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在進攻時怎樣排出隊形,兵和兵之間相隔多遠?班怎樣進攻?排怎樣進攻?連怎樣進攻?
熱心網友
這是德軍的作戰方式:裝甲兵的戰術隊列簡述 通常德軍在一場開始前會先進行全面的戰地偵察。戰場整體偵察由空軍,陸軍集團軍或者軍直屬飛行偵察中隊完成。而戰地局部偵察則一般由裝甲師或裝甲擲彈兵師內的裝甲偵察營(Panzer Aufklarungs Abteilung) 負責。其主要裝備裝甲車,半履帶車和其它車輛,強調高機動性。偵察部隊的職責是偵測敵軍陣地位置,部隊部署情況和搜索適合裝甲部隊行進的道路,炮兵以及反坦克炮安置的位置,可以架橋或者渡過突擊艇的渡口等等。而裝甲擲彈兵部隊在徒步行進中,也要適當進行偵察。通常分為兩種:1. 搜索(Späher)---在一個裝甲擲彈兵排前進時,每排由2-3名擲彈兵擔任搜索員(Sicherer)。搜索員應當在排之前200-400米之處。他們的任務是暴露敵人的陣地,通常的方法是誘使敵人開火。2.巡邏(Spähtrupp)---由裝甲擲彈兵連負責,根據地形和戰術情況的不同每次進行1到數次巡邏。而每次巡邏由1名巡邏隊長(Spähtruppführer)和3-6名擲彈兵組成。每支巡邏隊將定時派出一名巡邏兵回到連部報告。而巡邏隊長應當學會如何使用無線電方法將信息傳達。在必要情況下,巡邏隊甚至可以借用一名連部的無線電或電話操作員同行。每支偵察巡邏部隊在完成任務時都必須能夠清晰準確的回答以下5個基本的問題:1、Wann ---何時進行的偵察?2、Wer—誰進行的偵察?3、Was—偵察到了什么?4、Wie—是如何去偵察的?5、Wo—在何處進行的偵察?(這也是德軍軍事理論中的精華之一---“Frage und Antwort”,“問與答”。由普魯士時期軍官團所創,用于各兵種,目的是明確部隊的作戰目的和培養各級官兵對于任務認識的條理性和準確性。)從大戰中后期開始,由于其高度的機動性,裝甲偵察營的作用顯得越發重要,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任裝甲兵總監后第一次向希特勒所作的備忘錄中甚至提出到“裝甲偵察營已經成為可裝甲師的后繼者”。足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戰斗正式打響后,德軍一般采取以下幾種攻擊方式(Gefechtsdienst):側翼攻擊(Der 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隊在正面牽敵,裝甲部隊及機械化快速機動部隊對敵軍兩翼進行攻擊。正面攻擊(Der 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隊進行正面突破。包封式攻擊(Der Umhüllungangriff),同時采取側翼和正面攻擊,一般在我方兵力占優的情況下使用。遠距離穿插攻擊(Der Flügelsangriff),以長距離的運動盡量深入攻擊敵人主要戰線后方。包圍(Der 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隊迂回敵軍側翼,攻擊其后方陣地,擾亂防御,并形成合圍之勢,然后緊縮殲滅之。攻擊方式的使用則依據德軍戰地指揮官對戰地地形,敵軍兵力部署以及我方可用攻擊力量等因素來決定(德軍在理論上延續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傳統:既認為上級對戰場上的指導部署只要提及大原則與戰略目標,其它戰術細節則由中下級軍官自行判斷裁決,而整個大戰期間德軍一直都強調希望各級指揮官都能擁有這種勇于判斷和負責的特質。)。而無論使用何種方式,其坦克/步兵突襲戰術都十分相似:坦克被用于突破防線和攻擊敵炮兵陣地及指揮所。步兵伴隨坦克,主要任務是消滅敵反坦克武器和步兵。敵軍坦克則主要由隨行的自行反坦克炮來對付。突擊的先鋒一般是一個裝甲師的裝甲團(或者是一個裝甲擲彈兵師的裝甲營)。在大戰初期,德軍攻擊的標準形式由3個攻擊波組成,盡管有一些變更,但是基本戰術是一致的:第一攻擊波是由坦克組成推進線。通常使用的陣型是“鈍楔式隊型(Stumpfkeil),一個營的2個裝甲連并排前進,之間的間距大約在200-300米內,每連掩護前線400-500米的范圍。營部在先鋒的2個裝甲連后方500米,第3連和第4連作為預備隊,在營部后方900-1000米排成兩列縱隊隊型。先鋒的裝甲連首先要盡快突破至敵炮兵和反坦克防御陣地。如果遇到激烈抵抗,先鋒連應當迂回,或者由營指揮官增派其它連的坦克來支援。坦克步調一致的推進,隨時都要盡可能依靠地形來掩護。后方梯隊則為前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當領頭的坦克抵達理想射擊點后,馬上開火再為跟進的坦克掩護。這種“交互越進”(Das Bockspringen)的前進方式是德軍在二次大戰中最為基本的坦克進攻戰術,這要求作戰官兵擁有高度的作戰素質和合作精神。通常德軍一個團內最好的坦克都會放在第1攻擊波,而由于第一波的角色都會由第一營擔任。第二攻擊波負責為第一攻擊波提供火力支援,其包括第1營剩余的或第2營的坦克部隊以及伴隨的搭乘Sdkfz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第二波主要攻擊殘余的敵反坦克陣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和機槍等等。第三攻擊波,包括第2營內其余坦克和剩下的裝甲擲彈兵,用于鞏固第一波取得的戰果,清掃突擊部隊迂回的敵抵抗力量和為先鋒部隊預備。大部分第三波的裝甲擲彈兵都是搭乘卡車的,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橡皮擲彈兵”。。
熱心網友
如果出現步兵獨立作戰的情況,步兵班的士兵之間以能互相觀看對方并給予火力支援為距離,但也要看戰場情況,從幾10米至1公里不等;其隊形有正三角、后三角、左斜線、右斜線等近10種。排、連的距離可加大,各班、排之間的距離用火力封鎖,以便于指揮電臺通信為準;隊形與班相差不大,但均要保留三分之一左右的機動兵力。
熱心網友
你說的是小米加步槍時代,現在已經是高科技信息時代,大規模作戰已經被淘汰,那樣只能讓士兵成為靶子.現在講究的是精確打擊,各軍兵種協同作戰,陸海空二炮立體作戰.
熱心網友
如果是一個班獨立作戰,要看情況而定,是否有狙擊手,是否有地雷等,都需要考慮.一般要和裝甲部隊作戰,步兵要么就跟在裝甲車后面,要么是在兩側對付敵方的反坦克手,其他排連進攻和班差不多.
熱心網友
步兵應該不會單獨出戰,應該會和裝甲車隊一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