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40歲的女人什么樣?是風情萬種的“一枝花”,還是年老色衰的“豆腐渣”,相信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前者。不過,要想擁有持久魅力,健康的身體是基礎。步入不惑之年,很多不適就會主動找上門來,讓我們聽聽專家對40歲的女人都有哪些忠告吧! ~~40歲女人不言老網上做過一個40歲美麗女人的專題:張曼玉、鞏利、劉嘉玲……欣賞了她們的綽約豐姿,你會發現,原來“40歲”是個如此風情萬種的年齡。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甚至還在30多歲時,就開始恐懼,到了40歲,更覺得自己已經老了,自卑、多疑如影相隨。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小喬認為,40歲女人最大的心理誤區就是以為“自己老了”。而實際上,40歲的女性無論事業、家庭都到了一個穩定的階段,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時期。對40歲的女人而言,幾根魚尾紋不算什么,如果因此而失去信心,那才真“傻”。女人愛比較,40歲的女人應該跟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相比,別從容貌上和年輕人比,即使要比,經過生活歷練的充滿女人味的成熟美,是青澀的小女生無法企及的。 當然,作為家庭核心力量的中年女性,會有很多的困惑。40歲左右雌激素水平下降,大腦神經中樞受影響,會對一些事情很在乎,容易產生情緒波動,這讓她們在與丈夫、子女以及父母的交往中產生很多矛盾。女人40,要照顧老人,要防止丈夫對自己產生厭倦,要想方設法和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所以必須要做到自信、完善自我,不苛求他人,學會溝通與關愛。 我們看過太多的文學作品,妻子整天埋頭家務,忘了自我,直到被丈夫拋棄才幡然醒悟,帶著恨恨的心理開始重新找回失落的自我。告誡40多歲的中年女性,為什么不在事情發生之前,帶著美好的心情從內在到外在,不斷地完善自我,修飾自己,展現40歲女性的成熟美,既樹立了自信,又防患于未然。 ~~內在調理好養顏 40歲女人不得不面對各項生理功能的減退,尤其擔心臉上皺紋越來越多。需要提醒這些女性的是,與其把金錢花在美容院或購買化妝品,不如加強內在調養。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倪青醫師說,女人絕經期前的10年,也就是40到49歲,肝、脾、腎都比較虛,腎虛導致頭發干枯,脾虛易生皺紋,肝胃不和、內熱,容易起色斑。如果不及時調理,甲亢、內分泌失調等疾病很容易不請自來。如果保養不好,衰老的速度就容易加快。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女性關鍵是保護內分泌功能,疏肝理氣,適當補養脾腎。 生活不規律也是導致內分泌失調的另一原因。晚睡晚起會造成激素水平紊亂,對皮膚、頭發都沒好處。每天入睡別超過晚上11點。 月經紊亂的人可吃點疏肝健脾和胃的中成藥,如逍遙丸。出現早期更年期癥狀,如盜汗,睡眠不好等,可吃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臉上愛長痘痘、便秘、上火等有胃熱的人,可吃一些疏風清熱的中成藥,如防風通圣丸等。 40歲女性的飲食原則是:1。蛋白質和脂肪要適當攝入,千萬不能因為怕發胖而一點不沾。2。主食要吃夠,用水果代替主食的做法很不明智———容易導致脾胃損壞,皮膚衰老。3。多吃蔬菜、水果,對皮膚有滋潤作用。4。控制甜食,甜食會使體內熱量過剩,導致胃熱脾虛,不利于皮膚保養。5。多飲水,一方面滋潤皮膚,另一方面促進新陳代謝,對皮膚頭發都有好處。 ~~每年婦科檢查不能少 40歲到60歲是乳腺癌和宮頸癌的高發年齡。北京婦產醫院張淞文醫生指出,已婚女性每年必須做婦科檢查,包括宮頸防癌刮片檢查、婦科B超和紅外線乳腺檢查。這些檢查完全能夠早期發現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和子宮肌瘤等良性腫瘤。 40歲女人遇到的另一大難關就是更年期綜合征。女人從40歲到65歲都處于更年期階段,不過1/3的人經過體內調節,不會出現任何癥狀。在有癥狀的2/3人中,只有10%~15%的人需要進行治療。所以,即便步入40歲,也沒必要成天籠罩在“更年期”的陰影當中,偶爾出現一兩項更年期的癥狀也不要把它太當回事。 