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提起龍舟競渡大多數人知道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而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實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后,他臥薪嘗膽,立志雪恥,于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于在數年后,一舉消滅吳國。后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于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于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于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么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么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并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于紀念某某人云云,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于,這些人杰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 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熱心網友
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而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熱心網友
紀念屈原
熱心網友
當年,大家知道楚大夫屈原投江時紛紛駕舟趕去相救,未果。以后每年五月五大家都劃船來到江上以寄托哀思。慢慢的就形成龍舟賽這種體育活動了。
熱心網友
為了紀念屈原.
熱心網友
紀念屈大夫是后來的說法,按當時情況是為了救屈大夫
熱心網友
開始是很多人在尋找屈原的遺體,大家爭先恐后地劃船,后來就演變為體育運動賽龍舟.
熱心網友
為了紀念屈原.
熱心網友
紀念屈原啊
熱心網友
一種習俗而已
熱心網友
總而言之,端午節里的許多活動,都是為了紀念屈原。比如:吃棕子,賽龍舟,在手腕上系五絲繩等等。賽龍舟就是當年為了打撈屈原的尸體,眾人乘舟,日后就進化為賽龍舟。
熱心網友
對啊,開始是很多人在尋找屈原的遺體,大家爭先恐后地劃船,后來就演變為體育運動賽龍舟啦!
熱心網友
最簡單的回答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熱心網友
好象是記念屈原啊
熱心網友
在河里找屈原的軀體啊。以前都是小舟,沒有大船。后來就變成競賽了。
熱心網友
端午節的來源是因為屈原抱著石頭挑江后,當地的農民就劃著類似龍舟的船去找屈原的尸體,但是沒有找到,最后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最后人們由于找不到尸體,怕魚把尸體吃掉,所以做了粽子吃掉后,那些包粽子的荷葉扔在河里要魚吃荷葉不吃屈原的尸體。所以吃粽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