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3。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過程?建國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隨著經濟體制的發展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以適應不同經濟體制下宏觀決策和宏觀監督的需要。整個變化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O-1984年,為實施MPS體系階段。它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在過去的經濟管理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這一核算體系的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一是生產統計范圍太窄,側重于反映物質生產,不能反映非物質生產部門發展的情況,同國家加快發展社會科技事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側重于反映實物流量,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三是側重于生產核算,分配、消費、積累等方面的核算比較薄弱,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情況,同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狀況及結果和進行總體平衡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核算體系。第二階段,即從1985年一1993年,為MPS和SNA體系共存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階段,它與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相適應。我國在繼續執行MPS體系的同時,從1984年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家統計局于1985年第一次計算國民生產總值。這期間由國家統計局牽頭,國家計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共同協作,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次試點,于1992年設計出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針對舊體系的不足,新體系擴大了核算的范圍,充實了核算內容,改進了核算方法,提高了國際對比能力。其主要特點是兼顧兩大體系的要求,可進行兩種體系的相互轉換。但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2年文本)》仍然帶有深刻的MPS核算體系的痕跡。第三階段,即從1994年開始,進入和國際通行的國民帳戶體系(SNA)接軌的階段。。

熱心網友

建國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隨著經濟體制的發展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以適應不同經濟體制下宏觀決策和宏觀監督的需要。整個變化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O-1984年,為實施MPS體系階段。它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在過去的經濟管理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這一核算體系的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一是生產統計范圍太窄,側重于反映物質生產,不能反映非物質生產部門發展的情況,同國家加快發展社會科技事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側重于反映實物流量,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三是側重于生產核算,分配、消費、積累等方面的核算比較薄弱,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情況,同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狀況及結果和進行總體平衡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核算體系。第二階段,即從1985年一1993年,為MPS和SNA體系共存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階段,它與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相適應。我國在繼續執行MPS體系的同時,從1984年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家統計局于1985年第一次計算國民生產總值。這期間由國家統計局牽頭,國家計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共同協作,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次試點,于1992年設計出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針對舊體系的不足,新體系擴大了核算的范圍,充實了核算內容,改進了核算方法,提高了國際對比能力。其主要特點是兼顧兩大體系的要求,可進行兩種體系的相互轉換。但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2年文本)》仍然帶有深刻的MPS核算體系的痕跡。第三階段,即從1994年開始,進入和國際通行的國民帳戶體系(SNA)接軌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