更年期綜合征有13種典型癥狀,包括出汗、潮熱、失眠、易激動、抑郁多疑、眩暈、頭疼、心慌、乏力、骨關節疼、泌尿系感染、皮膚上有螞蟻爬來爬去的感覺、性生活不協調。專家建議不要隨便服用市場上補充雌激素的保健品,只有更年期癥狀嚴重到影響工作和生活時,一般采用雌激素療法,但必須遵從醫囑,因為雌激素替代療法十分嚴格,有很多禁忌癥,每治療一段時間都需要做相關的檢查。不要過分地依賴食補,認為多吃點大豆或豆制品就可以了,僅靠食補來補充雌激素是不科學的。 ~~疼痛是20年前的病根兒 到了40多歲,腰腿疼、關節痛等開始頻繁光顧常做家務的女性朋友。她們往往一邊捶著腰,一邊抱怨說:“都是年輕時干活累的。”是的,她們說得沒錯,因為骨科疾病的潛伏期是20年左右。像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可能在人十八九歲就埋下了病根,但是年輕時靠著關節的彎曲、旋轉等代償能力,使得癥狀沒有出現,往往到了40多歲,隨著代償能力的減弱,癥狀就比較明顯了。 40歲以上女性常見的骨科疾病有:頸椎病、慢性腰痛和肌肉勞損。頸椎病最為常見,而且因為刺激或壓迫周圍神經、血管等,頸椎病會伴隨很多癥狀,如頭疼、眩暈、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咽炎,甚至高血壓、低血壓、心臟病等,所以,如果重視治療頸椎病,相關癥狀也會相應減輕。40歲以后的腰痛,90%以上可能是婦科炎癥引起的,如附件炎、盆腔炎造成,另外10%左右是骨科的問題。 40歲女性的肌肉勞損包括腱鞘炎、“網球肘”、足跟痛等,都與年輕時過度操勞,不注意保養,長期滿負荷做家務密切相關。有的女性患有比較嚴重的“網球肘”時,切菜時根本就拿不了刀。患有腱鞘炎的女性朋友,平時自己要多做按摩,在干活之前應該先使勁搓一搓患處,好好做“熱身”。同時,干活時不要將手長時間泡在冷水中。為了避免肩部受風,睡覺時可以在肩臂部搭一塊浴巾。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細節是,很多女性在家中或到醫院進行電烤等理療以后,不注意保暖,張開的毛孔突然受風,結果癥狀反而更加嚴重。 骨質疏松是婦女絕經后的常見疾病,多見于50歲以上的婦女,但是女人從40歲就應該開始預防,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1。均衡飲食。2。每天運動1個小時左右,最好采取變速運動。3。經常到戶外曬太陽。4。增加攝入含鈣高的營養物質,最好是整吃豆類,如毛豆等,也要多吃蝦皮、雜糧等。5。微量元素不能缺少。6。治療原發病,如長期腹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花不花,四十八 女性如果40歲以后時常覺得眼睛很疲勞,看一小會兒書就頭暈眼酸,有可能是眼睛花了。雖然很多人不愿戴上老花鏡,但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40歲以后,全身肌肉功能降低,眼睫狀肌的調節功能同樣開始下降。 北京同仁醫院馬東麗醫生介紹,正常人從40歲開始,眼睛的調節功能就開始逐漸下降了,也就是早期花眼的開始。只是一開始度數較低,自我感覺不太明顯,近距離看書或用電腦時間稍長,會感覺眼睛酸脹不適。到了45歲以后,這種感覺會更明顯,所以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花不花,四十八。48歲左右,很多人會明顯感到眼睛花了,越是視力好的人,花眼到來得越早,近視眼的人反而感覺不明顯。 因此,要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同時要有意識地經常使眼睛遠近交替看物體,從而不斷增強眼部睫狀肌的調節功能。長期坐辦公室的人,近處的東西看久了應該放松一下,可以專門對眼肌進行鍛煉,如交替看遠近,時間長短可自行控制。如果感到閱讀不清楚時,應去正規醫院驗光配鏡。有的人畏懼衰老,強撐著不配老花鏡,所以導致看書時,用不了20分鐘,就會感到頭暈惡心。 ~~主動幫丈夫減壓 女性過了40歲,體內的各種激素分泌達到高潮,決定性欲的雌激素正旺盛,導致主動性和攻擊性大大增強的雄激素也同樣膨脹,“四十如虎”的女性有些“身不由己”。可這個年齡段的男人卻“力不從心”,除了受外部壓力的影響,他們往往處在性功能相對減弱的時期,于是夫妻之間出現了很多不協調。要想使自己獲得滿足,妻子們首先應該主動了解丈夫的想法。醫生建議,男性最大的愿望是得到妻子的關心和支持,但在壓力很大的時候,不希望妻子提出性愛的要求。