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一詞原是尊稱,不知道啥時變了味,幾乎完全由褒義變成貶義,中國的漢語詞匯如此容易變通嗎?為什么?

熱心網友

從小姐到“小姐”,有一個變味的過程。解放前,只有有錢人家的女兒才叫小姐,解放后一直到改革開放這段時期,無論男女通叫同志,改革開放初期,在一些很正式的場合,對那些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男性尊稱為先生,花枝招展、婀娜多姿的女性叫小姐,后來社會上都尊稱年輕女性為小姐。到八十年代后期,卡拉OK、夜總會等逐步流行,到這里的女性多為比較時髦、前衛的,這里的女性理所當然被尊稱為小姐。隨著娛樂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一些娛樂場所的老板便想出了用年輕女性陪客人喝酒、唱歌、跳舞的招數(即“三陪”后稱“老三陪”)來招攬顧客,再后來,有的不止陪喝、陪唱、陪跳,還陪睡(后將這種陪唱、陪跳、陪睡叫做“新三陪”),這時,良家婦女已很少光顧這些場所,小姐的內涵逐步縮小,并最終鎖定在“三陪女”身上,小姐的稱謂沒變,但性質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最早對比較高貴的年輕女性的稱呼演變成了“三陪”、暗娼的代名詞,一些不潔身自愛的男人便把嫖妓含蓄地稱為“找小姐”或“耍小姐”。從老“三陪”到“新三陪”的演變過程中,女性們對小姐的稱呼也開始反感并最終拒絕使用。   有人認為,小姐變味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反映出這些年的改革開放,既帶來了我們國家經濟的大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同時也反映出在經濟發展的背后,還有一些與社會進步相悖的東西,說明我們在一手抓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得努力凈化社會風氣,使經濟和社會同步進步,并最終還小姐的本來面目。 。

熱心網友

大概從20世紀90年初開始變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