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2:明清帝國專制統治都有哪些影響?3:明清對內外,鞏固和發展國家政權的勢力有哪些?請舉 例說明!4:四大名著你最喜歡哪一部,為什么?5:為什么說鄭和是世界航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6:嘗試分析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及后果?分類寫好!!!!!!!!

熱心網友

查了半天資料1和3實在不知道該怎么總結了以下的供你參考,2。專制統治的加強的確有利于對全國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但是專制加強后,大臣失去了參政的民主和議政的自由,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只能惟命是從,失去了責任感和創造精神,壓抑了人才,不利于國家的正確決策。所以,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4。《紅樓夢》。《紅》無論是從思想內涵看還是從文筆優美看,還是就流傳的廣泛性說,都當之無愧的是四大名著之首。首先,從思想內涵看,《紅》描寫了三大悲劇:家庭悲劇、女性悲劇、社會悲劇。從這三大悲劇的描寫中我們看到封建社會最終走向崩潰的必然性。這三大悲劇所揭示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是其它三部任何一部都無法比擬的。其次,就文筆看,《紅》的語言簡練、樸素、生動、優美。它把當時的口語中生動的詞匯語句和傳統典型的文言書面語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其中的詩詞,其語言更是美不勝收。第三,就流傳的廣泛性看,《紅》的世界性影響恐怕是任何一部世界名著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幾乎世界各地都有“紅學會”就是明證。5。據史書考證,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了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了116年。而船隊的規模、船只的大小等,這三位歐洲航海家,更無法同鄭和相比:他們幾次航行,船只只有三四艘,最大的載重量只有120噸;人數僅為一二百人。而鄭和的船隊超過兩百艘,其寶船的載重量達到1000多噸,船隊總人數達兩萬多人。因此鄭和下西洋的遠航壯舉,更是彪炳史冊,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 6。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①中國封建統治者“以農為本,重農輕商”的經濟策略;②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所具的超穩定性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交流;③清朝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固步自封、虛驕自大的淺見陋識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④是在封建專制日趨衰落時對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極防御策略,也是對中外交往會危及自身統治的畏懼表現。“閉關鎖國”的具體表現及后果:嚴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貿易;只開放四個后減至廣州一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嚴格限制進口的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當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國船隊在東南亞海面銷聲匿跡時,歐洲各國政府卻大力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掠奪,其中英國屢挫強敵,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19世紀中期,英國又將殖民侵略的矛頭對準了古老的東方國家閉關鎖國作為一種消極落后的防御政策,是無法阻擋西方堅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會嚴重妨礙中國自身的發展,導致經濟的停滯和倒退。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國的商品失去了廣闊的海外銷售市場,也因此阻滯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遲緩, 19世紀末,當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機器大生產時代時,中國的資本主義卻仍處在工場手工業的時代!中國因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更不能及時地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于是,曾經以四大發明而領先于世,推動過世界前進的中國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終在反對西方國家侵略、奴役、壓迫的過程中失敗,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熱心網友

題目太多了!你也太殘忍了!

熱心網友

你的一百分能不能買層樓???

熱心網友

你是不是初二的學生啊,全都是我今天學的東西.我全都背過,但是沒有考.我看那么多人給你回答,我就沒有寫答案了,如果你要較為簡潔的答案,就告訴我吧.

熱心網友

呵呵強

熱心網友

呵呵,樓主是不是學歷史的要寫畢業論文啊?!我知道但就不告訴你!

熱心網友

是作業吧,還是要自己查查資料,自己思考回答

熱心網友

朋友七年級下冊就有 拜托~~老師沒講嗎 太差勁了唉

熱心網友

TMD!!!這種東西高考選歷史的都要背出來的!!!!!!跟我們平時做的題一模一樣,有空的朋友可以去買本高中歷史參考書來看看,沒這幾題這一百分我出!!!!!自己偷懶不想做作業讓一大群人再這弄的象中科院專家會議一樣的在這幫你做作業,你丫欠扁啊!懶到家了

熱心網友

請您詳細閱讀〈中國通史〉,答案不用我說,你自然而知,我就是從此書上找到答案的。

熱心網友

作業還是應該自己做啊!