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妻子首先要讓丈夫徹底放松下來,努力營造輕松浪漫的環境,譬如為丈夫做可口的飯菜,主動改變房間的布局,為自己換個發型,而且還要多和丈夫聊天。 ~~當心面肌痙攣“搗亂” 40歲的女人本來就在為臉上逐漸增多的皺紋而苦惱,要是冷不丁再發現自己眼皮跳、嘴角抽,甚至整個面部都在不由自主地痙攣,不啻于晴天霹靂。但是,偏偏這種叫做面肌痙攣的疾病最愛跟40多歲的女性“搗亂”。 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胡永生解釋說,這種疾病的根源是血管硬化,遇到血壓增高、情緒不好或是過度勞累,面部肌肉就會發生痙攣。早期癥狀常常是連自己都很難察覺,一般是單側眼皮跳動,之后出現嘴角甚至整個面部肌肉都會抽動。由于嚴重影響美觀,患這種病的女性心理負擔很重。所以,為預防或減少發病,40歲左右的女性平時應該多吃一些軟化血管的食物,保持情緒穩定,控制血壓增高,保證充足睡眠,注意適當休息。即使偶爾出現眼皮跳動,也不必過分緊張,不一定都會導致面肌痙攣。面肌痙攣初期,只要保持情緒平穩,注意休息,可能就不再發作。如果反復出現面肌痙攣,就應該盡快去看醫生。一旦患上面肌痙攣,絕大部分只能通過手術才能得到治療。。
熱心網友
中年人養生五法1.靜坐收心法。工作、學習疲倦時,端坐閉目,舌尖頂著上顎,兩手放在膝蓋上,排除雜念,寧心靜坐一刻鐘,能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清除疲勞,恢復精神和腦力,并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防止早衰。 2.梳頭養生法。以手指代梳子,用兩手的指尖由前額經頭頂徐徐推按到腦后部,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反復數十次。指頭所經眉沖、通天、百會等近50個穴位能得到良好的按摩和刺激,可起到平肝息風、開竅寧神、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3.扭腰健腎法。站立,兩腳開立同肩寬,兩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按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開1寸半),腰部緩緩左右轉動,至腰部感到發熱為止,每日早晚間各做一次,可收到強腰健腎之功效。 4.搓腳心養生法。每晚用45℃~50℃的熱水洗腳15~20分鐘后,揩干,把雙手搓熱,用手掌手指按摩腳心,每次10分鐘,使局部皮膚發紅發熱為止。每晚一次,日久會起到益精補腎、強身健體的良好效果。 5.散步健身法。散步可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并有助于控制血壓,提高肺活量和消除疲勞。睡前散步還可以治失眠癥。日常散步的時間長短和激烈的程度,則取決于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和目的。美國運動醫學院專家建議,每星期散步3~5次,每次20~60分鐘。 (王修增)文章來源:大眾科技報 -------------------------------------------------------------------------"長今式"健康新觀念 一部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數月熱播,不僅故事本身曲折動人,而且其中令人眼花繚亂的韓國美食和韓式的養生之道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每每替人治療,她都會首先想到病人最近吃的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悅?這是治療的基本。那么,現在的韓國,目前最流行的健康觀念和飲食方法又是什么樣的呢?前些日子,適逢韓國頂級醫學美容機構———韓國Ye醫療集團的會長樸仁出博士游訪上海,聽說《大長今》中所涉及的健康觀念在中國廣受歡迎,他也就饒有興致地談起了他對韓國健康醫療觀念的一些理解,聞之令人印象深刻。 提問一:最近吃得好嗎? 新觀念:善于吃+合理吃=抗衰老 “一切疾病的源泉在于食品”,此言一出,是危言聳聽?還是嘩眾取寵?樸仁出教授笑著解釋,這只是一個常識性的描述。中國有一句老話:“人吃五谷雜糧,哪兒有不生病的?”