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當今坦克的炮塔裝甲是越來越厚,越來越多地模塊化,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太明白,在戰斗中,敵方為什么要偏偏打你炮塔裝甲部份呢??車體不是一個更大更薄弱的環節嗎,對比一下側面,車身最外側是防護裙板后面是空間,空間后面是車本體,就算側裙護板加車體殼,它的厚度也不極炮塔的一半厚,請問要是炮蛋沒瞄到炮塔上,瞄到了車體,那理論上能擊破400一500毫米裝甲的坦克炮,都能輕易擊入坦克車體,那么,現在一味頭重體薄的坦克是否要注意防護是全面的這個問題呢?!

熱心網友

坦克是個進攻性武器,它的作戰特性決定了它的敵人主要是前方,其次是側面,而后方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在作戰中坦克可以成為作戰隊形,相互掩護,確保側翼安全。因此在坦克設計時,就主要對正面的裝甲有重點的加厚,側面較薄,后方最薄。 坦克在靜止時,無論是在進攻前或防御時一般都有掩體,或利用地形地物來掩護自己,但隱藏的前提是必須能夠隨時發揚火力,要求火炮的射向前的障礙必須掃清,這樣炮塔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在敵火前,成為敵火的主要攻擊目標,而炮塔集中了坦克的主要戰斗人員和戰斗設備,因此炮塔的正面又成為防護中的重點,象M1A2的貧鈾裝甲就在火炮的兩側。 坦克在行進時,履帶翻卷泥土,加上風扇的鼓吹,車體四周會塵土飛揚,形成一種塵土屏障,再加上排氣管的濃煙,遠方基本看不清車體的具體位置,但高昂炮口的炮塔和不時冒出怒火的炮口卻清清楚楚,成為打擊的目標,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坦克有生命力,炮塔正面的裝甲都是各國設計坦克師設計坦克時認真考慮地方。當然,坦克的側方、后方、底部和頂部,包括炮塔頸部,都是坦克的薄弱環節,我衷心期望你能在未來戰爭中,能時刻尋找時機,專門攻擊敵坦克的薄弱環節,把敵人的烏龜殼全部消滅掉。。

熱心網友

坦克不是靶車,除非它的乘員是??子。打坦克是技巧,不是裝甲厚就可以橫行。二戰時蘇軍用美制“謝爾曼”打德國“虎”就是很成功的戰例。

熱心網友

坦克是個進攻性武器,它的作戰特性決定了它的敵人主要是前方,其次是側面,而后方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在作戰中坦克可以成為作戰隊形,相互掩護,確保側翼安全。因此在坦克設計時,就主要對正面的裝甲有重點的加厚,側面較薄,后方最薄。

熱心網友

坦克和灰熊兩位仁兄分析的很有道理,小弟參加過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對抗演習,實踐證明作戰中,坦克很少有機會把相對薄弱的側面和后面暴露在敵軍火力威脅之下,當然對武裝直升機則另當別論,正因如此直升機才被稱為坦克克星,據我所知目前各國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熱心網友

支持“老坦克”的回答,在大規模坦克戰中完全是這樣。而在敵坦克進入我縱深后我敢死隊的反坦克火箭筒、單兵反坦克導彈,反坦克地雷、反坦克跳雷都可以置敵坦克于死地。我們已不止一次看到伊拉克反美武裝的地雷將美軍的M1坦克炸得稀爛嗎?

熱心網友

我先來說一下在現代戰爭中坦克被命中后各部位的被命中概率:正面 60%;側面(兩邊)35%;后面 5%。從以上數據來看大多數炮彈或導彈攻擊的部位實在車體正面(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是相當可觀的)所以現在坦克在研制時特別注重正面的裝甲厚度,但卻不能顧及全面,車頂部分大體上和車體側面厚度相同,而車頂占正面的比例也不小(約占40%左右)所以是一個不錯的攻擊部位。當然不只是車頂,車體側面也是一個很好的攻擊目標,而且現在不少國家都裝備了專門攻擊側甲的導彈。

熱心網友

地型考慮過嗎,運動中的坦克,車體是那么也打的嗎,而且也不是太高,而且戰斗中坦克是正面朝敵的,那有那么多機會把側面亮給你打.

熱心網友

坦克兄在裝甲部隊待過嗎?連我都不能回答得如此詳細

熱心網友

側面不給你打中的機會,先消滅你。

熱心網友

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與炮塔是一樣的,而在大規模交戰中想打擊坦克的側面也不是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