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現在7個月了,在5個多月時,腹瀉1個來月,吃了不少藥,已經好了,但前不久又開始腹瀉,現在每天在3此左右,不是特別稀,到兒童醫院也開了要了,效果不明顯,請問有沒有別的辦法?
熱心網友
你沒有說孩子的現在的飲食狀況,通常以鮮奶為主食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添加米粥和菜類等調整.另外,小孩子睡覺容易踹被子,涼到肚子,造成這種情況.無論什么原因,你可以試試下面的辦法:每天給他吃蒸熟的蘋果一個,分為5~8次吃,兩三天應該見效.祝愿你的寶寶健康成長!
熱心網友
已經7個月的嬰兒,根據一般臨床經驗:母乳喂養易易發生,但不要驚慌,須謹慎孩子是否感冒?喂奶時間是否規律?是否能安靜睡眠? 嬰兒腹瀉種類繁雜,情況較多.注意其持續時間,如果在3天內腹瀉停止,屬嬰兒生理變化正常現象;如果持續時間較長,盡快去專科醫院進行治療. 如果是母乳喂養,請注意母親的飲食、是否用藥? 是否可以借鑒?謝謝
熱心網友
我的孩子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情況,如果你的孩子是母乳喂養的話,可能是母乳營養價值太高孩子吸收不了的原因,我的意見是不要給孩子吃藥(小孩子最好不吃藥),而是要改善母乳的質量,你應該去看中醫,對癥下藥,吃過藥后孩子的腹瀉應該會見效,我就是采用的這個辦法,很有效。
熱心網友
吃母乳的孩子大便比較稀.可以給孩子吃點"斯密達",主要有長內壁粘膜的功能.我女兒小時候也拉稀,只不過沒有你家孩子拉得那么久,吃了點"斯密達"就好了.如果口腔潰瘍,也可以用棉簽沾些"斯密達"涂抹上,好得也快.不過要是一直這么拉,那孩子可受大罪了,還是得去醫院,先制止住,再中醫調理一下.
熱心網友
吃愛嬰樂奶粉!防腹瀉的!
熱心網友
去醫院
熱心網友
據我的經驗,7個月左右的孩子如果吃不飽也會拉肚。請注意!
熱心網友
有個偏方.吃一種魚粉,吃了就好!預防秋季腹瀉很管用的,好象叫"維力"什么的,我忘了,是一種定貨,送上門的產品!
熱心網友
嬰兒腹瀉有傷食型、風寒型、濕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癥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有腹脹腹疼、瀉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薺菜湯:取鮮薺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蘋果湯:取蘋果1只洗凈,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適用于1歲以內的兒童,大于1歲者,可...
熱心網友
嬰兒腹瀉有傷食型、風寒型、濕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癥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有腹脹腹疼、瀉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薺菜湯:取鮮薺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蘋果湯:取蘋果1只洗凈,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適用于1歲以內的兒童,大于1歲者,可吃蘋果泥。 風寒型腹瀉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氣少、腸鳴腹痛,或伴有發熱、鼻塞流涕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姜茶飲:取綠茶、干姜絲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代茶隨意飲服。 糯米固腸湯:糯米30克(略炒),山藥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調服。 濕熱型腹瀉有大便如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黃少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烏梅湯:烏梅10只,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數次。 橘棗茶:取紅棗10只,洗凈晾干,放在鐵鍋內炒焦,取潔凈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后代茶飲,每日分2次服。 脾虛型腹瀉有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后便瀉、面色蒼白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胡蘿卜湯:取鮮胡蘿卜250克洗凈,連皮切成塊狀,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欽.每日分2~3次。 栗子湯:取栗子3~5枚,去殼搗爛,加適量水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味,每日分2~3次。嬰兒腹瀉腹瀉是指水瀉,大便比較軟不是腹瀉。嬰兒吃了太多的糖以及在斷奶時的腹瀉不是大問題。嬰兒腹瀉時又嘔吐、發熱,就要趕快去看醫生。水瀉會引起失水,如發現嬰兒有下列脫水現象: 眼眶下陷、口干、囪門下陷、 3小時未曾小便,立即送醫院。如醫生認為不必住院,可以回家療養。 第1天停止喂奶,代以葡萄糖水(1升水中加葡萄糖3 湯匙、食鹽半茶匙)。 