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花,豈能輕易凋謝?■ 本刊記者 李 蒙標題:大學生自殺調查導語:自殺,已取代突發疾病和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近日,本刊記者調查了今年北京高校多起大學生自殺事件,并就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的話題,采訪了有關專家,他們的見解發人深思…… 大學生自殺,越來越沉重的話題今年4月22日下午4時,一名北大中文系二年級女生面無表情地站在理科2號樓的9層天臺上。因為平時經常有人到天臺欣賞風景,一位在走廊上看到她的同學并沒在意。但當他從9層乘電梯到1層,剛一出電梯門,就看到這名女生已躺在天井地上。他們幾乎是同時下來的,一個年輕的生命在我們不經意間悄然墜落了。同班同學們最后一次見到她,是在下午1時左右,當時未發現她有任何異樣。但事后回想,兩天前,她曾向較親密的女同學提起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也有失眠、唉聲嘆氣等征兆,只是都沒引起大家的注意。半個多月之后,5月13日,北大醫學部大三學生張金金,在成都雙流機場跳天橋自殺。張金金是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臨床專業8年制本碩博連讀生,2001年入學,因為精神抑郁曾休學一年。她患有甲亢,這影響了學習成績,學習成績下降又加重了抑郁。她自殺前和媽媽發生爭吵,她想回學校,而她的媽媽卻給她買好了回宜昌老家的機票,并強行把她拉到機場。她的同學事后回憶說,“她是獨生女,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和父母缺乏溝通,對父母態度很粗暴,經常看到她摔掉父母打過來的電話。”又過了兩個多月,7月25日晚8時,北大33號宿舍樓,一名02級心理系本科男生從5樓宿舍的陽臺跳樓身亡。第二天上午,33號宿舍樓東側的地面上,仍留著警方在地上畫的死者墜地后的形狀,旁邊還留有一只沾著血跡的拖鞋。從地上畫的線條,可以推斷出死者為側身落地,四肢緊縮。在國內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接二連三發生自殺事件,難怪有人好奇地問:北大怎么了?其實并不僅僅是北大, 2月12日,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的科研樓上,20歲的小彭高喊了一句“死亡也是很快樂的事”,然后縱身跳下。6月4日下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系一名大二女生從學生公寓4樓跳下身亡。21日,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三年級學生張乃健,從學校中心教學樓13層的廁所窗戶跳樓自殺。8月26日清晨5時許,中國地質大學一名大三女生從知春路錦秋花園小區23樓墜亡……今年2到9月,北京高校自殺的大學生已有14人,去年全年自殺的大學生為15人。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紀宏教授在1378名大學新生中做過的一份調查結果就顯示說,偶爾有自殺想法的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25%,經常有此想法的占7%。2004年底,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02級學生程小龍對大學生自殺狀況展開調查,他在北京聯合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發放了200張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6%的大學生偶爾有過自殺念頭。《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說,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至3000美元時,是社會矛盾最集中、個人心理壓力最大的階段,我國各行各業、各類人群心理壓力普遍加大,整體自殺率急劇上升。同10年前相比,自殺已經取代突發疾病和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是高校工作的薄弱環節,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強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工作。
熱心網友
自殺通常是15歲到34歲人群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之一。對于年輕人來說,離開家去上大學是生活中的重大轉變,比如離家帶來的孤獨感、擔心上學給父母帶來經濟負擔、與室友或其他人發生矛盾、擔心成績不理想害怕失敗、對學校課程安排不滿意、擔心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等。如果學生承受的壓力超過了其應對能力就會出現心理危機,甚至使學生產生自殺的想法。 心理壓力超過應對能力是有征兆的,如果這種表現存在越多且持續時間越長,就表示越需要幫助。老師、同學等都應該注意身邊學生的心理危機苗頭。心理危機的表現包括:直接表露自己處在痛苦、抑郁、無望或無價值感中;易激惹,過分依賴,有持續不斷的悲傷和焦慮,常常流淚;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經常缺勤;孤僻,人際交往明顯減少;無緣無故地生氣或與人敵對;酒精或毒品的使用量增加;行為紊亂或古怪;睡眠、飲食、體重明顯增減,過度疲勞,體質或個人衛生狀況下降等。 在我國的多數大學,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提高早期識別與處理患有抑郁癥的學生及預防處理自殺行為的發生方面承擔著主要的責任,不僅需要學校內部的培訓,也需要從外界獲得技術支持來培訓專業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