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上中華網圖庫看有170.169等新驅和新護
熱心網友
中國海軍的導彈護衛艦,即國外所稱的“江湖”級、“江東”級和“江衛”級,是中國海軍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日常執勤的主要兵力,也是任務最繁重的艦種之一。該系列艦的建造發展,遵循的是“小步快跑”的方針,即分階段、分批次、有繼承、又不斷改進的發展道路,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成功之路。 打穩基礎 我國人民海軍的護衛艦部隊是從繳獲敵艦、收編起義船艇、打撈、修復舊艦、改裝民船起家的。這支部隊在沿海戰斗中邊打邊建。20世紀50年代,依靠前蘇聯轉讓技術及設備材料制造了一批01型火炮魚雷護衛艦,裝備有100毫米主炮、37毫米副炮、533毫米反艦魚雷及反潛深彈,配備雷達、聲吶、指揮儀,又有大功率蒸汽輪機系統,為我國指戰員及設計建造技術人員直接學習現代護衛艦戰術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在60年代,完全依靠當時的國家工業基礎與技術力量自行研究設計制造了一批65型火炮護衛艦,其鋼材、主機、配套雖然不夠先進,卻都是國產的,因此在護衛艦發展的里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是更實在的鍛煉與考驗。在這兩型護衛艦的基礎上,中央軍委批準總參謀部、國防科委和六機部開始研制“江東”型導彈護衛艦。在“文革”的沖擊下,雖然進展不順利,卻大大推動了護衛艦的各種武器、電子系統的發展,并為國內的研制工作打下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以造代修 70年代初,我海軍因缺少護衛艦曾一再提出,希望能安排對十幾艘老、舊、雜型護衛艦輪番大修一遍。但要落實這一任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些護衛艦船殼腐蝕嚴重,主機型號都是雜牌的,大修很難,修后航速也達不到原來指標,只能到12節左右。而且大修1艘周期約2年左右,至少要300萬元,總費用估計要好幾千萬。另外,江南造船廠雖有幾個修船塢可承擔大修,但全部完成大修任務要5、6年的時間,這對江南廠的其他任務影響太大。當時海軍裝備部的老部長林真同志調任六機部黨的核心小組,分管部里的生產和科研工作,他首先提出“以造代修”的設想,以解決海軍護衛艦的長遠建設問題。他認為,我國已具有一定能力自行研制和建造各類中、小型艦艇,國產的鋼材、器材、主機、武備及多種類型的配套設備已基本能立足于國內。在工程技術設計力量方面,除七院一些專業研究院、所之外,建造過01型護衛艦的滬東造船廠已形成了一支艦艇設計和生產的隊伍,但關鍵是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戰術技術要求。于是林部長親自組織滬東廠及六機部有關局的同志,向海軍提出如下方案建議:船型——艦體主尺度和結構可大部分參考正在研制的“江東”級艦,其線型在702所已做過各項船模性能試驗,證明是可取的;動力——采用12E390V中速柴油機,滬東廠已研制多年,比較有把握過關,曲軸毛坯等也可在上海地區協作供應;主機功率有5880千瓦,可使該艦航速超過26節,接近了當時國際上多數護衛艦的水平(25節以上);主炮——當時正研制的仿蘇改進的雙100炮尚沒過關,單100炮國內沒有仿制,只能先拆下老艦的蘇聯高、平兩用單100或130炮代用,海軍庫存還有一些,共約30座,可裝備整整一個支隊;導彈——當時有兩個方案可選擇,一是艇用固定導彈發射架,一是01護衛艦已改裝成功的回轉式發射架,都是配裝“上游一號”導彈,林部長認為要下決心利用01改裝的技術成果,還要加配雷達、指揮儀等;副炮——采用國內已批量生產的雙37炮。 1974年4月,林部長親自正式寫出了《關于建造一批對海導彈火炮護衛艦的建議》報六機部核心領導小組,并附上包括兩個建造方案在內的一整套文件資料。這種“以造代修”的方針走的是一條研制——生產——改進——提高——再研制——再生產……一步一步提高發展的道路。如果單純追求技術先進,國產第一代護衛艦就要搞個全新的艦型,這樣,同時展開研制的項目必然很多,會陷入研制——攻關——研制——再攻關,周期拖長,研制出來的艦艇又落后的惡性循環。為此林部長又在六機部內上下做工作, 還同滬東廠的同志進行反復研究,準備設計方案要力求適當先進,攻關項目要有把握速成,并充分考慮到今后有可能繼續進行改進的前提下,從一開始就投入批量生產的措施計劃。1974年5月中旬,六機部領導同意以黨組的名義向海軍發文,并附上了以林真同志個人署名的建議和方案全文。同年9月,劉道生副司令代表海軍正式表態同意了這一建議,中央軍委給海軍和六機部關于建造“江湖”級對海型護衛艦正式的批復件于1974年10月下旬下發,林部長馬上通知滬東廠按預定措施計劃抓緊工作。1975年1至5月進行施工設計,當年就實現了開工3艘、完工2艘的創紀錄的高速度,交給海軍“一對雙胞胎”。