這句話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很多疾病,尤其是現代文明病,并不一定都是食物里有什么毒害物質所導致的,大部分是由于營養調配不合理引起的,如淀粉類或脂肪類營養素攝入過多引起的肥胖癥、脂肪肝等。因此,大長今的提問之一“最近吃得好嗎?”,并非是說只要吃了海參、鮑魚等名貴食材就是好,而是要善于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食物的選擇,同時,通過合理的飲食習慣,促進身體健康良好。 樸教授介紹說,當今世界的醫學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治病階段(Diseasepain),美容階段(Beauty)和抗衰老階段(Anti-aging)。樸教授認為,目前世界上醫療水平和民眾健康觀念水平最高的無疑是歐美地區,那些發達國家的醫學事業已經發展到了當代最高的抗衰老階段,大量的醫學技術被運用于延緩人體的衰老進程,從而提高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至于抗衰老的關鍵,樸教授認為恰恰就在平時的飲食習慣當中。在韓國,樸教授要求他管理之下的所有醫院,都嚴格執行一條原則,即每個醫生要為每一位到他們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根據其自身的健康狀況,提供詳細的飲食建議,這一建議甚至會詳細到如何咀嚼不同的食物。 說到吃東西,這里又不得不提到牙齒健康。樸教授以一個牙科博士的身份提出了極其中肯的建議。他看到中國有很多消費者受了廣告的影響,往往更在意選擇什么樣的牙膏。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認真選擇一把真正適合自己的牙刷。在護齒方面,除了平時的保養,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因為有時候有些牙齒已經壞死,但此時可能病人并沒有感覺到。另外,據樸教授介紹,目前世界上口腔醫療領域內還興起了一種“口氣診療”法,有點類似于中國傳統的“望聞問切”,不過,這里的“聞”并非是聽,而是真正的聞口氣的變化。樸教授饒有興致地說道,不久之后他還會在中國引入這套先進療法呢。提問二:最近心情愉快嗎? 新觀念:穩定情緒是健康良方 雖說飲食只要調配得當,就能吃得健康,但是樸教授仍舊補充了一點,那就是心理的健康也很重要。試想,一個人如果在飲食方面足夠注意了,可要是他總是想著吃錯了這個東西會得這個病,吃錯了那個東西又會得那個病,這個人能算是個健康的人嗎?或是因為得了病,整天愁眉苦臉的,自己也不積極配合治療,醫生又如何幫助你呢?因此,樸教授認為,情緒穩定是一劑醫生無法提供、只有靠每個人自己獲得的健康良方。 此外,樸教授還特別指出,他在中國看見在許多大醫院,如果病人要換一個科室看病,必須重新掛號排隊。大醫院的醫療設施比較先進,病人云集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掛號排隊、付費排隊、就診也排隊,這樣一大圈子折騰下來,即便醫生藥到病除,估計病人也不會開心到哪里去。據他介紹,韓國的大醫院原來也是這個樣子,但后來,韓國運用了一個創新的管理方式,那就是各科協同作戰。盡管在管理醫院方面,需要支出一大筆費用用于專科醫生們的工作協作及全科培訓,但是這樣一來,不但每個醫生自己覺得實力大增,而且每個病人在得到醫生的建議時,勢必也是全方位的。 在中國,古有“醫者父母心”的說法,但在樸教授的理念中,醫者更像是諸如服務生、營業員這樣的服務人員,服務的內容,就是治好疾病這個目的,而售后服務則是人們的健康保證。同時,還要讓病人能夠享受治療的整個過程,才不枉支出這么一大筆的費用。要實現這樣的服務結果,當然,也就要像電視劇里的大長今那樣,在治療之外,更要注意傳授給人們關于飲食和心理的調理方法。