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陽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有人評論此詩時認為“折柳”是全詩關鍵。“折柳”是何意。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如果是,則對在哪里?謝謝!
熱心網友
“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的“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前人《網師園唐詩箋》一書中對此詩的評論是:“‘折柳’二字為通首關鍵。”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有霸橋,漢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或送別之詞。但從本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來看,此處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實“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首曲往往用來表示惜別懷遠之情。本詩描寫的是:春宵人靜之時,作者忽然聽到了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這笛聲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時正是折柳的季節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卻還飄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鄉之情。可見,“折柳”在詩中寓有惜別懷遠之意。這首詩著重寫作者的一種思鄉之情。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說,“折柳”在詩中的地位實為重要。
熱心網友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熱心網友
詩人從笛聲中聽出了折柳送別之薏,可見詩人思親懷鄉之情,這正是詩歌的主旨,因此可以說他就是關鍵。參見《唐詩鑒賞辭典》
熱心網友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寫于東都洛陽的《春夜洛城聞笛》就是這些珍品中的一顆寶珠。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洛城即洛陽,是唐代的東都。“暗飛聲”寫出了笛音悠遠輕細,扣住了“夜”字,顯示出此時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正因夜靜,才聽到了暗中飄渺而來的笛聲,因其飄渺,又不知發自何處,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誰”字是寫這笛聲出處不明,突出一個“聞”字。在這萬籟俱寂的春夜里,如絲的笛音散入春風,隨風飄進整個洛陽城里無數沒有睡著或者睡不著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經意,待靜心一聽,原來吹奏的是凄清婉轉思鄉懷家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詩人為施展才華,追求理想,離家赴遠,聽到這懷鄉之曲,不免情懷波動,與吹笛人以及笛音產生共鳴。詩句妙在沒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懷波動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強化肯定的心態的句子,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這一特點,牢牢扣住讀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來,這首詩成了游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同時,也不斷滋養、強化著民族的一種向心力、凝聚力。 附: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簡析:一小題分成三問,或要求表態,或要求闡述。考生不理解《折楊柳詞》為唐代贈別鄉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贈別是唐代著名風俗也不可得分。在這里,表面上考查考生對常用典故的了解,實際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養和底蘊。(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 。
熱心網友
古人“折柳”這個意象是送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