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個人養老賬戶新政是損私肥公 -------------------------------------------------------------------------------- 作者: 來源:證券時報 發布日期:2005-11-18 9:33:00 個人養老賬戶繳費制近日爆出大新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在解讀“十一五"我國勞動保障政策時表示,為了與做實個人賬戶相銜接,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   單位繳費不再劃入,由職工個人全部買單,即使就按個人繳費8這個封頂比例計算,這也意味著個人養老金賬戶變相損失了個人繳費工資總額3這部分;況且,在目前全國不少地區,由于企業職工收入微薄,實際上個人繳費比例遠未達到8,其中企業負擔了個人賬戶中的一大部分。新政實施的話,這部分個人賬戶的變相損失也就更多。  眾所周知,我國職工個人養老賬戶一直在空轉,截至2004年底,中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規模累計已達7400億元,而且每年還會以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加。國家此次擬對個人養老繳費基本制度“大動干戈",就是為了填補這一巨大窟窿。問題是,這一拆東補西、損私肥公的做法,不要說帕累托最優,連次優選擇都談不上。依筆者之見,這實在是個孬主意。  目前我國7000多億個人養老賬戶資金被“挪用",與當初的制度設計絕對脫不了干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的養老保險、退休是由單位和國家包下來的,到我國開始建設養老保險制度時,已退休老職工和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都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那么他們的養老錢從何而來?在當前我國養老保險缺乏雄厚資金積累的情況下,這個任務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職職工肩上。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提前退休等原因,用現在人的錢支付上一代人的養老金的現象也就日益嚴重,這樣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就變本加厲。  因為政策的原因,現有職工再次成了社會轉型成本的買單者,他們的福利被變相剝奪,因為養老賬戶空轉并不是他們的錯。更讓人擔心的是,此種涉及社會保障的一個基本性制度變革,到底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有沒有經過充分論證?是屬于腦筋急轉彎,還是因為某些學者的閉門造車?應該說我國的公共選擇制度正逐步邁向成熟,大到水電煤氣,小到一張景點的門票,基本都要舉行聽證,以示對全體公民福利的尊重。同個人所得稅調整一樣,個人養老賬戶同樣關乎到幾億人民的利益,有關部門說調就調,說調多少就調多少,這到底有何依據?是否存在程序上的不當?  做實個人賬戶這點沒錯,問題是如何補上這個窟窿。犧牲現有大部分職工的福利,以滿足另外一部分人,這肯定說不過去。即便這項制度強制實施了,由于今后職工個人養老賬戶總額會實際減少,其退休后所領到的養老金也會相應縮水,結果現有退休職工“老有所養"問題勉強解決了,但下一代或下幾代的養老問題同樣會很突出。再說,目前相當多職工由于收入不高,并不太愿意參加社保,如果個人賬戶改由職工本人全部負擔,他們可能更不舍得繳這個8了,這樣社保也就失去了其應有本義。  做實個人賬戶的途徑并非“華山一條道。"既然屬政策原因,政府就應主動買單,儲備財力,加大對社保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如發行社會保險債券等;另外還可以拓寬投資范圍,提高投資收益,讓養老基金保值增值,這些都是比較可行的辦法。政策的制訂要多方考慮、長遠打算,而不是從現有職工的福利上打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