秋季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1、柿子和螃蟹 造成后果:可能嘔吐腹瀉 原因:螃蟹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柿子的鞣質相結合容易沉 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因鞣質具有收斂作用,所以,還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質滯留在腸道內發酵,使食者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2、橘子和牛奶 造成后果:可能發生腹脹、腹痛、腹瀉 原因:牛奶中的蛋白質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 3、石榴和海鮮 造成后果:可能發生腹痛 原因:海鮮中的魚、蝦、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鞣酸的石榴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且易使海鮮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胃而引起不適。含鞣酸較多的秋季水果還有柿子、葡萄、山楂、青果等。 4、蘿卜和橘子 造成后果:可能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痛。 原因: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后,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而橘子、梨、葡萄等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 5、栗子和豆腐 造成后果:可能導致結石 原因:豆腐里含有氯化鎂、硫酸鈣這兩種物質,而栗子中則含有草酸,兩種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鎂和草酸鈣。這兩種白色的沉淀物不僅影響人體吸收鈣質,而且還易導致結石癥。同理,豆腐也不能與竹筍、茭白、菠菜等同吃。 6、海鮮和啤酒 造成后果:可能引發痛風 原因:海鮮中含有嘌呤和苷酸兩種成分,而啤酒中則富含分解這兩種成分的重要催化劑———維生素B1。吃海鮮的同時喝啤酒容易導致血尿酸水平急劇升高,誘發痛風,以致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等。 7、雞蛋和豆漿 造成后果:可能影響消化 原因:生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吸收。而雞蛋清中含有黏性蛋白,可以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使蛋白質的分解受到阻礙,從而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率。 8、牛奶和巧克力 造成后果:可能發生腹瀉 原因:牛奶中的鈣會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成一種不溶于水 的草酸鈣,食用后不但不吸收,還會發生腹瀉、頭發干枯等癥狀。 -------------------------------------------------------------------------細胞死亡導致人類變老 科學家通過老鼠試驗首次證實——— 衰老病死被認為是自然規律,但人到底是如何變老的?至今還是一個令科學家魂遷夢繞的不解之謎。然而,最新的研究發現,一些老鼠衰老的速度較其它老鼠快3倍。科學家稱此發現將有助于找到人類是如何變老的原因。 衰老不可避免,可為何一些老鼠老得快,而另一些老得慢呢? 研究人員發現,提供細胞能量的線粒體中的基因突變誘發細胞死亡或加速細胞衰老,從而導致有的老鼠早衰,壽命只有正常老鼠的一半。 基因學家湯姆·波納及其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改變老鼠DNA上的2000個堿基,培育了一些早衰老鼠。經過改變的這些基因,稱為伽瑪聚合酶,存在于產生能量的線粒體中。 波納解釋說:“這些基因的基本功能是檢查線粒體DNA復制時的拼寫錯誤。當我們改變這些基因的堿基排序時,就會導致它出現缺陷,因此,其檢查拼寫錯誤的功能就不長久,從而導致線粒體基因突變增加,加速衰老。” 剛生下來的這些早衰老鼠看起來很正常,與普通老鼠沒有任何不同之處,但當它們長到8個月至9個月大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不同之處。“我們開始看到許多老年癥狀都出現在它們身上,如毛發稀少,骨質疏松,脊椎彎曲,”波納說,“就好像是一個30歲的青壯年人出現許多老年癥狀。而同樣大的老鼠本不應該出現這些癥狀。因此,它們是真的老得很快。” 人類也有早老癥,通常只能活到7歲到20歲。 其實,人一樣也有早老癥,且與基因突變也息息相關。