熱心網友

綜合以上,100分拿來!呵呵...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1。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這種方法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他的發明比歐洲早四百多年;指南針的發明使南宋的海外貿易發達,廣泛應用于航海事業,這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火藥的發明使宋元時期的武器有了質的飛躍,也為世界的戰爭的爆發奠定了基礎。2。專制統治的加強的確有利于對全國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但是專制加強后,大臣失去了參政的民主和議政的自由,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只能惟命是從,失去了責任感和創造精神,壓抑了人才,不利于國家的正確決策。所以,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3。明朝時,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在內地,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在中央,廢初丞相,撤銷中書省,又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中央負責。還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5。據史書考證,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了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了116年。而船隊的規模、船只的大小等,這三位歐洲航海家,更無法同鄭和相比:他們幾次航行,船只只有三四艘,最大的載重量只有120噸;人數僅為一二百人。而鄭和的船隊超過兩百艘,其寶船的載重量達到1000多噸,船隊總人數達兩萬多人。因此鄭和下西洋的遠航壯舉,更是彪炳史冊,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機構。清朝時設立軍機處,更進一步說明了君主集權的強化,還利用科舉考試培養忠實的奴才等等!4。《紅樓夢》。《紅》無論是從思想內涵看還是從文筆優美看,還是就流傳的廣泛性說,都當之無愧的是四大名著之首。首先,從思想內涵看,《紅》描寫了三大悲劇:家庭悲劇、女性悲劇、社會悲劇。從這三大悲劇的描寫中我們看到封建社會最終走向崩潰的必然性。這三大悲劇所揭示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是其它三部任何一部都無法比擬的。其次,就文筆看,《紅》的語言簡練、樸素、生動、優美。它把當時的口語中生動的詞匯語句和傳統典型的文言書面語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其中的詩詞,其語言更是美不勝收。第三,就流傳的廣泛性看,《紅》的世界性影響恐怕是任何一部世界名著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幾乎世界各地都有“紅學會”就是明證。5。據史書考證,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了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了116年。而船隊的規模、船只的大小等,這三位歐洲航海家,更無法同鄭和相比:他們幾次航行,船只只有三四艘,最大的載重量只有120噸;人數僅為一二百人。而鄭和的船隊超過兩百艘,其寶船的載重量達到1000多噸,船隊總人數達兩萬多人。因此鄭和下西洋的遠航壯舉,更是彪炳史冊,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 6。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①中國封建統治者“以農為本,重農輕商”的經濟策略;②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所具的超穩定性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交流;③清朝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固步自封、虛驕自大的淺見陋識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④是在封建專制日趨衰落時對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極防御策略,也是對中外交往會危及自身統治的畏懼表現。“閉關鎖國”的具體表現及后果:嚴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貿易;只開放四個后減至廣州一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嚴格限制進口的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當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國船隊在東南亞海面銷聲匿跡時,歐洲各國政府卻大力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掠奪,其中英國屢挫強敵,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19世紀中期,英國又將殖民侵略的矛頭對準了古老的東方國家閉關鎖國作為一種消極落后的防御政策,是無法阻擋西方堅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會嚴重妨礙中國自身的發展,導致經濟的停滯和倒退。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國的商品失去了廣闊的海外銷售市場,也因此阻滯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遲緩, 19世紀末,當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機器大生產時代時,中國的資本主義卻仍處在工場手工業的時代!中國因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更不能及時地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于是,曾經以四大發明而領先于世,推動過世界前進的中國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終在反對西方國家侵略、奴役、壓迫的過程中失敗,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熱心網友

一、淺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其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創造。它們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的偉大技術成果,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使紙很快被應用推廣。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后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后,法國(1189)、意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后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圣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我國隋唐時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日本,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13世紀左右歐洲的旅行家接觸到中國的印刷術,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印),晚于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后,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后,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后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藥,并最早用于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于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制造火藥、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制造火器。歐洲人大約于13世紀后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藥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制造火藥、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墻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于盡了。” 早在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宋代時,指南針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從與中國商船交往中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在12世紀,傳播到了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后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曾說:“我們若要觀察新發明的力量、效能和結果,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了。。。。。。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馬克思更精辟地指出:“火藥、羅盤、印刷術--這是預示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

熱心網友

歷史書上都有啊

熱心網友

好好好