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算得上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可謂空前絕后,記得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以及后來的土耳其帝國都曾橫跨歐亞非三洲,可為什么蒙古帝國就沒有做到呢?

熱心網友

公元1260年4月,以旭烈兀為統(tǒng)帥的第三次蒙古西征,由于蒙古大汗蒙哥在中國四川釣魚城被南宋守軍擊斃而退兵。此時,第三次西征的蒙古軍隊正準備攻打埃及地區(qū)。旭烈兀退兵之時,令切地布花率2萬兵卒,繼續(xù)攻略巴勒斯坦和埃及諸地。1260年,切地布花遣使勸告埃及國王(算端)忽都思投降。忽都思原為突厥人在埃及建立的馬木魯克朝的丞相,國王馬合謀死后,忽都思繼承王位。他收容了從敘利亞逃亡到埃及的札蘭丁臣僚及部隊,在他們的支持下準備與蒙古軍決一死戰(zhàn)。他們不僅殺死了切地布花的使者,并率兵出征。切地布花便親自率軍迎擊,兩軍戰(zhàn)于利利地區(qū)(阿音札魯?shù)拢C晒跑婈犜獾桨<败妶F的伏擊,切地布花戰(zhàn)死,蒙古軍幾乎全軍覆沒。埃及軍乘勝進擊,占領了敘利亞地區(qū)。切地布花的妻室兒女和親族全被俘獲,各地區(qū)的蒙古官員被殺,留在敘利亞的一般蒙古居民退到魯木地區(qū)(幾十年之后,伊利汗國最負盛名的合贊汗痛快地回敬了埃及和敘利亞)。 疾風以為:客觀上講,南宋釣魚城之戰(zhàn)的勝利不僅使南宋多存活了十余年,也拯救了埃及甚至整個非洲(旭烈兀一代名將,如果不是帶領主力退兵,只留偏師經營,埃及實難取勝)。盡管當時的宋人是無心之舉,現(xiàn)在看來,卻的確很有意思。搜索一下“蒙古西征”會有很多資料。推薦一個比較簡潔的: 。

熱心網友

我高中歷史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蒙古人的馬隊打不過非洲人的駱駝".這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蒙古軍隊打到了歐洲多瑙河邊,但蒙古人沒有在沙漠做戰(zhàn)的能力和條件.

熱心網友

限于當時蒙古帝國的地盤太大,沒有一個具體的制度去規(guī)范它,當時的蒙古只是一味的擴大地盤,沒有建立一個像清朝一樣的中央集權的朝廷,統(tǒng)治者無法管理一個龐大的帝國,還有當時帝國沒有海軍,無法越海。當時蒙古只是一個部落,在管理,軍事和制度上還很不完善。

熱心網友

氣候與地理,歐洲的山脈與中東的沙漠、還有海洋,阻止了蒙古人的遠征,蒙古人連印度也拿不下,可見其在熱帶的作戰(zhàn)能力,加上龐大的帝國使蒙古人的作戰(zhàn)精神開始退化了。

熱心網友

地理位置為其一,人力不夠為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