香港大學醫學院首次發現,兒童早老癥與一種名叫核纖層蛋白甲的基因突變有關。如果兒童體內的核纖層蛋白甲發生基因突變,會導致DNA的損傷修復功能出現問題,造成基因組不穩定,致使兒童衰老過程加快。據悉,目前,世界上尚無可以治療兒童早老癥的藥物。 自1886年起,全球有約100多名兒童早老癥病例記錄在案。內地、臺灣、日本都有病例記錄。患有早老癥的兒童身體衰老速度一般較正常人快5倍-10倍,貌如老人,一般只能活到7歲至20歲,大部分會死于心血管疾病等老年病。 此次發現首次證實:細胞死亡是導致衰老的主因。 由于線粒體還控制著我們體內細胞死亡的自然過程,因此,檢查拼寫錯誤的基因出現的失誤將會導致細胞自殺。當線粒體突變增多時,它們就會加速許多物種包括人類的衰老。研究人員觀察到,細胞的死亡在增加,結果是他們看到了老化現象的出現。 研究發現,在細胞的發育過程中總是在不斷地發生基因突變,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們所吸入氧氣中的有害物質所導致。但人體的修復機制一直不停地在修復那些DNA的損傷,所以細胞能夠得以維持它們的功能,但這種修復功能會隨著細胞的老化而逐漸減弱。這就是為什么老年人體內線粒體中DNA的損傷不能得到自我修復的原因。 尤其對干細胞來說,這種細胞死亡或老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不能輕易更新。它們一旦喪失活動能力就很久都不能再生和恢復。但波納表示,這不意味著老鼠或人類的正常衰老就是由檢查拼寫錯誤的基因的缺陷所導致而成的。也就是說,即便檢查拼寫錯誤的工作正常進行,我們還是不時地會出現基因突變,會變老。 由此看來,細胞死亡是導致我們變老的重要誘因。當然,人類變老還與體內自由基增加有關,免疫的降低和壓力、環境、營養、生活方式和免疫功能等其它因素也是導致衰老的成因之一。但此次發現首次證實:細胞死亡機理是導致衰老的主因。 有研究發現,節食可以讓動物長壽。 因此,研究人員相信,他們或許能找到幫助人體衰老細胞自我修復損傷的DNA的方法,就有可能找到預防衰老或治療癌癥、老年性癡呆、帕金森氏綜合征以及其他與基因缺陷有關的疾病的方法。 波納表示他們下一步還將研究中斷或延遲這些老鼠衰老的辦法和機理。如今,限制熱量攝入被證明是惟一可以讓動物長壽的辦法,因此,他們想采取節食辦法來讓這些老鼠延緩衰老。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節食是如何讓動物長壽的,但研究發現,節食的動物體內線粒體的基因突變較少,一些組織中的細胞死亡也較少。因此,波納認為這可能是節食延緩衰老的主要機理之一。 波納表示,對大多數來說,節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很少有人能節食10%以上,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想節食!因此,如果我們明白基因是如何在節食延緩衰老的行動起作用的,就可以開發藥物或營養品來起到節食的這一作用。” 沒有一個單獨的基因能對衰老負責,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復合調控過程。 不過,科學家稱沒有一個單獨的基因對衰老負責。通過基因的調控抑制衰老基因,促進長壽基因,人類可能能活150歲甚至以上。這僅僅是推論,現實中基因不能完全決定人類的衰老與長壽。 研究百名百歲芬蘭老人的學者弗里索尼和盧西加認為,人的壽命主要是通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的。內在因素是基因,外在因素是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基因僅僅是長壽的一部分原因,甚至連一半的決定作用都起不到,另一半或大半因素在于環境。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可能達到66%。 即便從基因一方來看,科學家認為衰老也是一種多基因的復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的改變、DNA損傷(包括單鏈和雙鏈的斷裂)、DNA的甲基化和細胞的氧化損害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才造成了壽命的長或短。 引自--王金元 。
熱心網友
平衡心態,注意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