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山裝”曾被稱為中國的“國服”,它的創制成了近代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大變革。在“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院李堅副教授提出新說:“中山裝的誕生與寧波籍紅幫裁縫密切相關”,“第一款正式的中山裝是由‘紅幫’人物王才運根據孫中山的要求于1916年縫制而成。”   據李堅介紹,中山裝的雛形問世于19、20世紀之交,當時日本服裝界的華僑界張方誠等人設計的一款中山裝為直翻領,胸前7粒紐扣。此后隨著西服進入中國,人們將專門縫制西服的裁縫師傅稱為“紅幫裁縫”。王才運就是當時“紅幫裁縫”的重要人物。1916年,王等人應孫中山之請,在此前的基礎上,結合孫的意見進行了改進:將前襟7粒紐扣改為5粒紐扣,以象征“五權憲法”;改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式,稱為“筆架蓋”,象征中國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識分子;袖口4粒紐扣改為3粒,象征三民主義。

熱心網友

中山裝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男式禮服的代表性服裝。 孫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間,看到日本學生所穿服裝簡單樸素、方便、靈巧、大方,于是他就將這種學生裝的領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單立領,前身門襟九個扣子,左右上下四個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帶縫,中腰處有一腰帶。這就是最早的中山裝。 辛亥革命后,關于革命黨人該穿什么服裝問題曾展開爭論,孫中山主張穿廣東便服,把直領改為翻領。服裝師就根據孫中山的建議,設計了一種四個口袋的翻領上裝。孫中山自己帶頭穿。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服裝稱為“中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