第2天如病情好轉,喂1/5奶加4/5葡萄糖水。 第3天喂2/5奶加3/5葡萄糖水。 第4天喂3/5奶加2/5葡萄糖水。 第5天喂4/5奶加1/5葡萄糖水。 第6天恢復正常喂奶。 喂母奶也要按照上述比例,為避免奶脹,可把多余的奶擠掉。一個體重3.5公斤的嬰兒每天大約需要0.5升的液體。 體重增加1公斤要增加100—120毫升的液體。體重10公斤 的嬰兒每天要飲大約1.5升的液體。為防止因腹瀉或嘔吐脫 水,要每小時加喂一次水。 嬰兒腹瀉的家庭護理方法 《嬰幼兒疾病防治百事通》 嬰兒腹瀉是2歲以下小兒的常見病,習慣上叫消化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00萬兒童死于腹瀉病。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①喂養不當,喂食不定時,量忽多忽少,食物成分不適宜,過早地喂大量的淀粉或脂肪類食物,或突然改變食物的種類和斷奶,都可引起消化紊亂而發生腹瀉。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的發病率高。②護理不當,常是因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或因氣溫高,孩子受熱,出汗過多,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減少,不能適應食物在質和量上的較大變化,均可引起腹瀉。③感染引起小兒腸炎而腹瀉。多是因小兒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常見的致病菌有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等。 病毒性腹瀉大多在秋季流行,所以又叫秋季腹瀉。小兒患感冒、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時,也常伴腹瀉。腹瀉可分為輕微和嚴重兩類。輕微的大多由飲食不當引起,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大便呈黃綠色,或呈蛋花樣,患兒精神好。嚴重的多是由細菌或病毒直接引起的腸道炎癥,伴有高熱。若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大便腥臭,含較多粘液,多在4、5、6月發病;由病毒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9、10月,常伴呼吸道感染,大便呈白色水樣。嚴重腹瀉的大便每天在10次以上,患兒精神差,尿少,皮膚失去彈性。嬰幼兒腹瀉時,應及時去看醫生。治療的關鍵是配合醫生做好家庭護理。一般治療主要包括防止小兒脫水失鹽。 脫水是指體內缺乏水分,因而使皮膚干燥,缺乏彈性,兩眼下陷,前鹵凹陷,尿量減少,哭時無淚。腹瀉最容易造成脫水,所以要多喂水,勤喂水。如腹瀉不止,伴有嘔吐,進水困難,脫水難以糾正,就應立即送往醫院診治。病兒腹瀉時,胃腸道需要休息,應該減少進食。母乳喂養的嬰兒,要縮短每次喂奶的時間,以減少奶量。吃牛奶的嬰兒,也要減少奶量或多加些水,使奶稀些。有時要8-12小時不給吃東西,只能喂些水,這就是所謂的“饑餓療法”。對腹瀉的病兒,要特別注意預防臀紅。每次大便后要立即更換尿布,用溫開水洗凈臀部。如已有臀紅現象,就得按照臀紅護理要求去做。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專門研制了一種“口服補液鹽”,叫ORS,因腹瀉的孩子不單缺水,也缺食鹽,如單飲水,口更干,故必須在水中加鹽。可將口服補液鹽加溫開水,分次給孩子喂服。飲食也要注意,喂母乳時,可將每次喂奶時間縮短,間隔延長;喂牛奶者,可改為一半牛奶一半米湯。腹瀉重者可禁食6小時。已開始吃飯者,改吃清淡的粥。由病毒引起的腹瀉不可用抗生素,護理好者10天左右可自愈;細菌引起的腹瀉要服抗生素。一般不用止瀉藥。小兒腹瀉也可用中藥:茶葉10克,雞內金10克,陳皮10克,先將茶葉微炒,其后三藥同煎,加糖喂服患兒,每日3~4次,每次3毫升。單純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可采用激光照射穴位:天樞、足三里、內關、中脘等,每天一次,每次2~4個穴位。 嬰兒腹瀉比較常見,但并非不能預防。嬰兒腹瀉主要與母乳喂養的方式以及輔食添加不當有關。在生活中在這兩方面多加注意,就可以避免腹瀉的發生。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飲食衛生。母乳喂養的孩子應注意母親乳頭的清潔,哺育前應用干凈毛巾仔細擦洗乳頭;人工喂養的孩子應注意奶具嚴格消毒,配奶前應先將雙手洗凈,喂剩的奶液最好丟棄,以免變質。輔食添加。孩子到了4—6月就可以開始添加輔食。由于嬰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調節功能差,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所以開始添加輔食時應注意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半流食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特別是脂肪類不易消化的食物不應過早添加。飲食規律。1歲以前的幼兒每天可以吃5頓,早、中、晚三次正餐,中間加兩次點心或水果。喂食過多、過少、不規律,都可導致消化系統紊亂而出現腹瀉。隨季節調節。注意根據天氣的變化隨時增減衣物,避免使腹部著涼。
熱心網友
是不是吃母乳的?通常吃母乳的嬰兒容易腹瀉,按四川、重慶老百姓的話說是不容易“系肚兒”。建議到兒童醫院做大便化驗,根據結果進行相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