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CCTV記者:剛才陳局長給我們公布了珠峰高程據,與1975年相比,降低了3。7米,我想問一下,為什么會變矮?謝謝您。   陳邦柱:這次公布的珠峰高程數據與1975年相比,高度降低了。實際上珠穆朗瑪峰地區是一個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這次公布的是珠穆朗瑪峰的峰頂巖石面的高程,以往我們沒有準確地獲得珠峰巖石面 的高程,這次我們是測得了珠峰的冰雪深度,得到了巖石面高程。   為了使大家對珠峰的雪面高程有個了解,我們也同時公布了珠峰峰頂的冰雪深度,這將為今后研究珠峰的升降提供一個比較的基準。   共同社記者:參與測量的隊員人數是多少?這些測量隊員爬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他們在那兒停留了多長時間?聽起來好像他們停留了不到一天。   陳邦柱:參與這次珠峰高程測量的一線外業人員50多人,參與登頂并且進行測量工作的,我們培訓了7位,其中4位是登山人員,我們也進行了測量技能的專業培訓。   另外,我們還對6名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專業測繪人員進行了登山技能的培訓,最后從其中選擇了3人參加這次登頂的測量。如果從準備的時間算起,我們大概歷時半年多的時間。到5月22號,登頂的測量隊員有4人。在那一天,登上峰頂的登山隊員、測量隊員和登山協從人員一共有20多位。   我們的測量隊員當然要登到最高處,否則測量儀器帶不上去,測量的覘標也樹不起來,測量的數據也測不下來,所以測量隊員上到了峰頂。沒有上到峰頂的登頂隊員上到了8300米。在山上,因為峰頂的氣候和各種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所以登山隊員在峰頂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2個小時。他們在峰頂完成測量數據的采集、覘標的樹立、冰雪雷達對雪深的掃描工作,一共停留了接近2個小時。   真正進行測量數據采集、進行測量工作的時間是40分鐘。當然,由于他們樹立了覘標,所以我們山下的6個觀測點對峰頂的覘標進行了連續2天時間的觀測。6個點上,每一個點都獲得了20組以上的高精度的有效數據。當然,這不包括我們在珠峰地區實施的GPS測量、重力測量和水準測量。   香港有線電視記者:這次測量珠峰高程數據比1975年的時候矮了,原因是冰層變薄了還是山的巖石層變矮了,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謝謝。   陳邦柱:你提的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實際上已經回答了。珠峰是否變矮,現在還不能得出結論。因為在珠峰的歷次測量活動當中,有測量技術的進步程度問題,也有珠峰峰頂冰雪深度的測量精度問題,還有珠峰本身的地殼運動造成的問題。所以,在歷次測量獲得的不同的數據當中,還不能夠完全得出珠峰變矮的結論,應該通過地學專家的研究作出準確的判斷。   你提的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實際上已經回答了。珠峰是否變矮,現在還不能得出結論。因為在珠峰的歷次測量活動當中,有測量技術的進步程度問題,也有珠峰峰頂冰雪深度的測量精度問題,還有珠峰本身的地殼運動造成的問題。所以,在歷次測量獲得的不同的數據當中,還不能夠完全得出珠峰變矮的結論,應該通過地學專家的研究作出準確的判斷。當然,還有一個因素,由于珠峰是一個特殊的高寒地區,所以在峰頂沒有埋設測量標志,每一次我們去測量的覘標位置都會有微小的差異。但是可以說,我們目前公布的這個數據,是迄今為止最精確、最可靠的。   這次珠峰測量的技術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技術方案,也有當代測繪發展的高新技術的方案。與1975年相同的就是傳統的三角高程測量,這是從技術路線上相同的。但是也有新的進展,一是光電測距,大家在直播的時候看到覘標上掛有棱鏡,這就是和1975年不同的技術;二是采用了當代最先進的GPS技術;三是我們采用了冰雪探測雷達,對峰頂的冰雪進行了嚴密的測定。   我們把傳統的測量技術和當代先進的GPS技術結合起來,把測量的數據進行了加權處理,最后互為參考,互相通過權重的分配得出精確的數據,應該說比1975年在技術上是上了一個很大的檔次,精度比1975年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我們剛才公布的精度是正負0。21米的巖石面高。 。

熱心網友

一是海平面升高二是峰頂冰雪融化三是測量誤差

熱心網友

第一,就向人老了一樣第二,原來測的不準確

熱心網友

山頂的冰雪融化了地殼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運動,遠古山與川的更替時有發生,到現在這樣的活動也在進行。海拔是以海平面為基準的,這些年海平面有所上升,山的相對植就矮些了。

熱心網友

一是海平面升高二是峰頂冰雪融化三是測量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