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繼光大銀行掘到人民幣理財產品“第一桶金”后,各家商業銀行紛紛推出理財產品:招商銀行的雙幣種理財產品“鉆石2號”、工商銀行“穩得利”、農業銀行“本利豐”、交通銀行“得利寶”以及深圳發展銀行的“聚財寶”等等。由于各家銀行投資渠道相似,現階段理財產品具有明顯的共性。 記者走訪了幾家商業銀行,搜集了不同版本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幾經對比發現各家產品大同小異。期限多為3個月、6個月、1年,短的有7天的。從收益方面看,差異也很小,6個月預期稅后收益率為2。33%左右,1年期收益率達2。73%,最高預期收益達2。8%,收益高于同期儲蓄50個百分點。但遺憾的是,針對個人需求的個性理財產品不是很多。“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服務,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投資者目前還不能享受到個性化的服務”,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季興旺認為,現階段出于對風險以及百姓接受程度的考慮,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個性不是很強,同質化現象也很突出。 “出現這種局面和銀行分業經營有關”,季興旺分析說,我國對金融機構仍然實行分業經營,銀行不能從事證券、保險業務,在投資渠道上受到種種限制,無法設計出行業跨度 較大的理財品種。更主要的是,百姓的理財意識還不強,絕大多數居民仍然以儲蓄為第一理財手段,這就導致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屬于儲蓄替代型品種。再加上我國金融市場中金融工具數量有限,無外乎就是國債、央行票據等低風險品種,即使金融機構有開發新型理財品種的愿望,也往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可供投資的品種。 有收益也有風險 由于相關規定缺位,各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紛紛以“預期綜合收益率”為賣點,且出現競相攀比的傾向。 5月25日,中國銀監會公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核心內容之一便是商業銀行不能承諾任何收益率。“稍具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季興旺說,雖然目前市場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風險都是提前鎖定的,投資者并沒有風險,但隨著理財市場向縱深發展,投資者首先需要樹立的意識就是:理財產品有風險,不會像銀行存款那樣安全。 針對有些商業銀行承諾收益的做法,監管部門有關人士明確表示,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屬于代客理財,具體到不同的理財產品,能不能提固定收益要區別對待。只要是與有固定收益的投資項目掛鉤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自然也是固定的。而如果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于其他收益浮動的項目,銀行就不能對客戶承諾固定收益,因為它的利潤來源也是浮動的。“投資固定項目還是浮動項目,消費者很難區分”,一家商業銀行人士表示,銀行一般只宣傳期限和收益率,具體投資到什么項目業務員很難說清,因為資金都集中到總行統一運作;而且,銀行也會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具體界限很難分清。理財專業人才再多點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難以取得突破進展,一方面和金融政策規定有關,另一方面,理財專業人才稀缺也使得理財服務僅僅停留在推廣代理理財產品的層面上。 “銀行出于儲蓄存款的考慮,一直大力發展對公業務,針對個人業務的專業人士比較缺乏”。交通銀行有關人士認為,雖然個人零售業務發展幾年了,但銀行業務構成中對企業的業務仍是重心,很多從事零售業務的人員都有對公業務的經歷。真正的理財專業人士需要綜合的知識和管理水平,應熟悉利率、匯率、保險、股票、基金、稅收和退休保障等多方面知識,具備靈活運用各種金融產品和投資衍生工具的經驗。從目前來看,各家商業銀行中具備上述素質的人員可謂鳳毛麟角。 “從人員構成上決定了銀行現階段的理財業務只能是代理”,季興旺認為,目前國內理財業務剛剛興起,缺乏規范的專業培訓和認證,缺乏統一的理財執業標準,復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所謂的理財師僅能提供普通的金融產品信息資料和商業銀行業務等咨詢。 “人才缺乏成為理財業務發展的瓶頸”,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呼吁:各家商業銀行應該盡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險、稅務、法律、證券投資等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理財人員隊伍,以便為客戶提供最全面、最佳個人理財服務,實現資產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潤最大化,這是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所必需的條件。。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