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由于顯示技術的迅速發展,顯卡的圖形接口必需不斷發展進步才能滿足日益增大的數據傳輸帶寬需求。從早期80年代的ISA接口的8。33MB/S到90年代PCI接口的133MB/S,再之后進入顯卡3D時代的AGP接口將傳輸速率提升至2。1GB/S,每一次提升都是呈幾何級增長。然而,面對現今及日后3D顯示技術的不斷進步,AGP已經不能滿足龐大的數據傳輸運算的需要,應該有一種全新的接口來取代AGP的地位,這時,擁有4GB/S起始傳輸速率的PCI—Express面世了。 我們所熟知的應用于顯卡接口的PCI—Express其實是PCI—E 16X的接口,它提供的4GB/S傳輸帶寬遠遠高出AGP8X的2。1GB/S。但實際上這只是PCI-E的一種工作模式,而PCI—E本身也并不是像AGP一樣只為顯卡而生。 PCI—Express是一種通用的總線規格,它最早由Intel所提倡和推廣(也既是之前的3GIO),它最終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取代現有計算機系統內部的總線傳輸接口,這不只包括顯示接口,還囊括了CPU、PCI、HDD、Network等多種應用接口。從而可以像Hyper—Transport一樣,用以解決現今系統內數據傳輸出現的瓶頸問題,并且為未來的周邊產品性能提升作好充分的準備。以往計算機系統的各種設備共用一個帶寬,采用了并行互聯,這大大影響了系統整體的性能表現,同時并行信號由于相互干擾也嚴重制約了日后速度的進一步提升。而PCI—E則采用了串行互聯方式,以點對點的形式進行數據傳輸,每個設備都可以單獨的享用帶寬,從而大大提高了傳輸速率,而且也為更高的頻率提升創造了條件。 同時,PCI—E還有多種不同速度的接口模式,這包括了1X、2X、4X、8X、16X以及更高速的32X。PCIE 1X模式的傳輸速率便可以達到250MB/S,接近原有PCI接口133MB/S的二倍,大大提升了系統總線的數據傳輸能力。而其它模式,如8X、16X的傳輸速率便是1X的8倍和16倍。可以看出PCI—E不論是系統的基礎應用,還是3D顯卡的高速數據傳輸,都能夠應付自如,這也為廠商的產品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AGP8X的最大帶寬為2。1GB/s,而PCIE16X的采用將使這一數值提升到4GB/s,也許在某些人看來這種性能的提升并不能算是驚人,但事實上這并不是PCIE真正的潛能,實際上PCIE接口還可以工作在全雙工模式下。在這種模式下PCIE顯卡接口將會擁有兩條專用的通道,每一條專用通道只作單向的數據傳輸,因此兩條通道同時工作便可以使PCIE 16x的傳輸速率達到8GB/S。不過有些遺憾的是,這種全雙工模式現在還并沒有得到Intel最新一代芯片組915/925的支持,這主要是由于全雙工模式還有一些技術問題尚待解決。不過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小問題應該很快便會得以解決,我們也期待著PCIE能盡早展現其最完美的一面。 下圖為PCI—Express構架圖。

熱心網友

上面的抄襲的很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