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可往,我亦可往
熱心網友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1。這段話可以作為對漢武帝上面的觀點的注解。在古代中國,“寇”所處的地方多數(shù)是蠻荒之地,特別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很多情況下都生活在只能生長青草的草原上,同這樣的“寇”作戰(zhàn),確實是“日費千金”,所以《孫子兵法》說:“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通常說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可能會導致國家的滅亡。古代中國的統(tǒng)治者們在勞師遠征前都會權衡,如果獲得的綜合收益不足以彌補國家在戰(zhàn)爭中付出的消耗,那么“寇往”,“我不可往”。2。從戰(zhàn)術的角度來看,“寇”所往的地區(qū)多半是他們的根據(jù)地,他們到中原來掠奪,本身已經加強了自己的力量,搶到了足夠的財物和糧食。而隨著中原軍隊的追擊,我軍的運輸線也在延長。“寇”不斷得到自己民族的供給,同時游牧騎兵需要的給養(yǎng)也比漢族步兵少得多。這樣幾千里追下來,我軍根本就不會取得任何戰(zhàn)果,還有被全殲的危險。3。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條件下,中國也不能“寇往,我亦可往”。除了上面所說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層面的分析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軍的技術力量。中國屬于大陸國家,以陸軍見長,如果在海上和空中與外敵較量,我軍沒有必勝的把握。即使勝利,由于我軍沒有遠程投送力量,陸軍不能深入到敵人本土作戰(zhàn),還是做不到“我亦可往”。綜上所述,“寇往,我亦可往”是漢武帝在技術對等,兵力超越對方,國家綜合實力強大的條件下,提出的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這一口號的背后,是由漢朝的先進技術和當時天下第一的綜合國力支撐著的。我們今天要重新回到這個起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熱心網友
適合。
熱心網友
不適合中國現(xiàn)行外交政策
熱心網友
現(xiàn)在,國力不行,這句話說的太早了啊!在過個10幾年吧!我們現(xiàn)在需要‘臥薪嘗膽’。不過我們國家應該有個強硬的領導!
熱心網友
國力不??,什么都是空話。
熱心網友
打日本嗎?當心臺風,好幾次都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