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自以為豪的武士道精神到底是啥鳥樣?還有當年中國是誰說不要戰爭賠款的?要具體的過程!

熱心網友

日本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時代后期,尤其是在進入鐮倉、室町時代以后,日本封建統治階級中出現了貴族與武士的身份區別。到11世紀逐漸形成了地區性的龐大的武士集團。 “武士道”的說法是出現在日本江戶時代,最初它被稱為“武士之習”、“兵之道”或“弓矢之道”。武士素來以武士道為最高準則。所謂武士道就是武士的道德和行為規范。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堅毅、簡樸、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關于武士道精神的目的,有資料表明它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規章很接近:為戰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將他們由受雇殺手的地位加以升華。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武士,在考慮自己的行動時,根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對一切來說,還在其次,怎樣讓自己的行動發揮效用才是正道。 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綿延了一千多年,它逐漸積淀在這個民族內心的深處,由此形成了日本民族獨特的“恥”文化,所謂“恥”就是不可做出丟臉的事。新渡戶稻造博士在他的著作《武士道》中說:武士道即對自己的良心負得起恥的責任。這就對武士的行為提出了一個道德規范,要求武士承擔起對主人的忠和對家族的孝,哪怕是在無法完成的任務前剖腹自殺,也要保全住自己的名聲。這成為日本民族性的要求,如果一個武士背叛了這樣的要求,那么整個社會也會拋棄他。 新中國成立后,中日兩國一直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中國也沒放棄向日本索取賠償。踏入70年代,中日關系才產生變化。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臺灣當局22年來竊據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歷史從此寫下句號。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走上實現正常化的軌道。隨著這些事件的發生,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也就促使日本開始積極謀求與中國建交。 1972年4月,東京成立了‘促進恢復日中邦交聯絡會議’。7月7日,自由民主黨新總裁田中角榮宣布要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中國表示歡迎。8月,中國上海舞劇團訪問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轉告說,田中首相決定為中日外交正常化訪問北京。中國隨即宣布周恩來總理表示歡迎,并向田中角榮首相發出訪華邀請。 1972年9月25日,田中一行到達北京,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等人到機場歡迎。25日至28日,周恩來與田中角榮進行了4次會談。27日晚,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田中角榮,雙方進行了認真、友好的談話。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宣布結束戰爭狀態,并從即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聲明》宣布:‘自本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布結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在《聲明》中,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并堅持遵守《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規定(也就是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聲明》宣布:雙方決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關系并盡快互換大使;同意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以及政府間的貿易、航海、航空、漁業等協定為目的的談判;決定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 同一天,大平正芳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代表日本宣布‘日臺條約已失去意義’,日臺全面斷交。 。

熱心網友

1武式道原名武氏道,武大郎所創能好到哪去。2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