從此自行研制批量生產的“江湖”級系列艦陸續裝備海軍,對海軍護衛艦艦種的發展和海軍護衛艦部隊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江湖”級艦共建造10余艘,從1975年2月首艦開工到1980年12月最后1艘艦交船,歷時6年。該艦實事求是的戰術技術要求和預做安排落實的配套與設計,是保證短期內完成“江湖”級導彈護衛艦設計建造任務的可靠基礎。“江湖”級首艦(516艦)于1975年12月上旬在海軍試驗基地成功地進行反艦導彈發射試驗。第6號艦(512艦)于1979年2月和1980年1月先后進行了5級海情耐波性試驗和4級海情導彈發射試驗,從而完成了該艦研制和批量生產交叉進行的全過程。 小步快跑 為適應南海需要,1978年林真已調海軍司令部任海軍副參謀長,他在海司又提出對“江湖”級導彈護衛艦的修改意見及要求,改裝的主要內容是換裝雙37艦炮、雙100艦炮和SJD-5艦殼聲吶。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聯合批復了“江湖”級后續對海護衛艦改進技術狀態和建造數量,形成“江湖”Ⅰ型艦。從1980年7月到1988年6月,滬東廠又建造一批“江湖”Ⅰ型艦。這兩批對海護衛艦已分配在從北到南的各個基地和支隊里,承擔著繁重的執勤任務。劉華清司令到海軍后,肯定了林副參謀長倡導的實事求是發展護衛艦可較快形成戰斗力的道路,更加明確在護衛艦發展上要繼續采取“小步快跑”的方針,即使“江湖”系列艦保持基本艦型和主動力,而武器電子系統則逐批逐代發展提高。 1982年,海軍、六機部下達通知,開展采用長橋樓封閉船型、設有作戰指揮室的導彈護衛艦設計。1983年將方案上報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獲得批復,定為“江湖”Ⅲ型導彈護衛艦。該型艦已具有“鷹擊8號”反艦導彈系統、雙100艦炮系統、雙37艦炮系統、反潛深彈系統、作戰指揮系統、電子戰系統、導航系統、通信系統等。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都有較大提高,在保衛海疆和南沙巡邏等海防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江湖”Ⅲ首艦于1984年10月開工,1987至1988年先后完成導彈發射試驗、作戰系統擴大試驗、耐波性試驗,1987年12月交船。1990年11月后續艦也全部交付,1990年12月完成鑒定。 對“江湖”Ⅲ型艦劉華清司令確定只少量地搞一小批,后續型要求再改進得更好一點。由于“紅旗-61”型對空導彈已于1986年完成定型打靶試驗,海軍研究盡快裝到護衛艦上,就決心從“江湖”Ⅲ導彈護衛艦原定的最后1艘艦起,加裝1座六聯裝箱式發射的“紅旗-61乙”艦對空導彈系統和直升機系統(設機庫及起降平臺),還保留裝配有三聯裝箱式發射的“鷹擊-8”型艦艦導彈系統和6管回轉式反潛深彈系統,雙100艦炮系統和雙37艦炮系統,成為我國第1艘兼有防空、反艦導彈武器系統和直升機系統,排水量超過2000噸的護衛艦。經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批準為“江衛”級,從1989年12月到1994年7月又建造了一小批。 1984到1985年間,總參謀部批準海軍裝備技術部建議,利用國內研制成熟技術及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對現役的“江湖”Ⅰ型艦,結合中修選擇1艘試做現代化改裝,而后以穩定而統一的技術改裝一批,形成“江湖”Ⅰ改型。主要是加裝減搖鰭,完善警戒雷達系統、電子戰系統、雙100、雙37艦炮系統、反潛深彈系統、改善居住性等。根據東南沿海戰備要求,由滬東造船廠、中華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分別承擔改裝任務,但由滬東造船廠統一供應改裝圖紙。這批艦改裝工程自1988年12月開始,至1990年6月結束,不到兩年又花費較少地使現役“江湖”Ⅰ型護衛艦提高為“江湖”Ⅰ改型,很受部隊歡迎。經請示總參謀部同意按此技術狀態于1991到1994年間又新造一批,配屬在東南沿海各基地。 “江湖”、“江湖”Ⅰ、“江湖”Ⅰ改、“江湖”Ⅲ、“江衛”型的幾十艘千噸級護衛艦,成為從70年代到90年代日常執勤的主要兵力,也是任務最繁重的艦種之一。90年代初,當新的反艦、防空導彈系統基本完成研制時,又將其技術移植到護衛艦上改進為“江衛”Ⅱ型導彈護衛艦。從1995年首艦開工到1998年12月完工,直到20世紀末才全部完成。護衛艦“小步”改進,便于海軍指揮訓練、后勤保障、維修技術等逐漸相應跟上,形成真正的戰斗力;而“快跑”不斷線,更便于國家工業部門在積極研制新裝備的同時穩定配套協作關系,不斷提高質量和可靠性。。
熱心網友
看:
熱心網友
在中華網上有
熱心網友
169 170
熱心網友
170艦
熱心網友
170 171
熱心網友
別看!嚇死你!!!!!
熱心網友
你一定是間諜?對吧?而且是美國的,小子,
熱心網友
你是不是間諜啊?
熱心網友
你用GOOGLE搜索 驅逐艦 一下 ,就會見到許多好圖啊! 115 136 137 167 168 169 170 171 甚至181都有,但那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