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央視也直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了,愛樂樂團真的好啊!不知道愛樂樂團在世界樂團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水平如何?是由什么人組成的呢?還有他們的收入大概是多少呀?
熱心網友
維也納愛樂樂團(The Vienna Philharmonic)是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樂團極高的演奏水準和絕妙的“維也納音色”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樂團高貴的藝術氣質和自主管理經營的體制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樂團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與之共創輝煌。他們與維也納這座城市一樣成為音樂的代名詞。 維也納愛樂樂團擁有160多年的輝煌歷史,是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同時 也是音樂歷史的締造者。盡管維也納是一個幾乎代表了歐洲近代音樂發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紀初期,維也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交響樂團,職業樂手都屬于各個劇院的管弦樂團。1824年5月24日,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管弦樂團和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樂團聯合首演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之后,從1830年開始擔任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巴伐利亞作曲家、指揮家弗朗茨-萊赫納再次召集起劇院樂團的樂手于1833年演出了四場音樂會。這被看作是維也納職業樂團的雛形。 1842年3月28日,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奧托-尼柯萊率領劇院樂團樂手以“愛樂協會”的名義在維也納舞會大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這支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開始,因為它具備了樂團一直所堅持的“愛樂設想”的一些基本條件: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當時是宮廷歌劇院)樂團的成員才有資格參加,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經濟上獨立,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全體成員參與的民主程序產生,日常管理由民主產生的委員會執行。 由于奧托-尼柯萊的離去以及1848年戰爭的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時斷時續,直到1860年名為“愛樂音樂會”的系列演出開始進行。1870-1871年音樂季的開始,樂團進入剛剛建成的維也納最重要的音樂會演出場所——音樂協會大廳演出。這座被人們稱作“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筑從建筑設計到聲學設計都非常適合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特點。同時,從那個階段開始,樂團的每個音樂季由一位指揮執棒轉變為有多位指揮共同參與。眾多指揮大師的共同加入使得樂團在“金色大廳”開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從1875年開始,指揮家漢斯-李希特比較長時間地率領樂團演出(1875-1882,1883-1898),先后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瓦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揮或獨奏家的身份與樂團合作,樂團由此真正開始成為世界樂壇所矚目的名團。樂團所進行的首次出國演出是1900年在馬勒指揮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后就開始了征服歐洲樂壇的旅程。1922年,樂團在魏因加特納率領下跨洋巡演,最遠到了南美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緊密合作使樂團在音樂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與托斯卡尼尼(1933-1937)、富特文格勒這樣的指揮大師合作也是樂團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階段,特別是與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兩個階段(1933-1945,1947-1954)。 二戰之后,維也納愛樂樂團繼續堅持1933年以來的不設固定的常任指揮而廣泛地與指揮家合作的方式,迎來了卡爾-伯姆和赫伯特-馮-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也迎來了樂團的又一個藝術高峰期。當然,與樂團合作的還有眾多杰出的指揮家,如伯恩斯坦、馬澤爾、穆蒂、梅塔、阿巴多等。每年固定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演出,使樂團在歐洲和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藝術知名度和影響力;每年繁忙的演出安排、錄制的大量精彩的唱片等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范圍的巡回演出,使樂團與所有的音樂愛好者能夠保持緊密的聯系。另外,樂團在保持自己傳統的同時,還積極適應現代社會和多媒體發展的需求廣泛開拓自己的音樂業務領域。經過160多年發展,維也納愛樂樂團已經不僅是音樂與藝術的使者,他們還是全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 1973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個到中國訪問的西方樂團。1996年,他們再度赴中國演出,又一次在中國掀起了古典音樂的熱潮。。
熱心網友
維也納愛樂樂團(The Vienna Philharmonic)是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樂團極高的演奏水準和絕妙的“維也納音色”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樂團高貴的藝術氣質和自主管理經營的體制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樂團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與之共創輝煌。他們與維也納這座城市一樣成為音樂的代名詞。 維也納愛樂樂團擁有160多年的輝煌歷史,是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同時 也是音樂歷史的締造者。盡管維也納是一個幾乎代表了歐洲近代音樂發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紀初期,維也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交響樂團,職業樂手都屬于各個劇院的管弦樂團。1824年5月24日,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管弦樂團和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樂團聯合首演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之后,從1830年開始擔任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巴伐利亞作曲家、指揮家弗朗茨-萊赫納再次召集起劇院樂團的樂手于1833年演出了四場音樂會。這被看作是維也納職業樂團的雛形。 1842年3月28日,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奧托-尼柯萊率領劇院樂團樂手以“愛樂協會”的名義在維也納舞會大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這支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開始,因為它具備了樂團一直所堅持的“愛樂設想”的一些基本條件: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當時是宮廷歌劇院)樂團的成員才有資格參加,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經濟上獨立,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全體成員參與的民主程序產生,日常管理由民主產生的委員會執行。 由于奧托-尼柯萊的離去以及1848年戰爭的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時斷時續,直到1860年名為“愛樂音樂會”的系列演出開始進行。1870-1871年音樂季的開始,樂團進入剛剛建成的維也納最重要的音樂會演出場所——音樂協會大廳演出。這座被人們稱作“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筑從建筑設計到聲學設計都非常適合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特點。同時,從那個階段開始,樂團的每個音樂季由一位指揮執棒轉變為有多位指揮共同參與。眾多指揮大師的共同加入使得樂團在“金色大廳”開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從1875年開始,指揮家漢斯-李希特比較長時間地率領樂團演出(1875-1882,1883-1898),先后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瓦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揮或獨奏家的身份與樂團合作,樂團由此真正開始成為世界樂壇所矚目的名團。樂團所進行的首次出國演出是1900年在馬勒指揮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后就開始了征服歐洲樂壇的旅程。1922年,樂團在魏因加特納率領下跨洋巡演,最遠到了南美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緊密合作使樂團在音樂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與托斯卡尼尼(1933-1937)、富特文格勒這樣的指揮大師合作也是樂團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階段,特別是與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兩個階段(1933-1945,1947-1954)。 二戰之后,維也納愛樂樂團繼續堅持1933年以來的不設固定的常任指揮而廣泛地與指揮家合作的方式,迎來了卡爾-伯姆和赫伯特-馮-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也迎來了樂團的又一個藝術高峰期。當然,與樂團合作的還有眾多杰出的指揮家,如伯恩斯坦、馬澤爾、穆蒂、梅塔、阿巴多等。每年固定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演出,使樂團在歐洲和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藝術知名度和影響力;每年繁忙的演出安排、錄制的大量精彩的唱片等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范圍的巡回演出,使樂團與所有的音樂愛好者能夠保持緊密的聯系。另外,樂團在保持自己傳統的同時,還積極適應現代社會和多媒體發展的需求廣泛開拓自己的音樂業務領域。經過160多年發展,維也納愛樂樂團已經不僅是音樂與藝術的使者,他們還是全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 1973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個到中國訪問的西方樂團。1996年,他們再度赴中國演出,又一次在中國掀起了古典音樂的熱潮。 。
熱心網友
維也納愛樂樂團(The Vienna Philharmonic)是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成立于1842年3月18日。團員是由原國立 歌劇院管弦樂團中選拔而出的,首任指揮是O.尼古拉。后來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管弦樂團,約有150多年的歷史。1860年改稱現名。該團是由團員自主經營,長期以來,不設常任指揮,都由當時最負盛名的指揮家擔任指揮.每個加入維也納音樂家愛樂樂團的新人,都要通過全體團員的考核,并投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