絲刀以撥開兩塊鈾已經來不及了,但如不立即將兩塊鈾分開,一場意外的核災難將在所難免。斯羅達博士深知形勢萬分危急,他似乎忘記了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奮不顧身地硬是用雙手將兩塊鈾掰開了。一場恐怖的核事故避免了,但斯羅達卻由于受到超大劑量的核輻射,倒在了病床上,幾天后便離開了人世。為此,加拿大政府隆重表彰了斯羅達,人們也給予斯羅達以極高的評價,稱他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